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外號,大多反映一個人的個人性格,特別是詩人的外號,基本上是反映了他的風格和思想。

李白風流瀟灑卓爾不羣,詩歌想像力若天外飛仙,所以被稱為詩仙,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忠實踐行者,一生憂國憂民,寫了大量感嘆民眾悲慘生活的詩歌,所以被稱為詩史或詩聖,因為聖人總是憂國憂民的。而初唐晚期的著名詩人陳子昂,被稱為詩骨,則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做人的風格,另一方面也是他詩歌精神的體現。

在瞭解他為什麼是詩骨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著名文學評論家元好問的詩,他是這樣評價陳子昂的: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元好問給了陳子昂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扭轉了唐初以來宋齊梁陳的奢靡文風,是為唐詩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簡直可以用黃金為陳子昂鑄像。

那麼,我們可以知道,在初唐時期的詩歌,一般是柔若無骨的,而陳子昂在詩歌實踐上,是強烈反對這種柔弱無骨的文風的,他主張詩歌要有風骨。什麼是風骨呢?我的理解是,詩歌要直抒胸臆,不去無病呻吟,要剛勁挺直而不是柔若無物,要反映大時代的時代精神,要反映時代的波瀾壯闊,而不是靡靡之音。因此,陳子昂是推崇魏晉以來的魏晉風骨的詩壇領袖。

我們看陳子昂的詩歌,從一系列感遇詩到他的登幽州古臺歌,都反映了這一點,這是從他詩歌的風格上來看的。

而從陳子昂的個人性格上來看,也稱得上是個鐵骨錚錚的人。他來自四川,帶著四川人的豪情和骨氣,他在那些當權的人面前,從來都是不卑不亢,從來不去卑躬屈膝。這種硬骨頭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曾經兩次被貶,越來越慘,最後在家鄉被縣令害死,儘管有人說是奪他的家產,也有人說是當朝的武氏派人暗殺了他。不管怎麼說,是陳子昂的錚錚鐵骨,成就了他的詩文,也要了他的命。

陳子昂生前沒有留下詩集,他的朋友盧藏用幫他整理出版了詩集,據說在當時影響很大,簡直可以和左思洛陽紙貴相媲美,這也是對詩骨陳子昂的一種安慰吧!


說到陳子昂,不得不提他的一首短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經典的一首詩歌,我們讀過的大多數詩歌,都是字句工整,尤其是在唐代,是最講究格律和平仄的,而他卻獨闢溪徑,寫了這首看似不合「常規」的特殊詩歌,被後人稱作為最具有「漢魏風骨」的,因為其蒼勁有力,感染力強,而被流傳千古,這也是陳子昂被譽為「詩骨」的主要原因。

陳子昂,字伯玉,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是我們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因為曾經官至右拾遺,所以人們稱其為陳拾遺,又因《登幽州臺歌》被稱為「詩骨」。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女皇武則天很重視他的青年才氣,卻又因為反對武后而下獄,兩次從軍,後回鄉為父守孝期間,被誣告入獄,冤死在獄中。

陳子昂的詩歌流傳下來的不多,僅存100多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組詩《感遇》、《薊丘覽古》,以及《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

由陳子昂的詩歌,可以窺見他的詩歌革新主張。他的《修竹篇序》提到「漢魏風骨」,反對「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他的這篇短文,就像宣言一樣,標誌著唐代唐詩風的革新和轉變。在這之前,南朝的形式主義詩風,給後世以不好的影響,常常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一針見血,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由於陳子昂等「初唐四傑」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才得以出現。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是陳子昂得以叫「詩骨」的原因。

當然,陳子昂對詩歌的新見解,全部體現在他的詩作之中,前面我們舉過的《登幽州臺歌》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白居易"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宋劉克莊"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我是青鸞驚鴻,感謝喜歡。


我是「紅雨說歷史」,說起陳子昂,大家肯定對那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印象深刻。詩雖短小,但是蘊含無窮力量。陳子昂被譽為「詩骨」,與他的理論提倡和詩文創作都有關係。

理論提倡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這是陳子昂寫的《修竹篇序》。文章不興五百年了啊,漢魏的風格沒有傳下來,齊,梁的詩都是一些宮體詩,迤靡之音啊。我們可以看出陳子昂要的是「漢魏風骨」「建安風骨」那樣的。他提倡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詩句。不是南北朝以來的靡靡之音。有氣勢,抑揚頓挫,如金石鏗鏘之聲纔是好的。

創作實踐

不只是《登幽州臺歌》,陳子昂三十八首《感遇詩》遵循這樣風格。感受一下「聖人祕元命。 懼世亂其真。 如何嵩公輩。 詼譎誤時人。 先天誠為美。 階亂禍誰因。 長城備胡寇。 嬴禍發其親。 赤精既迷漢。 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 多言死如麻。」陳子昂的詩句一般都不落於兒女情長《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是不是覺得鏗鏘有力,大丈夫詩句,骨氣錚錚。

後人評價

「國盛文章在,子昂始高蹈。」韓愈《薦士》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揚馬,漢朝大文豪揚雄,司馬相如)杜甫《陳拾遺故宅》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紅雨一起來看看討論,聊聊吧。

文/紅雨說歷史


陳子昂(659至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遂寧)人。唐朝詩人,初唐詩文革新領導人之一,因曾任右拾遺(一種官職名稱),後世亦稱陳拾遺。唐文明元年(684)進士及第,曾兩次從軍邊塞,對鞏固邊防很有建議。受人誣陷,冤死獄中。現存詩有《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他帶頭聲討齊梁文學的綺靡浮泛之風,喚醒新時代剛健豪邁的詩文風格,是唐宋古文化運動的先驅者,為唐朝詩文健康蓬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蓬勃向上的詩風,一掃齊梁綺靡纖弱的習氣,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像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是「詩聖」,李賀是「詩鬼」,王維是「詩佛」等一樣,陳子昂被後人稱為「詩骨」。

