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避禍遠走這個決定是對的(林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箇中原因,先必須從高俅說起。高俅是東京的街面混混,曾被王進的父親王升,一棍打得「將息了三五個月」,一直懷恨在心,但他足球踢得好啊。一次偶然的機會,高俅結識了宋端王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後繼承皇位,即宋徽宗),從此,高俅攀龍附鳳,飛黃騰達,官至太尉。王升病逝後,因為王進有家傳使棒絕技,武功高強,時任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高俅當了太尉高官後,事有湊巧,王進恰恰在高俅手下為官。高俅屢次為難,責罵王進。王進深知高俅不會放過他,遲早會尋事殺了他(林沖的「白虎堂」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林沖被陷害在後,不過,也由此而知王進的觀察能力和英明決定)。不得已,只得瞞過手下,攜帶母親,投奔西北老種經略相公延安府上。而老種經略相公可是赫赫有名的朝廷股肱之臣,駐守邊關大漠,手握雄兵,而且在遙遠的西北。即使高俅有意加害王進,千里迢迢,鞭長莫及。更有名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是高俅的私人恩怨,而不是皇命。所以,王進避禍遠走西北,是最佳選擇(林沖就慘了,差點命喪野豬林,魂歸草料場)。有異說,王進後在太原保衛戰中,與老種經略一起戰死。謝謝邀請!


感謝邀請

歷史中的王進

根據北宋文獻中記載:北宋禁軍將領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逃亡到延安小種經略府的故人處守邊。在西北,王進領兵和西夏的小股部隊有過戰鬥,皆獲勝。後王進又投靠河北的戰將種師中和種師道門下任先鋒,在後來的太原之戰中,隨同種師中力戰而死。

水滸傳裏的王進

原文:

王進謝罪罷,起來抬頭看了,認得是高俅。出得衙門,嘆口氣道:「俺的性命,今番難保了。俺道是甚麼高殿帥, 卻原來正是東京幫閑的『圓社』高二。比先時曾學使棒,被我父親一棒打翻,三四個月將息不起,有此之仇。他今日發跡,得做殿帥府太尉,正待要報仇,我不想正屬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爭得?怎生奈何是好?」回到家中,悶悶不已。對娘說知此事,母子二人,抱頭而哭。

這段話,從寫作技巧上,可以算作戲曲中的唸白,將內心獨白直接暴露出來,並且描述了整件事的因果。(現代小說這麼寫,估計會被讀者罵「太假」的)

這段話,從小說鋪敘上,點明瞭一些關鍵問題。

1. 王進認識曾為「高二」的高俅,這一點很糟糕

很多人都知道高俅是個小人,小人是不會像齊王韓信那樣,對待昔日羞辱自己的敵人報之以德的。

君子尚且以直報怨,更何況當年被老子打得躺在牀上幾個月,怎麼著也得在兒子身上找回來。(其實換個角度想,高俅當初也挺可憐,對一個業餘玩家,王升下手也很黑)

2. 殿帥高俅,對王進這樣的武官是有生殺之權的

王進,以及後來的林沖以其岳父,都是禁軍教頭,那麼教頭是什麼官?有多大呢?

根據《宋史 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鄉兵三)》記載:

……二年(1079年)十一月,始立《府界集教大保長法》,以昭宣使入內內侍省副都知王中正、東上閣門使狄諮兼提舉府界教保甲大保長,總二十二縣為教場十一所,大保長凡二千八百二十五人,每十人一色事藝,置教頭一。凡禁軍教頭二百七十,都教頭三十,使臣十。弓以八斗、九鬥、一石為三等,弩以二石四鬥、二石七鬥、三石為三等,馬射九鬥、八斗為二等,其材力超拔者為出等。當教時,月給錢三千,日給食,官予戎械、戰袍,又具銀楪、酒醪以為賞犒。

教頭,就是禁軍武術教練。

元豐二年,從22個縣共2,825名大保長(教練)中,按10人一組進行篩選,共選出270名禁軍教頭,30名都教頭。另外,都教頭享受吏人階層的倉法政策,所以算軍吏。

而教頭職務低於都教頭,所以嘛……可想而知,職級低得都不算一個幹部。

按高俅所說,王進的爺爺是街市上使花棒賣葯的,到了王進的父親王升,才當上都軍教頭,王進勉強算是個官二代。但這樣的履歷,在重文輕武的北宋官場,顯然是薄之又薄的,份量明顯不夠。

王進的官場關係不硬。

而從前的浮浪破落戶高二,今天的殿帥府太尉高俅,是朝廷最高級別的武官,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部隊司令。

對高俅職權的詳細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對如下問題的回答:

高俅、宿元景、陳宗善三個人都是太尉,職務許可權有何不同?

