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經常把媽媽的身體當做安撫物,摸咪咪,摸臉,扣肚子、揪頭髮、揪耳朵的……感覺媽媽們身上能開發的部位,幾乎都被寶寶佔領了!還有的娃,安撫物是巨大的枕頭、被子之類,每次出門還要帶着,很是不方便。

媽媽被抓肚子,“痛死了”!

摸咪咪,半夜摸不到就醒……

一米二的大薄棉被!到哪兒都得帶着!

還有的寶寶,睡覺前愛“喫手”,也讓媽媽們很頭疼!

認真看了媽媽們的每一條留言後我發現,老母親最擔心的其實不是娃用不用安撫物,而是當前的安撫物太“另類”,讓老母親無所適從。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怎麼給娃引入一個輕鬆便攜的安撫替代物,解脫媽媽們的咪咪、肚皮、頭髮、耳朵……以及“怎麼幫寶寶戒掉喫手習慣”的問題。

什麼時候給娃引入安撫物?

安撫物怎麼選?

之前說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安撫物”。這麼說雖沒錯,但媽媽們其實大多是無法預知,寶寶到底需不需要安撫物的。

如果沒有提前在適當的時機,給娃引入一個恰當的安撫物的話,就很可能會產生“娃不知不覺間,把媽媽的身體當成了安撫物”這樣的困擾。

所以,其實提前引入一件合適的安撫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決這個“後顧之憂”的。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給娃引入安撫物合適呢?

其實,寶寶一出生,就可以開始接觸安撫物了。一般常用的有“安撫巾”,也可以是一個娃娃、一塊毯子、一個抱枕等,但最好都是小巧方便攜帶的。(因爲娃會去哪兒都想帶着它)

在西方,媽媽們會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選購好幾款安撫巾,在孩子出生之後將安撫巾隨時放在寶寶身邊,逐漸接觸和熟悉起來,讓寶寶把它當做自己一起成長的好朋友,以便將來能更好地安撫寶寶情緒。

貝克漢姆家的小七,安撫巾走哪帶哪

瓜瓜一出生我就比較關注他的情緒,所以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功課,也買了不少安撫物給他。從安撫巾到娃娃,各種造型的都有。他經常輪換着來,隔段時間就獨寵一個。不過最長情的,還是一個kaloo的兔子,他取名叫“bubu”,無聊的時候會拿出來抱着。

如何選擇安撫物?我覺得,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安撫物一定要柔軟親膚、透氣、便攜、易清洗。一般寶寶都會捏啊,揉啊,搓啊,拉啊,扯啊,咬啊....等等各種小動作,柔軟親膚的安撫物,抱起來會更舒服更有安全感。娃一旦認準一個安撫物,就會想去哪兒都帶着,所以便攜也很重要。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一定要選擇容易買到同款的安撫物,多備幾個可以,一旦出門不小心弄丟了,或者髒了,娃不讓洗的情況下,就可以“偷天換日”了。否則安撫物不見了,娃真的會“崩潰”的。

媽媽如何給寶寶引入安撫物?

很多寶寶會把媽媽的身體當做安撫物,就是因爲那種“媽媽的味道”讓他安心。

所以,在給寶寶引入安撫物之前,媽媽最好先把它“帶”在身上一段時間,比如每天晚上睡覺時放在身邊。讓安撫巾日漸附上“媽媽的味道”,寶寶會更容易接受。

另外,要讓安撫物常出現在寶寶的生活中,每次抱寶寶餵奶、給寶寶讀繪本的時候,都把安撫物放在你和寶寶之間;還可以把安撫物擬人化,跟寶寶玩過家家的遊戲。

白天拿着安撫物跟寶寶玩,有意無意地將安撫物撫過寶寶的臉、手等。無論是寶寶睡覺還是出去玩,都給他帶在身邊。

寶寶逐漸熟悉、習慣了這個“小夥伴”的存在,日久生情,就會慢慢離不開它了。

在寶寶可以用手抓握東西之前,把安撫巾放在寶寶身邊就好了,讓寶寶慢慢習慣身邊有這個親密的小物件。寶寶可以抓握東西之後,白天可以把安撫巾塞入寶寶手中,讓寶寶練習抓握。

當然了,每個寶寶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不需要“強迫”他接受任何一樣我們塞給他的東西。

安撫物不是一定要有的,但如果寶寶已經把媽媽的身體當做安撫物了,這個時候的確需要一個合適的“替代品”以相互解脫。但在引入的過程中,我們要多點耐心和嘗試,多給寶寶一些機會和選擇。

如果寶寶不喜歡安撫物A,我們就試着引入安撫物B,安撫物C……多試幾次,也許就能“替代”成功。時間可能是一個周,一個月甚至更長。但相對於“寶寶把媽媽當成安撫物”這種長期困擾來說,花1個月的時間給他替換到正常安撫物上,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爸媽營微信號:bamaying)

寶寶睡前喫手怎麼戒?

