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式自動步槍簡稱95式是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208研究所研製的一款突擊步槍,主設計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朵英賢,屬於95式槍族一部分,為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式步槍之一。

該步槍口徑5.8mm,為無託式結構,穩定性好;精確度高,槍身較短,平衡性優良,攜帶方便使其可全天候作戰,5.8毫米彈藥可在100米內擊穿8毫米鋼板並仍帶微弱殺傷力,殺傷力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盟國的軍用步槍型號雜亂,口徑多種多樣,於是1947~1956年問,北約盟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口徑論戰,最終在政治幹預下選擇了美國的 7.62×51毫米步槍彈作為北約的制式槍彈,稱為全威力槍彈。而蘇聯則堅持走中間型槍彈的道路,即7.62×39毫米槍彈,並推出了經典的AK47步槍。我國的56式衝鋒槍和81式槍族都延續了前蘇聯的中間型槍彈之路。

美軍裝備發射7.62×51毫米步槍彈的M14步槍後不久,到了1960年代,又出人預料地推出了5.56毫米M16d,口徑步槍,並在越戰中充分體現了小口徑的優勢。在美軍單方面換裝的情況下,北約各國也都競相研製小口徑步槍及槍彈。與此同時,前蘇聯悄然推出了5.45毫米口徑AK74步槍。最終結果是,美國以5.56毫米口徑統一了北約,前蘇聯以5.45毫米口徑統一了華約。國際小口徑的發展引起了我國的注意,其實早在美國人剛剛開始研製小口徑步槍的同時,中國的輕武器專家就曾提出過小口徑的問題,並初步認為步槍口徑以5.8毫米為宜。1970年,在中央軍委常規兵器工業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研製我國小口徑步槍的思想。根據這個指導思想,總後裝備部在1971年3月的輕武器科研工作會上確定開始研製我國的小口徑彈槍系統。隨後一場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的小口徑步槍論證工作開始了。由於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小口徑論證是在「一窩蜂」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在全國有8個會戰組從事小口徑的論證工作,開始論證的口徑有5種,即5.6毫米、5.8毫米、 5.81毫米、5.98毫米和6毫米。但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科研工作幾乎處於停滯階段,因此小口徑的論證工作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徘徊之中。1975年,總後決定成立專門的輕武器科研論證機構,組建了輕武器論證研究所,小口徑步槍的論證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在集合各方論證成果的基礎上,1978年我國第一次提出發展5.8毫米槍彈和槍械及其戰術技術的要求,並於1979年2月被中央軍委以[79〉軍字第2號文件批准立項研製,我國由此正式開始了5.8毫米口徑槍械的研製工作。但是,我國應選擇什麼口徑的爭論並沒有停息,軍內外不少人主張仿製美國的5.56毫米口徑或前蘇聯的5.45 毫米口徑步槍,認為這樣有利於外貿出口,而且有國外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由於受口徑問題幹擾,5.8毫米槍族的研製工作徘徊不前,一直拿不出好的設計方案。1982年7月軍隊首長指示,「我軍小口徑槍族系統應儘快研製定型,早日裝備部隊」。為加快研製進度,經研究決定,先在81式7.62毫米槍族結構基礎上改成5.8毫米口徑。這就是後來的87式5.8毫米槍族。87式槍族系統於1986年通過了設計定型試驗,1987年被批準定型,命名為QBZ87式5.8毫米槍族和DBP87式5.8毫米普通彈。步槍定型後,被列為國慶 40週年閱兵裝備,又對外形進行了改進。87式槍族採用工程塑料彈匣、小握把及護蓋,新設計了劍形刺刀。由於存在尺寸偏長、重量偏大、工藝落後等問題, 87式槍族只生產少量裝備四個軍區部隊試用。87式槍族是中國小口徑步槍的開端,解決了發射小口徑槍彈特有的技術難點,為中國實現小口徑化做出了歷史的貢獻。1985年,總參、科工委發出「359號」通知,要求「從作戰使用任務和我國 國情出發,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在戰術、技術、經濟性、四化等方面,抓緊新型小口徑槍族的論證工作」。為落實總部指示要求,1986年,我國再次進行口徑論證,經過對三種小口徑武器和彈藥大量的對比試驗和分析,1986年 11月,提出了採用5.8毫米口徑,可以發展成一種口徑,五種槍械(自動步槍、班用機槍、短步槍、通用機槍和狙擊步槍),通用兩種彈(普通彈和機槍彈)的小口徑槍械繫列,能大幅度提高我軍輕武器彈藥通用化程度,顯著增強步兵分隊的作戰能力。1987年,中央軍委召開常務會議討論小口徑槍族口徑問題,與會者一致同意「選定5.8毫米口徑,發展新一代小口徑槍族」。至此,經過中央軍委兩次決策並最終確定。

