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不僅出手殺害千年不出萬年不現、毀譽參半、眼光獨到的隋煬帝楊廣,而且將楊廣的愛子,年僅12歲的趙王楊杲也一同殺害。楊杲死時噴灑出的鮮血,直接濺落在了楊廣的身上,楊廣當時是欲哭無淚……

為什麼宇文化及會如此狠辣的出手弒君?又為何敢在帝君面前肆意妄為?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退入江都。

十三年十一月,李淵攻克長安,遙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另立代王楊侑為帝(史稱隋恭帝,楊廣之孫,時年12歲)。

江都(今揚州)

隋煬帝自從駐蹕江都之後,先後下達了兩個命令,一、命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本部兵馬2萬,進兵中原,平叛。二、在丹陽郡建造新的行宮。

不得不說,隋煬帝發布的兩條命令,有很大的問題。

王世充率領的2萬人馬,多數是由江南的士卒組成,而隨同隋煬帝來到江都的驍果全部是北方人,但他幾乎未動用。

這種大規模的調動是極為惹人注意的,尤其又逢中原大亂不動用精銳進行平叛,反而用南方的士卒,讓人不得深思其中內在的緣由,給人最為直接的印象就是留下精銳來預防不測,而對於北方的局勢已經是無力掌控。

這個初步的印象,在第二道命令發出之後,得到了印證,使得留守的精銳滋生出憂慮,人人希冀回歸中原。

此時,距離隋煬帝進駐江都已經一年多的時間,正好又處於青黃不接的時節,補給得不到補充,軍心進一步渙散。

至於楊廣,每日裏便是以酒度日,醉看宮廷歌舞,夜晚則倒提棍棒,在行宮之中四處遊盪,偶爾駐足停留,便仰望明月,聲嘶竭力,長嘯不止。

命令的弊端,在護衛楊廣的驍果之中傳開,經過不同的人一番解析之後,就演化成了一道頗具殺傷力的流言。又在總領驍果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的嘴裡盤桓了一下後,就成了一把利刃。

今聞陛下(隋煬帝楊廣)欲築宮丹陽,勢不還矣。所部驍果莫不思歸,人人耦語,並謀逃去。我欲言之,陛下性忌,惡聞兵走,即恐先事見誅。今知而不言,其後事發,又當族滅我矣。進退為戮,將如之何?

意想不到的是,司馬德戡的這番話,立刻得到了諸多官員的響應,遂商定非宇文化及不可擔當首領。

宇文化及,宇文述之子,為人貪財逐利,目無法紀。隋煬帝行幸榆林時,宇文化及也隨駕護衛,為了謀取暴利趁機與邊境突厥進行私下交易違禁品,被隋煬帝獲知,準備斬首示眾。後因隋煬帝念及宇文述以往功績和其弟宇文智及為駙馬的緣故,乃網開一面,將其削職釋放。待到宇文述病死之後,重新啟用,封為右屯衛將軍。

為什麼會選定宇文化及?

一、古語云,將門無犬子。這種謀反的殺頭大事,領頭的人選只能擇取有人脈的高級將領,才能將散兵遊勇整合成一支有作戰力和行動力的整體。而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現意外,謀反失敗,世家大族因有人脈,隋煬帝如追究責任,必然遷延時日,眾人可以從容脫身,遠逃它地。也就是說,未慮勝先慮敗。

二、以往有賤籍出身的樂人之子,家資鉅富,結好宇文化及二弟宇文智及。暗想藉助宇文家族勢力,進入士族。當前行動以及後續退回關中的行動經費有了著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行宮內

身處行宮底層的宦官、宮女,不時發現守衛和宮內司宮(女官)及城門守衛將領等人私相交結,便將此事報於蕭皇后,蕭皇后為之震驚,讓其上秉楊廣。

誰知,楊廣認為這是宮內人妄議朝政,從而混淆視聽,擾亂人心,遂下令將告發者處死。

這樣一來,一段時間內無人再提此事。

蕭皇后這裡雖仍有消息不時傳到耳中,可是蕭皇后也不再出言支持讓其告發,一是徒增皇帝煩惱,二是告發者自家性命不保。

而她也慢慢遵循這兩條準則,不再輕易開口。

即便楊廣宿醉酒醒之後,自己手持鏡子,自問好頭,誰來斬之?蕭皇后也不妄加議論。

行宮外

宇文化及與司馬德戡繼續大造言論,蠱惑人心。主要的言論為隋煬帝預備數缸毒酒,準備將驍果士卒一一毒殺,便於長久留駐在江都。唯一解救之法只有合眾舉行兵諫,勸說皇帝率眾北返。

