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甲骨文,其實就是對恢復繁體字的批判。無論是中國的大陸還是中國的港澳臺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應用簡體字,只是今天與明天的事兒,早與晚的事兒。輕鬆便捷的事兒,睿智的人會理解的,腦筋老一些的,明白了也會照做無誤。有些人就是這樣,尤其是有些文墨的人,大張旗鼓的加以反對,吹毛求疵。說起來文字的簡體化,那也是大學問加在一起搞出來的!不是哪幾個人做在一起隨便就能簡化出來的!若不信誰來試試看?若是明眼人都知道,中國文字改革簡體化,幾千年來一時一刻也沒停下腳步。從甲骨文開始吧算是,金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時時的與時俱進!為什麼?最簡單便於書寫!最直接的還是「與時俱進」!現在不「與時俱進」,早晚都得「與時俱進」!不光是文字,思想,觀念,學識,科學技術都是一天天的「與時俱進」!就如同舊字典上的被淘汰的難認得不常用的字一個樣,放呀一邊兒擱著,又有誰使用?非得抱著繁體字不放,倒是誰又能阻擋的了呢?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盡可以研究盡可以筆墨揮灑自如,但是!實用還得說是簡體字!恢復甲骨文?值當是開玩笑吧!


謝謝您的提問!

甲骨文是中國早期文字發展初始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中國文字發展至今,在實際應用中,已基夲定型現在的楷、行書在紙上書寫的形式(包括毛筆和硬筆)。

甲骨文是清末民初由羅振玉等人和胡厚宣等專家,根據小屯挖掘出來骨頭上,刻有的簡單的筆劃,認定是中國最古的文字。此認定至今一百多年了。

甲骨文,是後人對這種文字的稱呼,在中國文字發展的初始階段中,金文相繼誕生(在金屬上刻上文字),後來在竹簡上(漢簡),直到造紙技術的發明,中國文字表達方式才延續、普及到今天。

甲骨文字的結構,在當時很簡單,也不規範,甚至金文,也是如此,這也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今甲骨文、金文、漢簡等,已作一種書法藝術,供人們欣賞和追憶古代文字淵源的依據。所以,許多書法愛好者,在原有字形的基礎上,利用毛筆特有的功能,再現當年和提高它的藝術魅力!更大的突破是:展現在宣紙上!

附:羅振玉甲骨文對聯,供參考。

夲人是學習心德,不是論文,請諒解。


先不討論該不該恢復甲骨文,我們先來討論可不可以恢復的了甲骨文。

首先是語言系統的辭彙問題,現代語言裡面全部單詞在甲骨文中是不是都能對應?肯定是不能的,現在字的數目遠比他多,不夠的怎麼辦?重新造?那就不是恢復了,就叫創造了。這裡尚且不討論甲骨文裏的語法,用法問題。這些有些歷史久遠,可能現在有些解讀是誤讀吧。用誤讀出來的字,可能只是你以為你是在用甲骨文吧??

我們再說說該不該的問題。

從書寫的角度,你說哪個更方便?鍵盤黨輸得可是字母,哪怕是簡體字也不涉及書寫。提筆忘字已很常見,提筆忘甲骨文……呵呵……

甲骨文,金文,六國文,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楷書,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說,文字的發展基本上向著簡化和便於書寫的方向上來走。以至於建國初期有個簡化字浪潮的極端(面目全非??)

文字畢竟是工具,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也是從小時候開始學起的,假如我們從小學習的是甲骨文,長大了也會把寫甲骨文當成理所當然,到時候就該有人問我們該不該使用簡體字了。但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工具肯定是越順手越好,當這個工具還承載文化內涵的時候,我們當然要考慮在順手的時候還有審美、傳承等問題。


感謝邀請!

我認為不該恢復使用甲骨文。雖然中華文字的根源就是甲骨文,但是無論是學習還是書寫都存有一定的問題,不過我覺得我們多多瞭解這些古文化,對文化延續提供很大的助益。下面我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能恢復使用甲骨文:

復用古文,數千年演變毫無意義

萬物的發展都順應著適者生存,包括文字以及人生存所需物品都會隨著文明的不斷延續而逐漸向便捷的方向發展。人確實確實憑著自己的意志去使用甲骨文,但是有什麼益處嗎?不會,無論是哪國文字,其目的都是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甲骨文沒有比現在漢字方便,功用卻是一樣,為何卻舍簡而用繁呢?如果用了甲骨文,這五千年文字演化的就毫無意義!

字型檔量匱乏

現在發現的甲骨文數量也不是太多,而且甲骨文中大多都是一些象形文字演化而來,會意字很少。何為會意字?就是為了表達某些動作或抽象事物,根據原有字相互拼合,生成的新字。如果一定要用甲骨文的話,那麼相比現在詞庫缺失的辭彙怎麼辦?難道要重新創造?

