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已經存在了500年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觀感有許多的不同。

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觀者心裡有一千個不同情感的蒙娜麗莎。

你有時看著她笑得端莊溫柔,如果你換個角度,可能看著是林黛玉似的悲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

用普通人的眼光去看,一幅畫中的光線是無法有太大的變化的。

當我們去看《蒙娜麗莎》畫的時候有著奇妙的現象,畫中的陰影部分若隱若現,神奇的為她的雙眼和朱脣披上了神祕的面紗。

人的笑容就是表現在嘴角和眼角,達·芬奇將這兩個部分描繪的若隱若現,所以才產生了這種「神祕的微笑」。

在一所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中,應用「情感識別軟體」分析出蒙娜麗莎的微笑包含的內容及比例:高興83%,厭惡9%,恐懼6%,憤怒2%。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是嗎?


視覺感,可以說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然後做出判斷,放看到栩栩如生的畫時,會第一時間感覺它在笑


相由心生,蒙娜麗莎目前專家所表達的有很多種說法,可是有誰能準確的答案來解釋達芬奇的意圖呢,我認為一個初學者沒必要對此有太多的糾結,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不是他想孤獨,而是周圍找不到同他一樣的人,每個人理解不同,造就了蒙娜麗莎的多版本解釋。


蒙娜麗莎的微笑很神祕,原因是,她是似笑非笑。如果注意力在蒙娜麗莎的眼睛,就會覺得她在笑,如果注意力在她的嘴就覺得她沒有笑。因為一般人看畫目光遊移,所以就會感覺蒙娜麗莎的表情一直在變,所以就會覺得很神祕。


人類對語言和畫面的「即是感」是一種遠古遺傳密碼,能表達的和能理解的大概無需邏輯思維。


視覺效應,那種似笑非笑的樣子,讓人有種朦朧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