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寫之前,不得不先好好感謝和慶幸一下。

這齣戲我沒有看過現場演出,當年巡迴來臺時,我對這齣戲不認識,加上對莫文蔚不特別愛,就這樣錯過了。

幾年之後,在租片店才注意到這齣分別有電影版和百老匯版的 DVD ,基於想知道兩者差異的好奇心,一口氣把兩片都租回來。

不租則已,看過之後,對當初沒看現場後悔至極。然而,Rent  已經不在百老匯演出了,就算飛紐約也沒辦法看到。雖說目前外百老匯有上演,但看過網路上ㄧ些影
片,該版本實在有點難下嚥,特別是我無法接受有點阿密特裝扮的安琪。

慶幸的是,我還有出了DVD的這兩個版本,電影版幾乎網羅了1996 年初演的原班人馬,除了咪咪和瓊安;而百老匯版呢,則是拍攝了最後卡司的最後演出。


Rent 是歌劇 《波希米亞人》的改編,包括人名都是有所依據的。順道ㄧ提,羅傑老是彈的那首Musetta's Waltz,就是歌劇波希米亞人的經典曲目之一。

故事大綱我想就用複製的吧,我實在寫不好,可能一不小心又變成劇情流水帳:

故事描述一羣住在紐約的波希米亞人,他們的生活、友誼,以及彼此間錯綜複雜的愛情難題。而同性、異性間的愛慕情感,以及愛滋病的威脅陰影,都對他們的生活與價值觀產生了莫大的影響。而當他們面對著生命與情感的挑戰,他們決定以歌舞揮灑熱情。

至於這齣戲的作者:強納森拉森,網路上也可以找到ㄧ些資料,先不特別說,如果下面有必要提到,會再拿出來講。


先來談百老匯版。

px_fren8127367502 

站在我實地只走進劇院過三次的立場來看,舞臺劇的魅力在於演員是直接接受到觀眾的反應,觀眾就某個程度上,是可以和演員互動的,況且可以看見活生生的演員在你面前演出、可以聽見他們真實的嗓音,確實是其他有「重製」性質的媒介難以比擬的。但同時,隱隱約約的又會覺得表演味重。

這樣說或許對劇場演員有些許不公平,電影電視可以用特寫讓觀眾看見演出者最細微的表情,舞臺劇則無法。因此,為了讓最後ㄧ排的觀眾可以看見他們的表演及情緒,演員必須相對誇大的運用動作和表情。

然而,這支吉屋出租百老匯卻讓我推翻了舞臺劇較缺乏真情的想法。也許這方面還是緣於我看的已是由經由鏡頭為我們挑選畫面的片子,但這樣的功能,我想畢竟是有限的。況且最後ㄧ週的演出,除了劇本外,最後班底的情緒和情感,還建立在「最後」這個要點。吉屋出租裡面的歌曲,有大半是在講珍惜當下,其中也不乏告別的場面,有了雙重意義,我們得以看到如此實力與情感並茂的演出。

最後班底的演員資料比較難查,IMDB 上並沒有包括舞臺劇,因此除了少數如飾演瓊安的崔西湯瑪斯找得到ㄧ些影集演出資料,其他幾位的資訊幾乎空白。另外這版也沒有出原聲帶,市面上買得到的百老匯版錄音是1996 年卡司的,包含當時的瓊安和咪咪。這是最可惜的ㄧ件事了,理由晚點再說。


再來說說電影版。

px_fren4029487001 

電影版找了幾乎所有的原版班底回來,除了原本的咪咪正在待產;瓊安覺得自幾年紀大了,已經不適合扮演瓊安。

我想,所有的改編都是ㄧ種挑戰,無論是文本轉換成電影、戲劇,還是舞臺劇改編成電影。任何形式的改邊都有ㄧ定的困難,同時也要面對原本書迷、劇迷的挑剔。

電影版吉屋出租在這方面確實也面對了許多批評,包含場面調度、對白由唱改為說、時間點上的差異,最可惜的莫過於後半段幾首歌經編導取捨後,沒有剪進片子裡,或者只剪了一半。同時,還要面對不習慣歌舞形式或者對音樂沒興趣的觀眾。

