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弒殺皇帝、霸佔皇后,實屬罪大惡極,他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結果,也算是罪有應得!

宇文化及是大將宇文述的長子,為人兇殘陰險,經常依仗著家族的權勢,四處惹是生非。長安的百姓非常痛恨宇文化及的作風,在背地裡經常稱呼他是「輕薄公子」。宇文化及由於跟太子楊廣關係甚密,所以在後者登基後,被迅速提拔為太僕少卿,數年後又改任右屯衛將軍。

隋煬帝好大喜功,在位15年間營建東都洛陽、建造大運河,並三度征伐高句麗,令天下苦不堪言,由此導致大規模民變在全國各地蔓延,而各地豪強也紛紛趁亂舉兵。面對日益敗壞的局勢,煬帝越來越感覺到留在洛陽的危險,於是在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南下江都避難,此後便再也沒能回來。

跟隨煬帝到江都避難的禁軍士兵多是關中人,由於水土不服、思鄉心切,時間一長便開始逃散,而且人數越來越多。煬帝沒辦法留住他們的心,便用肉體消滅的方式來對待逃兵,希望能起到「殺一儆百」的效用,沒想到卻激起更強烈的反彈。

此時,武賁郎將司馬德戡也在密謀統領萬餘名禁軍叛逃,但此消息卻被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知曉。宇文智及見煬帝此時已是眾叛親離,便不由得滋生異心,計劃將煬帝弒殺並把哥哥扶上位。打定主意後,宇文智及便到司馬德戡的軍中進行勸說,威逼利誘前者接受自己的方案,隨後又聯合通議大夫裴虔通、武賁郎將元禮共同起事。

宇文智及等人制定好計劃後,才把陰謀告訴宇文化及,並擁立他為主公。宇文化及聽說要讓他幹弒君篡國的大事業,馬上便嚇得屎尿全流,連連搖頭表示拒絕。宇文智及見狀便給他打氣鼓勁,廢了半天勁兒,才讓後者穩定心神,接下這無比沉重的擔子。

弒殺煬帝的計劃進行的非常順利。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司馬德戡、裴虔通、元禮等人領兵入宮,沒有遭遇任何抵抗,便將煬帝搜捕到,並將其押至寢殿。宇文化及不敢直面煬帝,便命令校尉令狐行達將其縊殺,隨即又盡殺隋氏宗室、外戚留在江都宮中者,唯有蕭皇后和煬帝之侄、秦王楊浩倖免於難。

宇文化及弒君後,扶立楊浩為傀儡皇帝,隨即又率軍十餘萬,裹挾著楊浩及蕭皇后等人北上,聲稱要返回關中。等到行至瓦崗軍活動區域時,宇文化及屢次被李密擊敗,大多數將士因此紛紛逃亡,最終追隨宇文化及者只剩下不到2萬人。宇文化及窘迫無計,只好率殘眾逃亡魏縣。

宇文化及早蓄異心,在北返途中便公然霸佔煬帝的后妃團,衣食起居跟天子沒有兩樣(「化及於是入據六宮,其自奉養,一如煬帝故事。」),儼然已把自己當成皇帝(史書雖沒有明講蕭皇后的遭遇,但情況可想而知)。等到退居魏縣後,宇文化及自知已是窮途末路,便想著在臨死前過一把皇帝的癮。

某日,宇文化及跟親信商討時局時,不僅慨然長嘆:「既然人都要死,我為何不嘗嘗做皇帝的滋味呢?」宇文化及說幹就幹,於是派人鴆殺楊浩,改國號許,建元為天壽,並署置百官,公然在一個小縣城內僭號稱帝(「化及嘆曰:『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鴆殺浩,僭皇帝位於魏縣,國號許,建元為天壽,署置百官」)。

宇文化及僭號後,隨即率眾北上突圍,想佔據魏州作為根據地,失敗後又逃奔聊城,但不久便被河北軍閥竇建德俘獲,隨即被押至河間處決,時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閏正月,距離宇文化及僭號稱帝僅半年時間。

史料來源:《隋書》、《資治通鑒》


宇文化及中國隋朝大臣、後成為隋末叛軍首領。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將宇文述之子。楊廣為太子時,他領禁軍,很受寵信。隋煬帝即位,授他為太僕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陽公主。大業年間,義軍、叛軍蜂起,煬帝的隨從禁衛多關中人,不願從煬帝久駐揚州,打算自行回本土。他統領驍果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等得知此狀,便集兵數萬,於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叛亂,推化及為主,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化及自稱大丞相,引兵10餘萬西歸。時東都羣臣奉越王侗繼帝位於洛陽,招瓦崗軍領袖李密為太尉,使討伐化及。雙方戰於黎陽(今河南浚縣北),化及屢敗,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將士屢叛歸李密。化及自知必敗,嘆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毒殺楊浩,即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東走聊城。時竇建德已立夏國,遂以討逆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檻送襄國(今河北邢臺),與其兩子同時處斬,其所建政權許滅亡。


語文化急……????

宇文化及(公元577年—公元619年)。

隋末叛軍首領。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頭。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北周上柱國宇文盛之孫,右衛大將軍宇文述長子,楊廣為晉王時,宇文述曾參與策劃擁立楊廣為太子,煬帝即位後為了感謝宇文述的擁戴之功,特將自己的大女兒南陽公主許配給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

公元618年禁衛軍兵變,弒君隋煬帝,擁其稱大丞相,後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翌年被竇建德擊敗擒殺,宇文化及也被殺。


被竇建德擒住殺了,他不殺楊廣還幫楊廣想辦法安撫將士歸心的話,笑到最後的不一定是李唐。唉!歷史沒有如果,每個朝代的更替看似當時都有挽回的餘地,都可以改變歷史走向,但那只是大家的心理預期,現實情況是 每個朝代從計劃建立的那一刻起 每一秒時間 每一個人 每一個外界因素等等 的因果關係的合力決定了朝代的最終走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