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包公,也就是包拯斷案如神的故事當然是假的。胡適就在給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做序時說:

「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還有一個叫做包龍圖。上古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後人不知道誰發明的,只好歸到黃帝身上,於是黃帝成了上古的大聖人。中古有許多製作,後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誰創造的,也就歸到了周公身上,於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聖人,忙的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這種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們取了個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

這裡的包龍圖就是包拯,因為其被授予龍圖閣直學士,故而被稱為包龍圖。而很顯然,在胡適眼裡,包拯被神話的運氣是可以和黃帝、周公這種上古聖人相比的,那問題來了,包拯是什麼時候從一個北宋大臣變成斷案如神的包公的呢?

這還得拜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龍圖神斷公案》所賜。大家都知道,明代是一個小說雲集的時代,那時期的文人熱衷於寫小說來反映社會,於是當時就出現了一本叫做《新鐫全像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的小說,所描寫的正是包公斷案的故事,編者為「饒安完熙生」(筆名,當時小說作者為了避免暴露真實身份而被衙門抓捕,多用筆名),傳播也不廣。

到了明代末年,一個叫做安遇時的人開始收集民間包公斷案的故事,再和上述書籍混合,寫出了《新刻京本通俗演義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全傳》,即《龍圖神斷公案》、又名《包公案》,刻畫了一個剛正不阿,鋤強扶弱的包公形象。到清代嘉慶年間,石玉昆再以《包公案》作《三俠五義》,我們所熟知的展昭,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白天斷陽案,晚上斷陰案等設定皆出自此。

那真實歷史上的包拯呢?實際上在真實歷史包拯也確實以剛正不阿,直言直諫聞名北宋朝政,只是未到小說這般神奇,並且在開封府也僅僅做了一年半的權知開封府,而不是小說中的開封府尹。反差最大的是真實歷史上的包拯身材比較瘦小和皮膚白凈,不是小說中身形魁梧,皮膚黝黑,還有月亮胎記。


包拯,又一個被藝術作品帶跑偏了的人物!說包拯鐵面無私一點兒不為過,說他剛正不阿也無可厚非!但說他斷案如神就有點兒偏離歷史了。原因有三!

其一,包拯就沒有真正幹過開封府尹!雖然「府尹」這個官職跟今天的市長差不多,但當時的東京卞梁也就是開封可是北宋的首都所在!就和今天的北京一樣重要,甚至尤有過之!所以,開封府尹必須要位高權重,而且必須是皇帝的親信!畢竟皇帝的最後一道防線豈能兒戲?!所以,北宋時期的開封府尹基本上都是郡王擔任的,而這些人不可能所有瑣事都親力親為,因此也就多了一個職位,那就是權知開封府。包拯的職務就是這個。而這個職務更多的是處理瑣事和進言。有點兒像市長祕書的職務,但實權要比市長祕書大很多!說是副市長也差不多。畢竟權知開封府是要上朝的!通常是三品以上的官員擔任。前面說過,由於瑣事很多,因此斷案這種工作包拯就很少參與,所以,說包拯斷案如神就有些扯了!

其二,包拯之所以鐵面無私並不是因為判案,而是因為敢於「死柬」!前文說過,權知開封府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向皇帝進言,告訴皇帝民間的疾苦和不平,更要勸諫皇帝廣施仁政,還得時刻提醒皇帝明君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所以,這種觸天子黴頭的工作經常要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而包拯總是憾不畏死,所以鐵面無私的名聲也就坐實了。

最後,之所以包拯黑麪的形象深入人心還是因為他剛正不阿的,為民請命不要命的情懷。人們認為黑麪的形象更能體現正直,所以原本白麪書生形象的包拯也就變成了黑色!一個是有歷史證據證明的!陳列在故宮博物院南燻殿內就有950多年歷史的包拯畫像,上面很清晰的畫著「白麵包拯」。

而民間之所以把包拯說成是斷案如神的神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神探的形象總比一個「言官」的形象更親民罷了。


包拯現在在人心中的形象,主要是被文學化了。歷史真實的包拯更應該屬於諫官,不過他的斷案能力史書是有提及過的並得到肯定,只不過在小說裏更加神話了。被神話的原因是人民心中所希望有這麼個青天,不畏權貴斷案如神。就如諸葛亮被神話般一樣,可能有一定的符合真實人物。但更多的是人民會把希望寄託給心中塑造出來理想式人物。


包公,名包拯,廬州人,我們印象中真是斷案如神,像《狸貓換太子》《陰陽判》《貞潔牌坊》,都展示了包公日斷陽夜判陰的神機


包公在宋朝的時候斷案如神,有過虛構,但是清正廉明。這是歷史可以見證的。

我認為當時的包拯,就是現在懂管理的一個高級幹部,他會運用每一個部下的特長,分工明確,讓每一個人發揮極限,這是他懂得管理的成功。


大家認為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是從《三俠五義》這些小說體現的。裡面的狸貓換太子等故事都是虛構的。但包拯在當時確實是做了不少好事。


包公斷案,很多都是藝術創作,正如楊家將一樣,被後世作者神話了,歷史上的包公也不是黑臉,包拯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有一次跟皇帝爭辯,由於太過激動,濺了皇帝一臉的吐沫星子~


包公斷案入神倒是虛構的,歷史上的包拯是一位清官,公正無私。


包公手下公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