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之間相互熔合而成的合金,或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相互熔合而成的合金。

合金鋼

合金鋼與常規碳鋼相比,具有特定的組成成分,含有一定百分比的釩、鉬或其他元素;以及比普通碳鋼更多含量的錳、硅和銅。

碳鋼:

碳鋼,顧名思義,除了含有碳之外,還含有不超過1.65%的錳,0.60%的銅。

碳鋼分為三種:低碳鋼(≤0.3%)),中碳鋼(0.4-7%),高碳鋼(0.8%以上)

高碳通常用於刀具。

耐腐蝕性能:

耐腐蝕性指的是,金屬材料由於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抵抗惡化的能力。

耐腐蝕性能由元素鉻(Cr)、銅(Cu)、鉬(Mo)和氮(N)提供。

臨界溫度:

淬火硬化時,鋼的結構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

延展性:

指可錘鍊可壓延的程度。

鋼材在外力情況下不斷延伸而不斷裂叫延性;

鋼材在外力作用下被錘鍊碾壓成薄片而不劈裂叫展性。

延展性由元素錳(Mn)提供。

刀刃保持性:

材料抵抗磨損和耐磨性的能力。

刀刃保持性主要由元素碳(C)、鉻(Cr)、錳(Mn)、氮(N)和釩(V)提供。

Grit:

加熱過程中的奧氏體晶粒尺寸。

尺寸的實際大小會因為熱度、時間和鍛造而有所不同。

淬透性:

鋼材通過熱處理工藝硬化鋼材的能力。

淬透性由元素錳(Mn)、鉬(Mo)和鎢(W)提供。

硬度:

鋼材抵抗變形、穿透的能力。

熱處理:

通過將金屬加熱、冷卻至規定溫度,改變金屬化學成分與組織,以獲得所需性能的金屬熱加工工藝。

高強度低合金鋼:

高強度低合金鋼被稱為HSLA鋼,是一種相對較新的鋼材。

它們所需的合金元素中,所需價格高的合金元素不多,所以它們的成本比普通合金鋼成本低。

然而,經過特殊加工後,它們比同等重量的碳鋼具有更高的強度。

衝擊強度:

材料抵抗因突然的作用力而抵抗開裂的能力。

馬氏體:

一種非常堅硬、脆弱的鋼材,具有體心四方的晶體結構。

高強度、高硬度是馬氏體的主要特徵。

淬火:

在空氣、液體、油或水的介質中浸泡達到高溫(高於再結晶階段)的鋼以快速冷卻它。

淬火的目的是獲得馬氏體,以提高鋼材的剛性、硬度、耐磨性、韌性等。

羅克韋爾測試:

基於在恆定負載下,將金剛石、鋼球或硬質合金球亞茹鋼材中,通過壓痕深度來測量鋼材的硬度。

不鏽鋼:

不鏽鋼指的是至少含有12%的鉻的鋼材。

鉻比碳鋼具有更高的防鏽性。

需要注意的是,鉻的含量需求取決於鋼材中使用的其他元素。

回火:

將剛才淬火後再加熱,然後將冷卻至較低溫度,以使鋼材稍微軟化,消除鋼中的內應力。

或者是降低強度與硬度,從而提高延性或韌性。

抗拉強度:

指金屬在在拉伸情況下的最大承載能力。

工具鋼:

工具鋼中含有鎢、鉬和其他合金元素。

工具鋼有較強的強度、硬度和耐磨性。

韌性:

鋼材在受到壓力破裂、變形的壓力時抵抗折斷的能力。

詳情請點擊:主題名品網

本文由主題名品網原創譯 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

(vxin:mango_ztmpw)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