書寫效率比不上現在漢字

不是有這麼一個笑話嘛,有一個小孩參加一場考試,別人都做完三個選擇題了,他還在寫自己的名字:「王鼜爉」。雖然是個笑話,但是足以顯示在一些限時場合,文字簡化確實可以提高效率,遠遠高於甲骨文。

不管怎麼說,甲骨文已經失去了功用的價值,但是它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卻與日俱增。復用甲骨文,以後都不會復用的,但是借用它研究文字的發展都是可以的。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獸骨文、甲骨卜辭等,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文字,也是漢字的早期形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甲骨文的出現,不僅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也對研究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有著巨大的作用。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字也隨之進行了演變,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文,由篆文到隸書,再由隸書到楷書、行書、草書,是從實踐中慢慢演變過來的,由繁瑣到簡單,由紊亂到統一。現在的漢字有著統一規範、便於認讀、書寫方便、形態美觀等諸多好處。

由此可見,古代文字的演變是正確的,也是必然的。再想恢復甲骨文真如《孫過庭書譜》所說: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甲骨文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有著很重要的研究價值!但輕言恢復,不太現實。


謝邀。

這個話題首先是不必要,其次是不可能。很顯然,人類已經研究去太空旅遊度假了,有必要去體驗穴居,過茹毛飲血的生活嗎?

再說其次,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朝用來記載占卜吉凶的卜辭,把這些卜辭按重要與否分別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現在出土了約單字三千五百個。現在真正考證和能釋義的還不到一半。在這不到一半中,還有八百多個字只是大約認知,真正認知的就六百多個。而我們現在存在的字近五萬個(康熙字典),即便常用的象現代漢語詞典裏是一萬三千個。就這點認知度的甲骨文假如真的恢復了,豈不是天下也亂了大套了?

如果作為傳承去研究,去書寫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那畢竟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可以千萬年引以為傲的東西。

說點題外話,個人覺得有些簡化字,簡化的既沒一點道理,又很醜,真的應該恢復一小部分,比如"趙趙」產產″等。並且原來的繁體也不是很繁。


這個問題有歧義,不過可以認為提問者意思是要把現在的簡體漢字恢復成甲骨文字。

這是好無必要的。

甲骨文的識別僅僅不到2000字,現在使用起來可能字數不夠。另外,甲骨文的寫法也規範,雖然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成熟文字,但是至商末為止,這種文字仍然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目前發現的甲骨文絕大部分來源於龜甲獸骨,先人用刀在甲骨上刻字並不是為了記錄保存歷史,而是用於占卜。經過火燒燎的甲骨裂開後,根據紋路占卜吉凶。

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只寫在甲骨上,絕大多數是記錄占卜結果的卜辭。這些卜辭為後世研究殷商時期中原地區的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甲骨文雖然是一種比較成熟嚴謹的文字,但是仍然有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而且目前發現的字形都是適應刀刻的特點形成的,已經不適合現代書寫。許多甲骨文,一個字常有多種寫法,不太規範,若恢復成現代生活使用,徒增煩惱而已。

作為一種文字,恢復使用甲骨文完全沒有必要。作為書法藝術,當然可以。甲骨文分成好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書法各有特點,藝術家可以學習創造甲骨文書法藝術,這無可厚非。

漢字的發展,經過由簡入繁,又從繁至簡的過程。這符合文字發展的規律。現在沒必要恢復甲骨文,但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漢字仍然處於發展之中,未來還要繼續簡化,並且最終會走上音、形、意逐漸統一的道路,其中,甲骨文的一些寫法,一些構字元素仍然值得借鑒,說不定可以用在未來新一代簡化字上。

甚至大膽猜想一下,也許我們可以藉助甲骨文的一些寫法,元素等,發明出中國人自己的漢字字母,用來拼寫現代漢語,漢字的發展就會躍上新臺階,加油吧,同胞們。


想恢復甲骨文怎麼可能?甲骨文是古人為記住一些事物而發明的象形文字,一是甲骨文的數量少,二是甲骨文的意思簡單,無法表達目前日益豐富的萬事萬物和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東西,甲骨文是文字的祖先,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篆體、隸書、楷書、行書到了現在,在文字中又賦予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意義和用法,才使現在的文字更豐滿,表達事物才更全面。現在我們可以把甲骨文當一種業餘愛好去練習,當作一種藝術去體驗,當作一種精神去享受。


這問題問的有水平。最好再問一下:「用不用恢復結繩記事。」那就更好了。文字不用了,你也就不問了,也沒人答了。大家省心了。


該不該留辮子、蓄鬍須、穿長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