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的《公民的誕生》中有一段話引發了我很深的感觸:「我研究了460例刑事案件的偵訊材料。每一個給社會提供違法分子或犯罪分子的家庭,總是存在著某種缺陷。有時候父母本人似乎並不是壞人,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生活的。很多家庭在人與人的相互關係方面精神上非常貧乏,而在這些少年學習的學校的班集體里,誰也不去關心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需要些什麼,他們把什麼當做生活中的樂趣。」

平等的溝通、傾聽極為重要。

覃麗蘭著在《打造高中卓越班級的42個策略》一書中在班主任職責的第一條赫然寫道:不主觀武斷,若錯批評同學一次,須向同學道歉。這體現的是對學生的充分尊重,這要求我們處事冷靜,在充分傾聽學生的對事件過程的闡述和評價及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再進行細緻的分析。

我認為有兩種方法能夠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第一種是Egan在1994年提出的soler法。其中s即sit,雙方面對面坐著;o為open,身體是開放式的狀態;l代表lean,身體稍微前傾;e即為eye,要有眼神的交流;r是lelax,保持放鬆。後來我又冒昧地加上一個c,cup,交談的時候最好給學生一杯水或者茶,讓他享受平等、放鬆、民主的談話,這才有可能讓學生卸掉戒備與成見,開誠布公。第二可以適當運用共情法,即假設老師我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來走進他的內心,找出背後的原因。

充分了解學生,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班級走向。其實很多班主任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每天阿尼陀佛祈禱學生不要出問題,出了問題忙著到處救火,疲於奔命。但靜下心來想想,真的是班主任每天最重要工作嗎?在我看來,教育的真正的目標是培養人格健全的學生,達到馬斯洛所說的自尊與自我實現。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讓學生記錄數據,比如跑一英里,就記下每天跑完全程的時間。這其實是將育學生之德於平時之中。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多花點心思去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發現、辨析澄清,最終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自律,便能把很多問題扼殺於襁褓之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