一個司令對一個士官,差距太大,在封建社會屬於一言不合就可以讓你全家昇天。

(順便也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林沖對高衙內一忍再忍,敢拿刀找陸虞候玩命已經很了不起了,虞候屬節級,放到現在最低也是排長級。)

所以王進是真的怕高俅弄死他。

3. 王進的為人處事,其實和這個官場格格不入

從眾人為王進求情來看,他在人脈方面,只有基層關係處得不錯,中層很一般,上層嘛……

最上層是高俅。

他帶病而來,參見高俅時,只是「拜了四拜,躬身唱個喏, 起來立在一邊」,然後便是有一句答一句,別有沒有半點阿諛,內容也是僵硬無比:

王進告道:「小人怎敢,其實患病未痊。」

高太尉罵道:「賊配軍,你既害病,如何來得?」王進又告道:「太尉呼喚,安敢不來!」高殿帥大怒,喝令左右:「拿下!加力與我打這廝!」

新官上任第一天,點卯不到已是對上官很大的不尊重,至於生病不生病的——職場之上,你不給老闆面子,他還管得了你的死活?

所以,王進為躲避高俅,帶老母遠走他鄉,是非常正確,非常明智的選擇。

至於他對國家的抱負,個人的理想——

命都要沒了,哪裡還顧得上這許多喲!

【關注歷史,分享個人理解,感謝閱讀,我是夜未央】


《三十六計 走為上》完全有必要的。從水滸優選角度看,此時我王進有兩個選擇:逃跑和不逃跑。假設不跑(因王進父親王升年輕時曾經在一次比武中一棒把高俅打翻,導致高俅三四個月起不來牀。)王進可能比林沖混的還慘。可能有人會說王進好歹也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怎麼也得.......林沖何嘗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不還是被高俅禍害夠嗆。八十萬禁軍教頭就好比部隊訓練的教官,只是一個官銜,並沒有實權。逃跑至少還能保命,帶上老母和銀兩,憑這身本事哪裡都能混開,至少比在高俅迫害強吧。


水滸傳中八十萬禁軍總教頭是丘嶽: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官帶左義衛親軍指揮使,護駕將軍。副總教頭是周昂:八十萬禁軍副都教頭,官帶右義衛親軍指揮使,車騎將軍。槍棒教頭王文斌,實授鄭州團練使,這是有品級武官,朝廷命官。而王進、林沖等教頭沒有品級、官職,在高俅手下如同衙役一般,高俅可以隨意治罪。據王進對史進父親介紹,是禁軍教頭,這槍棒終日擺弄,可見王進也是一般的槍棒教頭。林沖應該是王進的替補,對高俅懷有知遇之恩,所以才會委屈求全!


王進如果不離開官場那高俅必定會想盡辦法加害與他,從水滸一書整體性寫作運筆與貫通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王進不當教頭一方面是為了庇護家眷另一層深意就是已經看懂宋朝那個時代的朝廷灰暗與官場無為,自己逃離官場也許是最好的出路,他沒有上梁山也是因為自己祖上世代為官忠烈滿門,想為朝廷盡一份綿薄之力,可惜天不遂人願。


是有必要的,林沖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


王進必須遠走避禍,高俅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王進曾經痛打過他,現已發跡,豈能饒過他,從後面看,林沖與高球私交不錯,經常在一起探討武藝,最後被迫害地家破人亡,落草為寇的悲慘遭遇。所以王進早已看出高俅小人得志,為所欲為的奸佞之徒,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有,你亂刨呀!沒有也能刨的有呀!繼續刨,「創作」水滸傳可容易了,而且有一羣傻逼在和你一起刨,裡面肯定有到死也刨不完的「寶貝」


水滸傳是作者虛實結合寫就的世情小說。王進,即王盡也,暗示北宋王朝這一中華正統的結束。南宋被迫偏安一隅,已經不能算是大一統王朝,故漢族的歷史文化已盡。而史進身紋九條龍,即是指北宋王朝九個皇帝,史盡就是暗指傳承於北宋的南宋王朝,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寓意而已。


王進遠走避禍是必須的選擇。一方面,從情理角度,北宋當時政局形勢是高俅權勢醺天,且為人狹私,得罪了他必然帶來巨大禍端;另一方面,從小說本身的寫作內容上,要為後面章節中很多情節需求進行鋪墊,如林沖和楊志等人的遭遇,顯得後文自然合理而又通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