1987年,我國第一代小口徑步槍完成設計定型,正式命名為QBZ87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87式自動步槍)和DBP87 式5.8毫米普通彈,並開始少量試製,配發部隊試用和徵求意見。87式自動步槍被列為國慶40週年閱兵裝備。87式槍族採用工程塑料彈匣、小握把及護蓋,新設計了劍形刺刀。由於存在尺寸偏長、重量偏大、工藝落後等問題, 87式槍族只生產少量裝備四個軍區部隊試用。87式槍族是中國小口徑步槍的開端,解決了發射小口徑槍彈特有的技術難點,為中國實現小口徑化做出了歷史的貢獻。1989年,根據部隊試用所提的意見,87式自動步槍不能完全滿足軍方使用要求,因此部隊使用部門又提出研製第一代5.8mm小口徑班用槍族,並提出更高的戰技指標要求,這次研製 新槍彙集了工廠、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門的科技人員所組成的聯合隊伍。1989年,根據部隊試用所提的意見,87式自動步槍不能完全滿足軍方使用要求,因此部隊使用部門又提出研製第一代5.8mm小口徑班用槍族,並提出更高的戰技指標要求,這次研製 新槍彙集了工廠、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門的科技人員所組成的聯合隊伍。

1995年,經過6年時間的研製,新型槍族中的自動步槍和輕機槍設計定型,分別命名為QBZ95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 和QBB95式5.8mm班用機槍(簡稱95式班用機槍)。1997年,QBZ95式5.8mm自動步槍和QBB95式5.8mm班用機槍作為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後來又增加了短槍管的QBZ95B短突擊步槍,這三種武器被簡稱為95式槍族。如今95式槍族及其他5.8mm口徑班用槍族已經大規模裝備部隊,[1]由於某種原因還沒有全面替換81式槍族。在新一代5.8毫米小口徑槍械繫列指標要求方面,我國提出在總體性能上力爭達到同類武器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使步兵班具有點、面殺傷和打擊輕型裝甲的能力,增強夜間作戰能力;明確提出採用「無託」型總體設計方案,大幅度縮短槍長和減輕重量的技術途徑,要求採用鋁合金、工程塑料和新的技術工藝,提高防護性能和質量要求。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在新槍族的研製過程中引入了競爭機制,組織了七家單位參加新槍族的方案競標工作和選型試驗。組織了輕武器行業內各方面專家進行了兩次評審把關。這種招標競爭評優方式調動了各單位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使結構創新和新材料、新工藝應用等方面有了實質性進展,為後續的槍族優化設計,研製性能優良的武器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9年提出研製指標要求,於1995年設計定型。也是解放軍第一種大規模列裝部隊的小口徑自動步槍,199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進駐香港時作為駐港部隊的制式武器之一第一次公開露面。95式為無託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閉鎖結構採用了迴轉式閉鎖。發射狀態可以在單、連發之間調節。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由於同屬一個槍族的關係,95式自動步槍和95式輕機槍之間的通用部件佔了不小的比例。其使用的供彈具有30發塑料彈匣和75發快裝彈鼓兩種。95式的自動機採用短行程導氣式活塞以獲取後坐能量,在迴轉機頭上有3個閉鎖凸筍,機頭與槍機框之間以圓柱體進行連接,圓柱體上有一個連體的開閉鎖及前後運動的帶動凸起。開閉鎖作用面在凸起的頂部,後坐帶動面則在凸起的根部。此設計與卡拉什尼科夫系列在機頭閉鎖支撐面的外圓上設立帶動凸起的設計思想和西方的類似結構設計均有所不同。95式機框上的開閉鎖螺旋槽的設計參考了M16的設計思路,在開鎖螺旋麪同直面之間有一個平滑過渡的空間曲面。而出於方便編程加工的考慮,在機體內圓柱體的展開圖上給出了一個圓弧。這種結構大大減少了開鎖撞擊,使自動機動力特性得到提高。95式的下機匣為鋁合金槽式結構,採用的是不同於AK系列設計的尾部開通式,一個活動銷子與上機匣連接,上機匣尾部軸固定一個槓桿式自動緩衝器,可以從導軌中直接平直抽出槍機。槍管節套材料為合金鋼,但節套與下機匣的連接方式沒有採用M16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節套下面的兩塊平板同槽式機匣的兩個內側面相配,以兩個空心銷子固定。

