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僅此幾個大字,就堪稱大師!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省義寧州(今江西省九江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其祖父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為詩文名家,近代同光體詩派代表;其胞兄陳衡恪,又名陳師曾,近代著名畫家;其侄陳封懷,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被成為「中國植物園之父」,義寧陳家「一門四代五傑」,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文化型家族的代表。

陳寅恪: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高於一切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生時值寅年,其祖母黃氏因此為其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族中排行第六,晚輩稱其六叔。兒時在家塾啟蒙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1900年,十歲時其祖父陳寶箴去世,其父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開辦思益中學,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等國學大師,在當時已採用現代化教育,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正是在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就有很深厚的國學底子,此外眼界也不局限於國內,開始接觸西學,甚至學了日文。

1904年,陳寅恪隨長兄陳衡恪東渡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就讀,第二年即因足疾輟學回國,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公學。

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生,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回到中國。

1918年冬,獲得江西教育司官費自助再度出國深造,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學習中亞古文字,學習蒙古語。經過這十多年的學習,陳寅恪已具備了閱讀蒙古語、藏語、滿語、日語、梵語、英語、法語、德語、巴利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國,應清華學校之聘,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8年,清華學校改製為清華大學,陳寅恪應聘為中文、歷史二系教授,並在北京大學兼授。這年暑假,回上海探親,與清代台灣巡撫、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之孫女唐篔完婚。

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出任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其父陳三立憂憤而死,陳寅恪也悲慟過度,致右眼失明。11月,任教西南聯合大學。

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亦隨校前往。

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為中國史教授,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第二年離開昆明赴香港,準備前往英國。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未能成行,折返昆明。

1941年,任香港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講授隋唐史,僅講授韋莊《秦婦吟》一詩,盡耗時倆月。同年,接任香港大學系主任。年底,香港淪陷,日政權高薪聘其出任香港東亞學院院長,未果。

1942年,攜妻女逃離香港,至桂林,任教於廣西大學。

1943年12月,前往燕京大學。

1945年,左眼也失明,是年9月,前往英國治療眼疾,同時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因耽擱太久,無法治癒,僅一眼能見微光。因而辭去聘約,返回祖國,重新任教於清華園。

1948年,傅斯年電話催促其南下,最後在嶺南大學,未赴台灣。

1952年,嶺南大學合併入中山大學,遂移教中山大學。

1954年,寫成《論〈再生緣〉》,「蓋棺有期,出版無日」,未能在當時出版。

1960年7月,被聘任為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因心力衰竭且驟發腸梗阻麻痹逝世,享年79歲,11天後其逝世消息見諸報端。11月21日,其夫人唐篔也辭世。二人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場,後改存銀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安葬於江西廬山植物園,是為陳寅恪墓。


吹捧?

就因為他們有點親戚關係,所以就認定傅斯年說的話就是吹捧?

看來這個教授,也是有點那個。。。

你說不是。你自己可以下筆呀,萬卷雄文去證明傅斯年說錯了,證明他是捧自己人的。。。

這裡玩這種預設結論的誤導的套路,沒什麼意思。

傅斯年是什麼人?他至少比你有資格評價,不管他們是不是親戚。

虧你也是教授。

以為文字里這樣彎彎繞就撇清自己了?明白人都知道你什麼調調。


陳寅恪,江西修水(義寧)人,189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算得上是名門出身。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支持戊戌變法,是被寫進了中國近代史的人物。父親陳三立,號散原,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戊戌變法失敗後,精力主要用於詩歌創作,有《散原精舍詩集》傳世。1937年8月8日,日軍攻入北平城,正處於病中的散原老人拒絕服藥、進食,兩日後逝世。

在下以為,「三百年僅此一人的大師「這個頭銜放到陳寅恪身上並不過譽。

「教授中的教授」,是解放前學術界對於陳寅恪的公認評價。清華大學「國學院」創始人吳宓也不止一次對外宣稱,「寅恪雖系吾友,而實為吾師」。

民國著名的文史大師,莊子研究的專家劉文典自稱「十二萬分」佩服陳寅恪。在西南聯大中文系任教時,不把朱自清、沈從文這些「才子」出身的教授放在眼裡。沈從文升職為教授,他不爽,還寫出來,他說,「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應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朱自清可拿四塊錢。可我不會給沈從文四毛錢。沈從文都要當教授了,那我是什麼?那我豈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嗎?」每當聽到有人說陳寅恪的不是,劉文典一定氣得吹鬍子瞪眼,忍不住破口大罵:「沒長眼睛的狗東西!陳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學者,是『教授中的教授』,閉著眼睛都能把你們撂倒,哪輪得到你們來教訓他!」

劉文典為人狂妄不羈、針砭時弊、恃才傲物,在民國稱得上是「第一狂人」,他罵沈從文,懟過巴金。甚至連蔣介石也不放在眼裡,有一次發生了學潮,恰好蔣介石在安慶,知道這事大怒,他令召見了劉文典這位安徽大學首任校長,責令他交出共產黨員的名單,嚴懲肇事者,兩人一見面就不對盤,還打了起來,蔣上來打了兩個巴掌,劉文典起腳就踢,正中蔣的小腹,然後劉文典就被逮了起來,此事在教育界震動很大,安慶大中學生還舉行了示威,後經蔡元培力保,才將他釋放。

就是這樣一位「狂人」獨獨對陳寅恪敬佩有加,足以說明被人稱為「百年僅此一人的大師」陳寅恪先生必定有他的非凡之處。

(陳丹青畫作《國學研究院》,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向陳寅恪以及民國那些大師們致敬。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並不是陳寅恪首創!何談什麼「僅此幾個大字,就堪稱大師!」這樣的大師也太廉價了……

順便說一句:我的專著英文版《造神還是造假:陳寅恪史事研究》正在自我翻譯中。該書的繁體字中文版馬上在台出版。


推崇陳的人多了 日本一流中國歷史學家來華向陳請教 挖出一突厥文字的石碑無人識得 一歐洲歷史學家請教陳直接譯出 民國第一狂人劉文典把沈叢文說得一錢不值 伸出小指頭說魯迅 可對陳可是萬分推崇 他確是三百年第一人沒有誇大


我真不知陳寅恪那些雜七雜八的學問究竟解決了什麼歷史發展、社會前進和民生福祉的問題。他那幾部著作主談隋唐,但均未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這些本質問題上著眼;有的只是從一位名妓個人命運的敘述上寄託自己不隨時代潮流的所謂風骨和感慨。這些著作牽涉的知識固然淵博,但不外是資料的集聚,沒有從中抽象出科學結論。所以陳的成就遠遠達不到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的水平。其些人興興然稱其為大師,其實不過是掌握資料的大師,論起真正的學術研究成就,我看稱不上什麼大師。


陳寅恪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三百年第一人,譽過了!但和魯迅齊名,和其他大師同讚美,就一點也不過了!


民國大師多如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