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就當是法國的法律來說,冉阿讓被判處5年徒刑,不算誇張。

大家注意,冉阿讓並非僅僅是偷竊一塊麵包,他是打碎玻璃入室盜竊了麵包,期間還持有獵槍。

法國政府認為冉阿讓的行為要被判刑5年,不是那塊麵包,而是他持武器強行入室。

站在法律制定者角度來說,這種行為很嚴重。

因為,一旦屋主反抗,冉阿讓就很有可能會發動攻擊,甚至會開槍最終搞出人命。

不然,就無法解釋冉阿讓為什麼要帶著槍。

普通小偷是不會帶著槍去盜竊的,連刀都不會帶。

而且,當時恰恰是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特殊時期,剛剛消滅了國內很多匪幫,實際出於嚴打狀態。

這種情況下,冉阿讓的行為可以等同為土匪給與絞刑,判處4年已經算有餘地了,估計是考慮到他只是盜竊食物。

其實,冉阿讓的悲劇不在於他犯法,而在於他的姐姐和7個孩子為什麼沒人養活?

為什麼國家福利機構,不去設法給孩子一口飯喫,這纔是悲慘世界的核心思想。

事實證明,當時法國慈善機構是非常爛的。

無論是書中的米里哀主教,還是後來變成大富翁的冉阿讓,他們傾其全力也只是改善了慈善機構而已。因為個人力量是有限的,無法改變整個國家。當時法國窮人就是被壓迫的底層,無人關心他們死活,這才會出現暴力血腥的法國大革命。

其實,冉阿讓的行為如果在以前的中國,也是很嚴重的。

嚴打時期,有個傻鳥拿著菜刀,在火車站菜場搶劫了某個司機1元錢後逃走。被捉住以後,因光天化日持刀搶劫,被認定為情節惡劣嚴重,直接槍斃了。


冉.阿讓是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

《悲慘世界》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是因為對立人性裏的仇視和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愛的世界,就是悲慘世界。

竊國者侯,竊鉤者誅。

冉.阿讓因為貧窮偷麵包被判十五年,就是當時生活在法國底層老百性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當時法國法律制度虛偽不合理的莫大諷刺。

生活在一個沒有任何保障的悲慘世界,冉.阿讓是不幸的,但他得到了善良神父的關愛,同時他又是幸運的。

正因為這份關愛,冉.阿讓才完成了人性的自我救贖,最後他把這份關愛送給了那些需要關愛的人。

雨果對冉·阿讓精神復甦和道德升華的描寫,也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老百姓善良純樸的人性本質的描寫,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溫暖和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看到雨果寫的冉.阿讓偷麵包的故事,不僅讓我想起了在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紐約市長拉瓜地亞處理窮人偷麵包的事情。

故事的前部分驚人相似,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因為貧窮去偷麵包,而不是因為貧窮去偷金偷銀。

故事發生在1935年冬天,一個老太太因為偷了麵包房的麵包,法官判決她要麼被罰十美元,要麼選擇接受十天拘役。

當時旁聽席上一位中年男子站起來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說道:「請你接受10美元罰金的判決。」

說完他轉身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進去說:「各位,我是現任紐約市長拉瓜地亞,現在,請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驚訝了,都瞪大了眼睛望著市長拉瓜地亞。法庭上頓時靜的地上掉根針都能聽到。片刻,所有的旁聽者都默默地起立,每個人都拿出50美分,放到市長的帽子裏,連法官也不例外。

法律是嚴肅的,法律也是無情的,執法者不被感情左右,是職責。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真摯的,相互間的關愛更是人性的本質。

這兩個偷麵包的故事告訴我們,社會和諧的首要前提是社會成員在人格上必須是平等的,其次所有社會成員在權利上必須是平等的。有權者可以任意壓迫無權者的社會,不僅無法和諧,最後連人類的同情之心都消泯殆盡。

願人心向善,願世界美好,願每個人都被溫柔以待!

(這裡是頭條號今宵別夢寒,歡迎兄弟姐妹們在評論區發表你的高見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謝謝你的瀏覽,祝心情愉快!)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這個情節絕對符合當時的現實。

情節是有出處的:

1801年,一個名叫比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刑5年的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乞討生活又四處碰壁。

當時的法律

這個不得不提法學生繞不開的《拿破崙法典》。

這部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範的法典,其主要的精神就包括【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

作者的思想

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而《悲慘世界》作為雨果的代表作和《巴黎聖母院》一樣,表達的都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法律;

「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起良知,進而改革社會。低級的法律是刑法,它依靠懲治卻只能加深犯罪。」

引發的思考——法律與道德。

法律的正義還是道德的正義哪個更重要?在法律和道德產生衝突時,該堅持法律的正義還是發揚人性的偉大?

在作品中,雨果讚美了人性的偉大。而同時安排象徵法律的獄警沙威用自殺去保護了法律和道德的平衡。

用原文冉·阿讓的話說「良心是首要的司法。」。

法不外乎人情,但只有將法放在前面,纔能有機會去向人情去接近。


我艹,我從來沒在頭條看過外國文學,我就十分鐘前跟我的學生說了,悲慘世界,這尼瑪就給我推薦這種問題。頭條絕對在監控我,而且是監控語音


我只知道這肯定符合早期英國的法律,那個時代對少年犯苛刻到什麼程度呢?動不動就是流放絞刑啊!

現在有很多電影反映了那個時代。

但是法國我不知道,應該差不多吧?


霧都孤兒中小偷是絞刑,中國古代砍腳。


英國同時代絞死一個七歲的男孩,也是偷麵包。這真的是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