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要系統的學習王鐸的書法就得深刻研究他的書法特點,下面是王鐸書法特徵:

1、方折起筆

這類用筆特徵,這要就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頓比入紙,一般情況下下筆果斷,力度較大,採用90度的頓筆然後迅速彈起收力,多位露鋒起筆。這類起筆方法是其運用最多的。極大表現了草書線條尤其是王鐸草書的鋼性!

2、行筆速度

行筆速度很快,線條在運行中動作比較簡單明快,線的粗細變化均呈漸變方式,沒有多餘的動作,表現了草書的明快爽利。

3、收筆

很多的收筆都是順勢送出,速度感強烈。

4、線條組合的銜接

我們可以透過每根線條的組合,把筆畫看成是一個獨立的線段來分析其線條組合構成的特點。王鐸對一些線組合一般都是「頓筆起---輕收筆---再頓筆起---再輕收筆……」這樣一個跳躍式的節奏。

5、線條的粗現變化

一般情況下,王鐸基本上是通過單字字型的大小和整字的濃淡來調整節奏變化的。主要特點就是在單字中線條粗細變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產生了粗線條的字和細線條的字的對比。單字中線條粗細的變化主要是通過起筆的粗與收筆的細以及下一筆畫的起筆粗收筆細這樣一種變化造成節奏變化和粗細對比的。

6、王鐸的書法作品的體式大多數看上去有往左傾斜的感覺。

從上面這頁,不能感受到王鐸的墨法之妙。王鐸在墨法方面的嘗試也是超越常人的。在他的作品中,筆法與墨法是不易分開言說的:墨法往往要通過筆法的輔佐來彰顯,而筆法也要通過墨法的大膽運用而顯豐富——這種思維的轉換對學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在當今書壇,「二王」書風流行,而很多書家把「二王」書風寫得太精緻、太小氣。還有些人創作巨幅作品也同樣運用寫小字的方法來進行,難免束縛太深。很多人只是表面上把「二王」書風做簡單的放大處理,最終難得大氣象。王鐸對「二王」的創新實踐值得我們借鑒。

很多人卻忽視了學習王鐸的另一種方式、途徑,那就是學習王鐸書法的內在意義,學習王鐸的學書精神以及學習方法。這些比效法「形而下」的技巧或許更有價值。學習書法與做學問一樣。一個在書法或學術上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是不能天天只依靠自己業已積累的「老本兒」來維繫藝術旅程的,興也勃焉,衰也忽焉,到頭來萬事皆空。就此而言,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的做法是明智的。

所以我們學習王鐸的書法必須要:

單字練習

單字和筆畫是一個書法家書法表達體系的基礎,對於單字和筆法必須精細的去學習。具體的精臨的操作是通過大量的單字的練習去學習和理解王鐸書法的基本的筆畫和筆法,掌握他的結字和用筆的規律,這也是學習任何一本字帖的必須要做的功課。

字組練習

和學習楷書不停的是,楷書練習完單字以後可以直接去練習章法,而行書由於字和字之間充滿了直接的用筆關係,需要單獨拿出來進行訓練,單字之間的關係是行書氣暈的紐帶,沒有了字組,就沒有了整幅書法的連貫的氣勢。

字和字之間的組合是非常有技巧的,不懂字和字之間的組合去寫行書,很容易寫成一團亂麻,通過臨寫王鐸的單字組合,學習和掌握行書單子組合的規律,為下一步的創作做好準備。

單行練習

練習到這一步,基本掌握了王鐸書法的筆畫結構和字組組合,通過單行的練習去了解王鐸書法的行氣,領略神筆大師的氣勢,王鐸的每一行行書左右的擺動都非常的大,很多的字都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是學習王鐸書法一定要注意的。


王鐸早期的書法作品和晚期的書法作品差別挺大的。早期的作品工工整整,比如他所臨的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神形意都十分接近原帖的,可以說是一個臨帖高手,萬中無一。

當然世事難料,我們看見王鐸老先生年輕是的作品,根本不相信後來的他,寫出了這麼放蕩不羈,狂放自如的書法。就連沒有學過書法的人,前後對比一下王鐸老先生的作品,也是會讓人大喫一驚。很多人不敢想像。當然要了解這其中變化原因,不妨讀一讀他因降清而被列入《貳臣傳》,就會有所體會了。這也是被後人所垢病的地方。在傳統的文人世界裡,「功成名就」就是文人士大夫的畢生追求,現代人是很難領會到的。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

王鐸老先生的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這是大多數人對王老先生書法評價。我去年也是寫過一段時間,與君一閱。不妥之處還望雅正。


不管學誰的書法首先要懂得書法史,首先就是臨帖,書法沒有捷徑,在臨帖中慢慢領悟。


王鐸,字覺斯,河南孟津人,系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其書法與董其昌齊名,他隸、楷、行草俱佳,有「神筆王鐸"之稱。現就如何系統學習王鐸書法談幾點個人看法:王鋒所處的時代,是趙董書風的籠罩時期,尤其是董派書法盛行,競尚柔媚之積習,而少奮發為雄之氣概。而王鐸、黃道周、倪雲路等,力反時流,認激越振蕩的才情,雄強豪邁的風格,標新立異,名震書壇。三人中尤以王鐸最為突出。其行草書成就最大,對後世影響較廣。學習王鐸書法,(一)要植根於傳統。王鐸的師古臨帖是最具特色的。他一生都在勤奮地臨帖學習,從呀呀起步至老到成熟之年,可謂退筆成冢,積紙成山。他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研究最為深入。現今能看到的其最早的臨習作品確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均足以與古人比肩。(二)要師古而不尼古,自化成家。王鐸學古,更善於變古在創作中隨性變化。王鐸行草書常誇張其落筆形態,落筆如高山墜石,翻毫運筆成新法,鋒芒畢露,點畫狼藉,極力追求用筆的變化。(三),講究用墨變化。用墨的多樣化是王鐸為中國書法開闢的一條新的領域。首先善於用漲墨,大膽潑辣,往往在開頭和中間需要重新蘸墨之處,飽蘸水與墨,落筆沉重,任其飽漲成團,突破了書法的墨象,使書法美的概念更加寬泛。特別為當今書法走入展廳,創作上追求視覺衝擊力提供了新的線索。(四)任情恣性,勇於開拓。王鐸的行草書,無論是用筆、用墨還是結體章法,都表現了鮮明的個性,開拓了新的氣象。他的結體纏繞相續,疏密結合,枯濕相宜,大小跌宕,率意而又不經意。尤其是巨幅作品善於造險從而產生了強烈的節奏感。他的章法,除了臨習古人字字獨立的款式外,大多注重大超大落,大開大合,在靈動恣肆中又具有沉鬱凝重的感覺。蒼潤互補,飛白自然,縱橫有象,變化無窮,充份表現』王鐸無窮的創作才能。總之,我們今人學習王鐸,除了學習他作品本身以外,更應學習其敏而好「古」,力反時流,獨創新風的學書過程和方法。


先學羲之,獻之,米芾,再學王鐸


耐心,細心,用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