關中出身的士卒懼怕被鳩殺,遂相互串聯,行宮外圍參與的人數達到數萬人。

宇文智及採用相同的辦法,在行宮之外,將守衛逐一過篩收攏,人數也達到了千餘人。

楊廣身邊的近臣如符璽郎,直閣等職位的官員也相繼加入了進來。

一時間,人心惶惶又躍躍欲試。

公元618年三月。

司馬德戡領兵自行宮玄武門進入宮內,一路將各個宮殿逐一排查,未尋到隋煬帝楊廣。

期間,獨孤盛聞聽有士卒持兵器私闖行宮,便喝令手下兵將進行抵抗,然而多數的兵將根本沒有戰心,一併逃離,獨孤盛遂獨自抗敵,被殺。

叛軍由於得到宮內妃嬪的指點,司馬德戡在永巷的一間偏殿堵到了隋煬帝。

司馬德戡命人請宇文化及入宮,執行後續計劃。

宇文化及到來之後,先是命令隋煬帝騎馬出行宮,安慰士卒,而後將隋煬帝強行劫持到了寢殿進行質問。

中間,因趙王杲年歲小,又未經歷過如此的境況,大哭不止,直閣裴虔通一刀砍了下去,血濺御服。

隋煬帝見此,早有心理準備的他知道不能倖免說道。

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刀鋒!取鴆酒來!

由於兵諫突發,專門負責看管鴆酒的宮女不知去向,隋煬帝解下脖上汗巾,遂被縊殺。

之後,宇文化及等叛軍留住行宮內,肆意妄為。

事後,宇文化及自任為大丞相,假借蕭皇后詔令立秦王楊浩為帝。隨行的文武官員死於此次叛亂死傷殆盡,隋朝皇室楊氏一族死難人數更是數不勝數。


說到宇文化及,一些比較喜歡看隋唐演義小說的朋友們可能都不會太過於陌生宇文化及的存在,他在小說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反派,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小說關鍵人物。但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現實就是,宇文化及的厲害畢竟只是在小說中才有的,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我們就能發現宇文化及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的厲害,甚至有很大的出入,真實中的宇文化及,其實是一個不算太有成就的膽小怕事者,今天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下宇文化及這個人。

首先我們先來首先介紹下宇文化及這個人的背景,宇文化及的父親宇文述是一個十分受皇帝寵幸的大將軍,後來去世之後。宇文化及理所應當地承襲父親在軍中的爵位,然後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宇文化及雖然在出身上高於別人一籌,不過在實際的能力方面,頂多隻是個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擔當不了什麼大任。

當時受到了李淵等人的攻擊,社會的局勢也比較混亂,各個地方出現的起義勢力也多如牛毛,楊廣深陷入尷尬的境地之中,雖然楊廣本人十分想要早日回到朝廷,離開江都。宇文化及在軍中也沒有什麼作為,也提不出什麼具有建設性的建議,終日在部隊了好喫好喝地混日子,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回歸到自己 每日享受玩樂的富家子弟生活中去。

當時隋朝所處的局勢十分不利,在長期的作戰中,士兵將領都十分厭戰,都希望能早日回到家鄉,與自己的親人會合,雖然楊廣也賜給將領們一些婦女,但是仍然緩解不了將領們的思鄉之情。

後來楊廣死後,軍權都留給宇文化及手裡,軍隊急需要宇文化及給出下一步的作戰指令,可是終日只知道喫喝玩樂的宇文化及,哪裡知道如何指揮作戰,只能依靠自己的謀士,來為自己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

宇文化及隨後將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洛陽,希望通過攻下洛陽,來為自己提供一個可以棲息的場所。當時楊侗在得知宇文化及準備將目標定在洛陽市,十分害怕宇文化及同李密達成同盟。李密也有著同樣的顧慮,但是他們其實都不知道,宇文化及根本沒有想要同盟的頭腦。

後來在戰爭中,當宇文化及同李密相遇時,李密向宇文化及說了很多,表示希望宇文化及能夠審時度勢,及時歸順自己,但是沒想到宇文化及竟然呆到都聽不懂他的話,後來就再也沒把宇文化及當一回事情了。

總體來所,宇文化及真的沒有絲毫軍事才能,另外也不是很懂得要上進,要善於運用自己的權利,擁有著實力雄厚的大軍,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運用。


先說結論,宇文化及是殺害隋煬帝的兇手。

當然,如果細細分析前因後果,這件事也是逐步放大的一個過程,宇文化及也有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

