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組車輛自燃的圖片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引發了萬千網友的關注和熱議。而此次事故的“主角”,正是剛上市僅一個星期的吉利星越。

對此車市進言也進行了跟蹤報道,網友的回覆亦是衆說紛紜:有的將事故原因歸結於天氣太熱;有的則認爲是星越發動機機艙設計有缺陷;有的則人員操作不當導致的意外...

誠然,官方檢測說明沒出來之前,現在還不能妄下結論,一輛車自燃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以上因素,還包括易燃油液滲漏、線路短路、車內存有易燃物品等等。如果沒有明顯的外在原因,調查的過程便會十分困難,所以具體事故原因還需等待吉利官方調查清楚之後再做定奪,大夥不必着急。

不難發現,今年的汽車市場屢次登上熱點話題,前有奧迪致癌、後有西安奔馳維權,特斯拉自爆、蔚來自燃以及剛過去的星越自燃等。不過,車市進言發現有一些自稱業內人士的人對此發表的觀點不乏有失理性。

一位某日報社的主編髮言稱:奔馳漏油全民聲討,吉利自燃全面辯護,這就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區別。隨後引來了各路網友的“圍攻”,其中議論最激烈的就是:“什麼叫自己人,什麼叫外人?”;“你哪裏看到全民在辯護吉利?”。

車市進言認爲,站在消費者角度不論是奔馳還是吉利本質上都是一個掙錢的商家,不應該區別對待,這位主編說成“自己人”和“外人”顯得有點偏激。從事件本身來說:奔馳站在明顯的責任方,卻拒不認賬,並牽出一些行業潛規則,才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反觀星越自燃事件,在當事人未表態和具體原因並不清楚的情況下,這位主編髮表的觀點顯得有點不負責任,所謂的網友辯護不過是情緒略顯義憤填膺。車市進言猜測,這位主編真正意圖或是爲了蹭熱點,來提升提升自己的名氣吧!

不過,這位主編把奔馳和吉利這兩位本不屬於同一級別的品牌牽扯在一起,也反應出了另一個現象:對自主品牌不自信。

實事求是,自主品牌本身起步較晚,無奈只能撿一些合資品牌十分老舊的技術起家,雖然最終東拼西湊勉強過了“上市關”,但在質量上卻一直無法保障,消費者因此對自主品牌產生了偏見,這也正是我們所不自信的原因。

吉利早期雖然未與其他品牌合資,但逆向研發的質量也一樣不堪,反而選擇合資的長安、奇瑞漸漸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或是看到了差距,吉利憑藉一身勇氣收購了快奄奄一息的沃爾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吉利巧妙的借用沃爾沃技術便迅速趕了上來,如今更是坐上了“自主一哥”的位置。

這幾年,我們還看到吉利的野心:一方面繼續收購國外品牌,包括馬來西亞的寶騰、意大利的路特斯、美國的飛行汽車、入股奔馳等;一方面和沃爾沃合資打造了CMA架構、自主豪華品牌—領克、與奔馳在電動車領域合作等。當下用如日中天來形容吉利都不爲過,它要做的是成爲下一個“大衆”。

事實上,有些人仍將吉利看做是“烏雞變鳳凰”,認爲它不是靠着自身的技術實力才走到了今天,對此充滿了不削。車市進言認爲,當今經濟全球化,吉利只是一個商業集團,這些行爲無可厚非。唯獨擔心的是:在榨乾了沃爾沃之後,吉利又該何去何從?

寫在最後


簡而言之,奔馳被聲討其實是事出有因,而辯護吉利是暫時的情感流露,現在我們更需要耐心等待吉利答覆。雖然作爲“自主一哥”,吉利這些年經歷了什麼,改變了什麼,我們有目共睹,但是車市變幻莫測,沃爾沃只是殺手鐗,並不是護身符。我們希望,能看到吉利接下來有更多實力的展現,而不是又被人拿到網絡砧板上宰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