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並定都於南京。朱元璋執政期間,他曾產生遷都的想法,並修建了明中都。但爲何都城修建即將竣工時,他竟將其改爲監獄呢?今天,小編便給大家揭祕一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在古代的時候,“遷都”是一件大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並不是說遷走便能遷走的。所以,朱元璋繼位後,並未將此事提上日程,而是等到明朝發展進入正軌後,才做出決定。

  經過一番商議後,大臣們選出五座城市爲候選地點,它們是:鳳陽、開封、洛陽、北京和西安。朱元璋的首選地點是“鳳陽”,因爲他是安徽鳳陽人。

  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修建六年的明中都,爲何會變成爛尾工程,慘遭朱元璋放棄呢?其實,真正的原因有兩點。

  一、外因:工匠叛亂

  朱元璋決定修建中都後,下詔令工部專門管理建都之事,並在民間徵集大量的工匠。在修建的過程中,朱元璋認爲工程進展過於緩慢,曾多次催促提高營建速度。

  工部的官員爲按時完成,只能在當地抓免費勞動力,再不就動員軍隊,甚至監獄中的囚犯,都被拉到工地上幹活。修建中都的資金緊張後,隨後國內徭役賦稅大幅度上漲,弄得百姓怨聲載道。

  工匠和百姓受到長期壓迫後,他們只能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當事件鬧大後,朱元璋立即停止修建中都的計劃,因爲,皇位比都城重要多了。

  二、內因:心有疑慮

  明朝成立後,朝廷中的大臣劃分爲兩大派系。其中,淮西派以宰相李善長爲首,浙東派以御史中丞劉伯溫爲首。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他們始終站在對立陣營,各持己見。

  朱元璋決定遷都時,劉伯溫認爲陛下該慎重考慮,而李善長卻表示支持,並且請命擔任工部的主要負責人。朱元璋看到李善長如此積極後,心生疑慮。他懷疑李善長會在安徽拉幫結夥擴大勢力範圍,因爲李善長就是安徽濠州定遠人。

  內因外因相結合後,朱元璋才放棄遷都。但豪華的中都基本竣工,它該用來做什麼呢?

  朱元璋這日,看到大臣呈上的奏摺後,有了一個新想法。他下令將中都的大部分宮殿拆除,然後新建一座大龍興寺。根據《大明洪武實錄》記載:“有佛殿、法堂、僧舍之屬凡三百八十一間。”而中都剩下的一部分,朱元璋會用來做什麼呢?

  大龍興寺在修建完工後,朱元璋並未讓工匠回家,而是在中都的原址上,修建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建築,它就是“鳳陽高牆”。

  從字面含義上看,鳳陽高牆應該是一面大牆,但這裏的“牆”卻不是牆,是關押犯人的監獄,但鳳陽高牆關押的犯人非常特殊,它只關押王爺和皇族子弟。

  在民間流傳一句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明朝的規章制度非常嚴格,可依舊有些王爺頂風作案。而朱元璋修建“鳳陽高牆”的目的很簡單,他不僅要嚴格監督犯罪的王爺,還要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所以,朱元璋特意派一支軍隊在這裏駐紮。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朱棣繼位後,朱允炆的二公子朱文圭曾被囚禁在鳳陽高牆內55年,當朱文圭被釋放出來時,他竟連牛馬都分不清,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明武宗年間,魯王朱陽鑄的第九個兒子朱當冱有謀反的意圖,被朝廷識破後,明武宗要將其關進鳳陽高牆。不料,朱當冱得知消息後,竟直接撞死在牆上,死都不肯去鳳陽高牆受活罪。

  爲何“鳳陽高牆”會讓王爺們感到恐怖呢?鳳陽高牆內不僅沒有嚴酷的刑罰,反而保障生活無憂。但如果王爺被囚禁在鳳陽高牆內,他的家人也會跟隨他住進去,並且世世代代都會被困在此處,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並永遠揹負罪人的身份,這樣的處罰甚至比死亡,還要恐怖一百倍。

  當犯罪的王爺得知要進“鳳陽高牆”的消息後,他們寧願選擇死亡。畢竟,沒有人願意被囚在監獄中,做一個“活死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