還有很多媽媽的困擾不是“自己身體被當做安撫物”,而是寶寶“睡前喫手”,甚至有寶寶癡迷到把“指甲都喫變形了”……

其實,寶寶“喫手”正常情況下,只是一個階段性行爲,一般1歲以內的寶寶出現喫手的情況都是正常的。媽媽們除了幫寶寶把好“衛生”關,無需過多幹涉。

因爲,1歲以內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也稱爲口欲期。嬰兒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是口部,即吸吮。而喫手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而且對寶寶來說,喫手也是一種安撫方式,幫他平復緊張和焦慮。

但是如果一歲半以後的寶寶還在喫手的話,那就要家長干涉制止了。因爲長期喫手,還可能關乎顏值,影響牙齒髮育。

幫助一歲半以上寶寶戒掉喫手問題的方法,除了上面說的引入一個安撫物轉移寶寶注意力以外,媽媽還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明確告訴孩子,長大了就不該喫手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已經可以語言正常溝通了。媽媽可以在寶寶不自覺地喫手時,明確地告訴他“喫手是小寶寶的習慣,你現在長大了,不能再喫手了哦~”。必須要孩子發自內心的想戒,才能成功。

明確告訴孩子,讓他更清楚地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更有利於養成良好的行爲規範。

2)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

當看到孩子喫手時,不要嚴厲指責或直接打斷,而是溫和地告訴他:“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喫手嗎?”

喫手其實更多的是“下意識”的行爲,孩子可能是不知不覺間就把手放進了嘴裏。所以,提醒他意識到“我在喫手了”,是非常重要的。

這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我認知。

3)用講繪本故事的方式引導

有很多繪本是專門針對“喫手”問題的。比如,《大拇指,真好喫》

故事的主人公露露也愛吸吮大拇指,孩子看了會有“找到同伴”的感覺,會很有“共鳴”。

但是,露露現在長大了,決定跟大拇指“分手”了!你要不要跟她一起呢……

用繪本故事的形式,先讓寶寶找到“認同感”,然後再自然地接受“戒喫手”這件事情,就會更容易些。

還有這套日本的《我不再喫手了》,也是關於“戒喫手”的繪本。

我一位朋友跟我說,她家寶寶就是看了這套書以後,“立竿見影”地,就把喫手戒掉了(差不多也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寶寶會跟她說“喫手不好,有大臉怪,可怕……”雖然稍微有點可怕,但對於喫手喫到脫皮的娃來說,也不失爲一個方法。

4)用其他更好的方式,代替喫手

像我前面說的,給寶寶引入一個全新的安撫物做替代,轉移寶寶注意力。

睡覺時,試着牽住寶寶的小手,把他的手佔用了,他就沒辦法放嘴裏啦。

日常裏,媽媽多陪寶寶做一些動手的遊戲,多玩能拉、拽、捏的小玩具。當寶寶的雙手逐漸靈活起來,有了其他探索慾望,也就沒時間去喫手啦!

最後,我想說,不管用哪種方式,我們都需要用溫和的態度進行。激烈地強制孩子停止喫手,比如在手上塗藥、看到孩子喫手就打罵等,會讓正處在自我意識爆棚的階段的寶寶,更加緊張和抵觸,效果並不好哦。

結語:

雖然,寶寶睡覺時把媽媽的身體當成安撫物,給媽媽一定程度上造成困擾。但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是因爲媽媽能給他提供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也是孩子全身心信任和依賴媽媽的表現。

所以我們首先不能斥責孩子,也不需要太急躁地讓他改,慢慢來就好。

孩子可能不喜歡我們提要求,但是會願意跟媽媽商量着來。因爲“商量”比“要求”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告訴孩子,“你看,你摸媽媽的時間久了,媽媽會不舒服。我們可以不可以換個東西替代一下?”

可以從“摸咪咪、揪耳朵”等先過渡到拉着媽媽的手入睡,再然後過渡到安撫物上面。總之,有耐心,慢慢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