95式突擊步槍由槍管、導氣裝置、護蓋、槍機、復進簧、擊發機構、槍託、機匣和彈匣、瞄準裝置、刺刀等11部分組成,還有一套附件。95式突擊步槍槍管內的槍膛分為彈膛和線膛。槍管內膛為精鍛成形,並進行了鍍鉻處理。彈膛用以容納槍彈,線膛能使彈頭在前進時作旋轉運動,以保持飛行的穩定性。槍口裝置用來減小發射時槍口的跳動和火焰,並可作為榴彈發射器及刺刀連接座使用。導氣裝置由氣體調節器、活塞及活塞簧組成。氣體調節器用以調節火藥氣體的大小,標有「0」,「1」,「2」的數字,分別表示閉氣、小孔和大孔位置。通常裝定在「1」上,當武器過臟來不及擦拭或在嚴寒條件下射擊時裝定在「2」上。發射槍榴彈時,必須轉到「0」的位置,以防損壞槍內活動機件。活塞用以承受火藥氣體的壓力,推動槍機向後。活塞簧用以使活塞回到原來位置。護蓋由上護蓋與下護蓋組成。上護蓋上有提把,用以提槍前進。下護蓋有握把、扳機護圈、小握把、護蓋鎖孔、掛合桿,主要用以操持武器和射擊。握把內為附件筒巢,用於容納附件筒,前端小握把有通氣孔,用以及時散熱和冷卻槍管。槍機由機體和機頭組成,用以送彈,閉鎖、擊發和退殼,並能使擊錘向後成待髮狀態。機體上有圓孔和導筍槽,用以容納機頭,並引導機頭旋轉進行閉鎖和開鎖,機體上還有解脫凸筍、機柄和復進簧巢。擊針,用以撞擊槍彈底火;拉殼鉤,用以從膛內抓出彈殼(或槍彈)還有導筍、送彈凸筍、開閉鎖凸筍、導槽和彈底巢。機頭有3個閉鎖突筍,機頭與槍機框的連接以圓柱體進行,在此圓柱體上有一個連體的開閉鎖及前後運動的帶動凸起。開閉鎖作用面設計在凸起的頂部,後坐帶動面設計在凸起的根部。復進簧的作用是儲存槍機、槍機框的部分後坐能量,以便賦予槍機、槍機框向前復進及完成推彈、抓彈、閉鎖、解除不到位保險等所必需的能量。擊發機構由扳機、扳機拉桿、阻鐵槓桿、擊發阻鐵、單發阻鐵、不到位保險機、解脫槓桿、快慢機、擊錘、擊錘簧、擊錘簧導桿、頂頭及擊發機座組成。用以控制待發、操縱擊發及保險。快慢機上的「0」、「1」、「2」分別為保險、單發和連發位置。機匣用以容納槍機,固定快慢機和彈匣。機匣外有彈匣卡筍和彈匣結合口,用以結合彈匣或彈鼓;機匣內有閉鎖卡槽,能保證槍機閉鎖槍膛;撥彈凸筍,剛以撥出彈殼(或槍彈)。用以保證機匣內部免污污垢和便於操作。槍託右側有拋殼(或槍彈)口,槍託內有槓桿式緩衝器和後端的變剛度託板組成雙緩衝機構,可降低活動機件後坐時的撞擊。95式突擊步槍一般使用彈匣供彈,必須時也可使用彈鼓供彈。可實施短點射(2~5發),還可實施長點射(6~10發)和單發射擊。點射時射速為每分鐘100發,單發時射速為每分鐘40發。槍管壽命為1萬發。95式突擊步槍每支槍配有5個彈匣。彈匣由彈匣體、託彈板、託彈板簧、卡板、彈匣蓋組成,用以容納和託送槍彈。彈匣體後端有三個觀察孔,分別對正第10發、20發和30發槍彈的底緣,用以觀察槍彈的餘量。瞄準裝置有傳統機械式、簡易夜瞄、可裝白光瞄準鏡及二代微光管的微光瞄準鏡,表尺上有覘孔型照門,標有1、3、5三個字樣,分別表示100m、300m和500m,表尺照門上的熒光點與準星兩側的熒光點組成簡易夜瞄裝置。準星由準星座、準星連接座、準星護圈和準星4部分組成,準星可擰高、擰低,準星連接座可左右移動,準星連接座和準星座上各刻有一條刻線,用以檢查準星位置是否正確。瞄準鏡座用以安裝白光、微光瞄準鏡。附件用以分解結合、擦拭上油、攜帶和排除故障。附件有通條頭、通條連接桿(7根)、銃子、銃桿、準星扳手、油刷、油壺、背帶和彈匣袋。使用時,將通條連接桿與通條頭或油刷擰結在一起,用以清除槍管內臟物及塗油;銃子用以拆卸擊針銷、拉殼鉤軸等;準星扳手用以校槍時調整準星高低;銃子用以清除槍管導氣孔的火藥殘渣。