一開始,隋煬帝身邊的負責禁衛安全的驍果軍因為大多是關中人,都想回鄉,所以打算叛逃,其將領司馬德戡打算借士兵叛逃的想法煽動他們叛亂,搶掠財物後西歸關中,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認為當時天下已亂,不要滿足於小打小鬧,要趁機造反成所謂的「帝王之業」,司馬德戡等人被他說動,但是覺得要找宇文化及當叛亂的首領,他們商定之後才告訴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起初聽到的時候大為害怕,面色也變了,汗也流了下來,過了好久神情才安定,但是最終他答應了做這個叛亂首領。

所以,這是一個從(1)個別叛逃→(2)搶一筆錢西歸→(3)弒君造反一步步擴大化的事件,而宇文化及也是被密謀者推上首領之位的。

(真實歷史中的宇文化及懦弱無能,與影視作品中老奸巨猾的形象有一定的差距)

然而,畢竟宇文化及是不折不扣的叛變的首領,後來也是他下令縊殺隋煬帝,所以他的兇手罪名是無法逃避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史書稱「其江都殺逆之事,智及之謀也」,這件事的策劃者與重要參與者宇文智及的罪責不遜於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的另一個弟弟宇文士及的妻子是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進入唐朝,宇文士及與南陽公主都在洛陽,士及想與南陽公主相見複合,公主回答:」我與你是仇家,現在之所以不手刃你,只是因為謀逆之日,你不預先知道罷了。」

南陽公主的決絕,正因為她認定了宇文化及宇文智及是殺害自己父親隋煬帝的兇手,這也是當時乃至後世人們的普遍的認知。


宇文化及是捅在隋王朝的一把尖刀,也是謀殺隋煬帝的最大元兇!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下面:宇文化及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是隋朝的大臣,而且還是隋煬帝楊廣的忠臣,隋煬帝也因為宇文化及的父親宇文述的原因,隋煬帝對宇文家族的人很是照顧。而且隋煬帝很是寵信宇文家族的人。

可是隋煬帝看錯了,他沒有想到這個宇文述的大兒子宇文化及就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根本沒有真本事。而且心術不正,從這一點來看隋煬帝昏聵,但又太偏激,只能說隋煬帝用錯人了。才導致皇族被被宇文化及誅殺殆盡!

隋煬帝遊幸江南,京城被李氏佔領後,隨駕南下的十多萬侍衛驍果將士,大多是關中人,「見帝無西意,謀欲叛歸」。為了安撫思歸的將士,隋煬帝將江都一帶的寡婦、未嫁之女強行配予將士。但這些敷衍舉措並不能平息驍果衛士憤懣的情緒,統領驍果的虎賁郎將司馬德戡等,推關隴貴族時任右屯衛將軍的宇文化及為首,聯絡宮內外各關鍵部門人員,推舉宇文化及為首領,數萬驍果將士舉火起事,內外呼應,迅速攻入宮中。

面對叛軍,隋煬帝說的最後一句就是「我有什麼罪?」別人都可以造反,可是隋煬帝對驍果軍還是不錯的。歷史就是這樣富有戲劇性。隨後皇室宗親被叛軍誅殺殆盡!隨後宇文化及絲毫不念隋煬帝的皇恩,立馬就霸佔了楊廣的蕭皇后來看,根本沒有對隋煬帝的敬畏之心。後來宇文化及稱帝,一年後河北的霸主竇建德殺進了京城,把宇文化及給斬了,而且還把他的頭顱送給了突厥人。

再說隋煬帝死後蕭後與宮人撤漆牀板為小棺,將其草草葬於流珠堂。8月,江都太守陳稜得到唐高祖李淵的允許,將煬帝改葬於吳公臺下。一代國君死連一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不得不讓人嘆息!而作為臣子的宇文化及不思報國,弒君稱帝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殺隋煬帝的最大元兇!


宇文化及618年禁衛軍兵變就是造反,還把以前對其寵信有加的楊廣給逼死了。立楊廣孫子即位登基,宇文化及操縱朝野大權還睡了皇后


真正要密謀殺害隋煬帝的是裴虔通、少監宇文智及、司馬德戡以及令狐行達。而不是宇文化及,只是事後才告訴了宇文化及。這些人押著隋煬帝寢殿後,因隋煬帝喜愛的小兒子楊杲在身邊不停地哭裴虔通殺了才十二歲的揚杲,而令孤行達卻用煬帝身上解下來的練巾絞死了隋煬帝。


是的,不過是宇文化及在江都攛掇禁軍將士造反,而這些將士多來自北方,造反順理成章,之後由一些官員帶頭軟禁隋煬帝,後被官員帶兵予以三尺白綾逼迫自盡至死,所以他是"元兇",但他不是親殺皇帝的直接兇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