我們來看看他的《登幽州臺歌》吧,他以一種

高吭悲涼的聲音,喚醒著整個唐朝的詩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氣勢磅礴,高瞻遠矚,居安思危,高屋建瓴。體現了一代大師對當代文學的健康發展的憂慮和感慨。之後人們大加讚賞如:

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被授拾遺》)

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韓愈《薦士》)

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杜甫)


陳子昂之所以被譽為「詩骨」,很多達人都在詩詞方面給予了充分的解讀。我們不僅要看到他的詩品,更應該從他的人品和官品入手,來分析下這位詩人的氣節與品行。

陳子昂最終的官職是右拾遺,所以後世都稱之陳拾遺,與他齊名的還有杜甫,杜拾遺,都是諫臣。在陳子昂一生的政治和文學活動中,其諫諍意識十分明確,鐵骨錚錚。他二十四歲時考中進士,就曾以「草莽臣」的這一特立獨行的稱謂,向初當政的武則天上《諫靈駕入京書》和《諫政理書》,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

而除了那首《登幽州臺歌》之外,體現其文學思想的代表之作還有《修竹篇序》,這篇文章更是與貞觀諫官們的文章相通和神似,是實實在在的有骨氣之作。

當年魏徵、孔穎達、姚思廉、李百葯、褚遂良等人的諫臣身份,早就了貞觀時期諫官異常活躍,可以明曉,諫官在初唐文學的風格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至於「四傑」乃至陳子昂,我們更能挖掘其隱含的諫諍意識,他是對貞觀諫臣們文學主張有了自覺繼承和發展,這也就是我們能體會在其詩文中的骨氣之所在。

人不能有傲氣,到不可無傲骨。對於作為一名諫臣的陳子昂,這樣的品質太重要了,也肯定會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中。

但中唐文風改革的先驅者和實踐者們,儘管都以高蹈超拔等「獨始性」的詞語來評價陳子昂的貢獻,但實際上他們和陳子昂一樣,都是在繼承魏徵等開創的諫官的文學傳統。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的改革者。陳子昂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

「興寄」和「風骨」都是關係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

因此, 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闢道路 。

例如《感遇十八首》之一: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臺。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 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塗草萊。

這是他從徵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將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這不正是「詩骨」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風骨」概念,這是陳子昂的標誌。風骨是文學理論概念。風、骨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風」側重於文學作品內容。「骨」側重於藝術形式。陳子昂被譽為「詩骨」,有以下幾個原因:

陳子昂繼承了《詩經》與屈賦的比興手法。其詩法曹劉之慷慨悲壯,雄渾蒼勁的格調,也吸收了阮籍深沉蘊藉的特點而形成了自己雄渾沉鬱剛健質樸的風格。十分有質感,像骨頭一樣硬朗。他揭露社會腐敗的詩具有現實意義,而頌理想之詩則用大筆勾勒之法。語言錘鍊不夠,缺乏形象性。

陳子昂是唐詩開創時對詩歌的理論和實踐做過重大貢獻的詩人。他旗幟鮮明的理論閃爍著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光芒。他初步掃蕩了詩壇長達數百年之久的靡麗的風氣,開闢了唐詩健康發展的道路。並成為李杜攀登高峯的基石。他的理論與創作十分剛健,近似骨頭。

第三,陳子昂四代隱而不仕,他本人性格剛直,既好任俠縱橫,又好佛老神仙,很有風骨,至死不休。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陳子昂被譽為「詩骨」,是因為其性情,其作品,其倡導。他生性不畏權貴,作品舉漢魏風骨,倡導詩詞革新,對後來的詩人、文風起了深遠影響。「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 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其二)。陳子昂生性耿直,關懷天下;處世高風亮節,一身正氣。任武則天朝右拾遺時,更是直言敢諫。「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臺,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藉藉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嘆,邊人塗草萊」(陳子昂·《感遇》其三十七)。陳子昂繼「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倡導「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反對柔靡之風。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充實的現實內容。其鮮明的革新主張體現在他所作的詩篇裏,尤其《登幽州臺歌》一詩,風格明朗剛健,意境雄渾開闊,是一首千古名篇。「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陳子昂·《度荊門望楚》)。陳子昂的詩歌,內容充實,語言質樸,為後來的詩歌創作樹立了榜樣,大詩人李白,杜甫等都深受其影響。其中杜甫稱讚其和其詩歌「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謝邀,唐朝的詩歌冠絕古今,唐朝是詩人薈萃的王朝。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傑王勃,詩狂賀知章,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囚孟郊,詩奴賈島,詩豪劉禹錫,詩佛一土維,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骨陳子昂。真是名家大家會聚詩壇。

詩骨陳子昂,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最具代表性的詩是《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淚下。成為其一生的寫照,一生不得志,懷纔不遇,報國無門。一身報負無處施展。唯獨愴然淚下。陳子昂是初唐詩人,在武周朝任右拾遺,也就是諫言朝廷的官職。後從軍,因不滿武悠之的指揮才能而被貶為軍曹。在解官為父守孝期間遭武三思陷害悠鬱死於牢中,享年三十八歲。遺存詩歌一百多首,俱是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能代表其風骨崢嶸的有,《登幽州臺歌》,《感遇》,《薊丘覽古》等。老家是四川射洪人土,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