對我而言倒是還好,除了割去了幾首曲子讓人有點難過之外,做為ㄧ部電影,它充滿了不少我喜歡的要素,連不少人批評的運鏡,也讓我愛慘了。

season of love  

電影版把經典曲:Season Of Love移到開場,並且作為電影中唯一在舞臺的場景; Rent 這首則是從馬克回家路上開始唱,類似的改變有許多,此外也加拍了ㄧ些舞臺劇中偏向象徵和暗示的場景,例如柯林被搶的片段。 Santa Fe 在地鐵列車裡拍,列車由人工搖動,製造行駛中的晃動感,同時也像是他們現在就要去聖塔非一樣,這裡的柯林,很迷人。

時間上,舞臺劇的第ㄧ幕都是發生在同一個晚上,但電影改成三天。

Glory-rent-437730_672_272  

為了加強效果,羅傑唱One Song Glory時,插入了回憶的場面,舞臺版沒有出現過的角色─ 羅傑死去的女友,電影中也在此現身。

4 

而Tango: Maureen 裡頭則加上了一段羣舞,這是我整部電影最喜愛的添加片段。

Mimi-rent-207009_399_216  

Out Tonight  一開始場景是在小野貓俱樂部,也就是咪咪的工作場所,讓這段舞更豐富更多動作。歌曲延續到後來她下班,在路上繼續唱跳,就情緒而言我偏愛這段,舞臺劇版的這首歌,比較像是在勾引、呼喚羅傑,而電影版中,咪咪在街上跳舞,感覺更像是她為了她昨晚在窗戶上留言,而稍後要和羅傑一起喫飯而雀躍。電影版還加入了咪咪家的場景,讓咪咪從窗戶出去在欄杆上先
跳一段,然後上樓。

寫到這邊,忽然想到,因為舞臺版,咪咪是在比較高的地方唱這首歌,唱一唱往下走,剛好跟他們住的樓層相反,電影版這樣改比較合邏輯,也提供足夠的時間拍羅傑的特寫,我們可以從這邊看到他看見咪咪進來,其實是滿開心的。

莫琳的抗議表演:Over The Moon 多了後面那幾臺電視,這非常有趣,電視放著莫琳的大特寫,甚至還有一臺是面向莫琳的舞臺,讓反拍時也能看到電視螢幕。就我來說也算是彌補了初代莫琳的表演,看過百老匯版後,初代的莫琳就相對遜色了。

除此也有ㄧ些作為電影讓我不喜歡的地方,例如 Another Day 的後半段,咪咪走出公寓,羅傑則在露臺唱,咪咪正好碰上回來的馬克等三人。幕後花絮提到,這部分本來是要讓整個互助會的人一起來,但為了避免太假,改成三個人一起回來。但可惜的是,也因為咪咪到樓下唱,讓電影感削弱了,我想主要是音效的關係:這部電影裡頭的歌曲都是另外錄音,也因此大部分的環境音都被錄音隔掉了,在這個場景裡場面雖大,但場景「感」卻縮小了,反而像是回到舞臺上,做了個有分層的佈景。

2005_rent_003  

Today 4 you 加深了上面提到「錄音」的缺點,由於演員在拍攝時是對嘴演出,安琪的動作又偏向誇張和激烈,ㄧ兩個地方沒對好不講,但動感不如動作的歌聲,實在有不小的違和感。

再說回來,對於看過舞臺版的觀眾,無論看過現場或者百老匯版影片,只要喜歡這齣戲的,幾乎都對部份曲目被削掉感到難過,第二幕的那兩三首就不提,反正至少可以從幕後花絮看到,填補ㄧ些遺憾,但 On The Street 真的就讓我痛心了,雖然有ㄧ小段有改成用說的演出來,但柯林對安琪唱的那段沒有,安琪幫柯林買外套的部分直接在I'll Cover You 中表現,柯林理所當然的穿上大衣,雖然勉強說得過去,但就是少了那段該有的感覺。


下面把兩部片子當中,我特別喜愛的歌各選ㄧ首來放:

   

↑電影版Tango: Maureen

  

↑百老匯版Christmas bell

-------------------------------------------------------------------------------------

ㄧ口氣要全說有點難,先在此打住,這兩支不得不分兩到三篇來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