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其實就是莊稼漢們在山溝溝裏唱的民謠。

詩經,中國最古老的文學典籍之一,但事實上,詩經就是山野農村的歌謠,是莊稼漢們創造出來的,從古至今,得道的高僧、修禪的居士,乃至想為官出仕的文人,都少不得去山野裏冒充一把農民。

有年去拜訪某土豪,室有黃花梨茶臺,腕有紫羶串子,就連書櫃、椅登也是一色兒明清紅木。還焚著一爐檀香。

這便說起價值幾何?讓人能把脖子一直久仰過去,久仰過去。當然,這是混在城裡人的享受,若遇著山漢,便透著沒文化,「不就是些爛木頭嗎,俺們山上多的是。」

這會兒,定有人不忿,一臉鄙夷,頗覺這貨實在是「山」的厲害,能用你那些楊柳棍棍跟檀木比麼?這其實是錯怪,若是他逢著的這山漢是《詩經》時候的,他的眼定然瞪得比牛蛋都圓。

且先看看這山漢們在山溝溝裏的胡吶喊,「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曉得了吧,人家的檀木就是當車輪用的,成天跟牛屎羊糞打泥濘交道,根本不屑登堂入室。這就是山西山漢最硬氣的地方。不像這會兒人,想看根活著的檀木枝枝還得出趟國,到東南亞。

有回,到丈人家,小舅子說著無聊,便掏把乾果讓人吧嗒吧嗒嘴。我嗑一個,有滋有味,便問這是個啥?人用眼瞪我,「榛子都不曉得?」真是慚愧,沒他老人家常年鑽山溝見識多,俺還真沒見過。

人笑呵呵地沖我說,「這還愁個啥,哪天帶你鑽回山溝,漫山遍野。」去,我值當為個榛子發愁,不過,他這話我確實信。

想當年,《詩經》裏的山漢就曾唱,「山有榛,隰有苓。」榛子和甘草都是好東西,就算掏票票,也不定能嘗到那裡邊的風味。這便起了饞蟲,隔天,就跟小舅子鑽土溝溝了。

除了榛子,還的板栗。什麼「山有漆,隰有慄。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說到這裡,就來氣,早年間的山漢可著實羨殺人,每天能喫上山珍卻不用掏錢。不像現在一斤糖炒栗子十五塊,一斤榛子二十多塊。

春時候,我在菜市場溜達,一夥計偏要在我耳朵跟前瞎忽悠,「賣香椿啦,賣香椿啦。」得,饞蟲又上來了。

瞅一眼招牌,「三塊。」思謀半天,不算太貴,買吧,挑把多的。稱完,手一攤,「十五。」當時就急眼了,怎麼這麼貴?「一兩三塊。這五兩。」身跟前站一堆有食慾的,得,一咬牙,趕緊掏吧。

《詩經》裏的夥計,這會唱,「我站在野地裏,到處是茂密的香椿。」滾遠,欺負俺現在站在大馬路上,要曉得俺們家那半山圪樑上還有一棵呢,可惜太遠了,喫不著。

栲是臭椿,這會兒山裡還有。我小時候在縣城供銷社院裏見過一株,喜歡它的果,長兩翅膀,可當飛鏢。

枸杞、桑椹、烏梅、麻子、李子、山梨、蕨菜、苦苣、蔓菁、蘿蔔、榆錢、灰灰菜……不得了了,越說越餓了。可見聽山漢們唱《詩經》,絕對減肥。

不光有喫喝,還有山色陸離。「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橋松,隰有遊龍。」扶蘇是個啥,從古至今,那幫文化人啃遍書籍都沒踅摸出味來。

可見山漢們多有見識。松是逛寺院常見的景兒,譬如交城的卦山底下那幾棵,很有味道。中北大學還有個松柏園什麼的,可供男孩女孩在其中幽會。「山有嘉卉,侯慄侯梅。」

楊、榆、楸、菩提……這些如今的園林草木,過去都是山漢們眼中的嘉卉,他們山歌著,令後世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崇拜得不得了。

難怪,什麼山精野怪,慕道的高人,修禪的居士,都喜歡跑山裡頭楞充山漢。


《詩經》的產生時間大約離現在二千六佰年到三千年。打開《詩經》一股稻麥的香氣和蟲草的叫聲立即撲面而來,幾千年從未消散,它充斥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裡愈久愈彌香。當然《詩經》裏有抱怨、有牢騷、有失落,但個人認為最主要最拿手的是純美經典的愛情。這種愛情既大膽又羞澀、既溫柔又敦厚足以陶冶風尚。在藝術上,這些充滿了力度而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一句一句排下來字字珠璣成為了中國文學的起點和龍珠,而這些字詞反覆疊張,讓人產生了無限聯想,這些文字不僅僅是文學還是音樂還是舞蹈,一切的動作漲滿其間,卻又亳不粗魯,優雅地行走在鄉村山野,終於由時間定格凝成了經典。


很喜歡詩經。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彷彿看到了男孩子等待心愛人時那焦灼的心情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初讀時,禁不住讚歎,那樣美好單純的感情:永以為好。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讓人看到了古時女子的堅守與忠貞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讓人看到了關口離別的淚水與相聚的歡笑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彷彿看到了邊疆戰士歸家時的無限感慨

王事多難,不遑啟居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彷彿看到了古時戰士保家衛國,徵戰沙場的畫面。

那些布衣烏鬢的女子,那些子衿青青的少年,那些河水輕輕趟過的歲月,那些愛恨情仇,那些國讎家恨,有悲傷,有歡笑,有背叛,有求愛,有戰敗之殤,也有一月三捷。有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這樣真切的生活場景,也有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這樣深深的追思。

流傳了幾千年,經久不衰,廣為傳唱。必然是極好的。


《詩經》也叫《詩三百》,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600一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全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表現手法為賦、比、興。其中風為民間歌謠,雅為士大夫作品,頌為祭神的頌辭。《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其在思想上,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個人認為,《詩經》在當時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推行禮樂制度的工具。二是實行教化的主要工具。三是進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工具。當然《詩經》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一、它是我國第一部抒情詩集。借詩言志,詠物抒情。二、現實主義傾向啟發和形成了後世的風雅傳統。三、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


對於《詩經》,曾在上面花費很多心思,仔細讀了兩年,連《國風》那一部分還沒有讀完。其實單純的去讀文字,就沒有了意義,關鍵是理解其中的意思。

兩千多年前的文字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風俗習慣也不一樣,作為《詩經》的一部分,《國風》的內容是民歌,這就成了瞭解一個時候的最好的材料。而且,其中最優秀的詩多是情歌或者是描繪情人約會的詩。後世的詩詞多有引用,同時也成了中國文學的源泉。

不管別人怎麼理解,把《國風》看作反映風土人情的民歌纔是正確的,而有些人刻意給這些民歌批上高大上的外衣,也一定有他的目的。比如歷代大儒非要把這些情歌民歌說成教化民眾的,就有點扯淡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學子才疏學淺不敢妄言!!


最開始接觸,連字都不認識,讀起來很困難,後來靜下心來,去查閱,慢慢的讀懂了。

一想到這是幾千年前古人的創作,並且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就莫名的產生出由衷的敬佩。詩經很美,無論是風景、人物,都寫得很美好,尤其是善於寓情於景。讓我們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更加接近自然,情感更加樸素。

古人講究韻律,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特別喜歡。


為什麼要了解 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