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五國伐齊,樂毅帶着燕國部隊連下齊國七十二城,唯獨剩莒城和即墨城未破。齊國中的能人田單,出其不意地用了火牛陣將齊軍攻破,開始了齊國逆襲的道路。可是後人在模仿田單的火牛陣時,卻無一例外全部失敗,這究竟是爲什麼呢?後世將領到底忽略了哪些因素?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你揭祕。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齊國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二城未破,田單臨危受命挽救齊國敗局。他先是散佈謠言,瓦解敵方軍心,並在城中徵集了大量百姓的耕牛,將牛的兩角綁上尖刀,牛尾浸泡火油。

  一切準備就緒後,田單又命人在城牆上挖出,僅能容納一隻耕牛通過的牆洞,將牛全部趕進去。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齊國士兵給這些牛披上紅色的戰袍,接着用火把點燃牛尾,讓因尾巴吃痛而受驚的火牛直衝燕軍大營,齊國的百姓也在擂鼓點火助威,在火牛的踐踏和衝撞之下,齊國這才大破燕軍,成爲了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

  不過,火牛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直驗證着一句話,叫作“總是被模仿,無法被超越”。後世一直有人自作聰明的模仿火牛陣,唐朝宰相房琯模仿過,北宋王則模仿過,南宋的王德,邵青也模仿過,可是無一例外,他們的下場都是以失敗告終。這種結果就讓人非常好奇,火牛陣看似非常簡單,可爲何這些人偏偏就模仿不來呢?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火牛陣的五要素說起。

  火牛陣五個成功的因素分別爲:

  1、惹眼紅綢

  在田單的火牛陣中,給這些火牛披上紅綢看似很不起眼,不少人認爲這是給火牛氣勢上的點綴而已。可是,結合西班牙鬥牛我們就知道,紅色對於牛來說是非常惹眼的,這種顏色很快就能激怒公牛,讓其極具攻擊性。

  一旦火牛放出去,後面的公牛在前面公牛背上紅綢的刺激下,會忘我的奔跑攻擊,這是火牛一去不返的重要因素之一。

  2、限制牆洞

  田單之所以會成功,與他命人建築小牆洞是分不開的。火牛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只有面前一個出口,一旦火牛受驚,肯定會從這個出口奔馳而去。

  即使火牛回頭衝撞友軍,這個牆洞也起到了隔離作用,故此,牆洞的作用就好比大炮的炮膛,只要火牛被“發射出去”,受傷害的必然是對方。

  3、驅趕火把

  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生存環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脅,毒蟲猛獸和寒冷都肆意的侵略着人類的安全。可自從有了火之後,人類就成爲了世間的主宰,因爲無論是火的光明還是溫度,都讓百獸退避三舍。

  衆多火牛在尾巴被火灼傷,驚慌痛楚的情況下,自然要下意識的躲避後方的火把,逃離背後的痛楚,故此它們只能向前義無反顧地奔跑,燕軍大營也就成了火牛躲避的最好目標。

  4、恐嚇聲音

  與火把威脅的道理相同,齊國城上數萬居民的共同鼓譟,也會讓公牛們驚慌失措,這種恐嚇效果的達成完全是動物的本能反應,因此,在火把的視覺效應和噪音的聽覺效應結合在一起後,火牛的衝擊效果更加明顯。

  5、攻其不備

  能運用火牛陣最好的條件就是攻其不備,在田單運用火牛陣之前,早就對燕軍進行了分裂瓦解,讓其軍心大疲、疏於防備,這纔有機會擺出火牛陣出其不意克敵制勝。

  後世將領們學習火牛陣時,只是學到了形似,而沒有領悟到其精髓。這些將領在擺出火牛陣時,全都知道在牛角上綁兩把尖刀,於牛尾點火後胡亂放出去,既沒有披紅綢,也沒有建立防禦火牛往回逃的有利工事,更沒有擂鼓助威和火把威脅,成功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況且,火牛陣是人家田單早就已經玩過的戰術,雙方將領都是科班出身,誰不知道這個典故?人家見對方擺出火牛陣,早就有所準備進行應對,只要命令部隊點起火把鼓譟喧譁就可以完全破解。

  而這時放出的火牛,不是成了對方餐桌上的烤牛肉,就是變成反攻己方部隊的“活坦克”,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打仗可不是兒戲,重複盲目模仿那是一定要失敗的,最關鍵的還是要多讀書,多實踐,一定不要出現東施效顰般的笑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