95式突擊步槍配用5.8mm DBP87普通彈,是5.8mm小口徑槍彈中的主要彈種;必要時DBP87普通彈也可配用於88式5.8mm通用機槍和88式5.8mm狙擊步槍等步兵輕武器。DBP87彈彈頭重,槍口動能大,中遠距離存速能力強。DBP87彈在初速、直射距離、高於5.56mm SS109彈和5.45mm 7N6彈。在同等距離內侵徹力和殺傷威力均優於SS109彈和7N6彈(又稱M74型步槍彈,供俄製AK74、AN94等自動步槍使用)。5.8mm普通彈同北約5.56mm SS109彈相比,彈頭重,槍口動能大,中遠距離存速能力強,外彈道直射距離也比較遠,例如自動步槍直射距離375m,班用機槍680m。名稱

QBZ95自動步槍

類型

突擊步槍

原產國

中國

研發單位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208研究所

總設計師

朵英賢

研發日期

1989年—1995年

服役期限

1997年—現在

衍生型

95式輕機槍

95B式自動步槍

88式狙擊步槍

97式自動步槍

95-1式自動步槍

基本數據

全重

3.25公斤

全長

746毫米

槍管長

463毫米

口徑

5.8毫米

彈藥

5.8 × 42毫米(DBP87式槍彈)

槍機種類

短行程導氣式活塞,轉拴式槍機

初速

930米/秒

發射速率

650發/分

戰鬥射速 單發

40發/分

連發速率

100發/分

有效射程

400米

最大射程

600米

供彈方式

30 發可卸式彈匣

75 發可卸式彈鼓

瞄準具型式

機械瞄具:覘孔式照門及準星(照門可上翻式調節) 提把上的戰術導軌上安裝光學瞄準鏡或夜視鏡 ,白光瞄準鏡 ,微光瞄準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