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 “蝴蝶效應”,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微小的動作會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明朝的滅亡看起來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讓人感興趣的是,它居然和一個明朝官員毛羽建的一件最爲普通不過的事情有關。

  這個事情就是“男女關係”,可以說,是他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之後,導致了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的大爆發,最終,使大明王朝毀於一旦。

  而毛羽建的這個小動作,是他強悍的老婆溫氏造就的。

  據歷史記載,毛羽建於天啓二年考上進士,在地方上任知縣,之後,因檢舉魏忠賢的心腹阮大鋮被罷免。崇禎皇帝時被重新任用,調入京城當了御史,離家遙遠,難耐寂寞,在外養了一個小老婆。但是,沒有預料的是,有一天,大老婆突然從老家來到京城,將其捉姦在牀,把小三打得快死。毛羽建怕老婆出了名,向老婆認錯跪了一夜,事後毛羽建非常惱火。

  老婆能這麼神速的來到京城,到底是什麼原因?

  最後,他認爲,這個問題就出在了“驛站”這裏。想來想去還是驛站害了他的美夢,於是,他向崇禎皇帝上書請求撤銷驛站。當時,崇禎皇帝也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所以,對於此事也就沒怎麼放在心上。

  驛站,自古以來本來是爲傳遞文書或軍事信息的人,中途喫飯休息、換馬的旅店,可是,後來被官員所利用,成了出行遊玩的棲身之地,只不過,都是揹着皇帝罷了。明中期以後,吏治敗壞,驛遞制度弊病叢生。

  天啓二年御史方震孺說:“至若驛遞,夫只有此數,馬只有此數,而自有東事以來,軍情旁午,差官絡繹,奚啻百倍於前。而欲其照舊支撐必無幸也。臣所經過,自通州次抵山海,見夫頭、馬戶以及車戶,無不泣下如雨,不忍見聞,而瘦馬走死道旁者又不可勝計。”

  毛羽建也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上書不行,他又拉攏一個也是官員的親戚劉懋,向崇禎皇帝上奏:“驛站大都服務於官員及家眷的出行,真正傳遞文書的很少,如果,撤銷驛站,這樣就可以節省不少的經費,如此一來,就可以用這筆錢抵抗滿洲清軍的入侵。”

  此時,崇禎皇帝正是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這個主意聽起來很有道理,正解了燃眉之急。於是,他就採納了毛羽建等人的意見,下令撤銷驛站。軍費問題是解決了一部分,崇禎四年二月劉懋疏稱各省裁節銀共計685720餘兩。

  但是,又惹出了大麻煩,數以萬計的在驛站做事的人員不忍失業饑荒,紛紛起義造反。這中間,就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闖王”李自成。

  至此,崇禎皇帝再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對內,他要打壓以李自成爲首的農民起義軍,對外,他要抵抗日益強大的滿洲清軍。裏外夾攻,腹背受敵,力不從心,一生勤政節儉的崇禎皇帝,最終,氣數用盡,成爲囊中之物。

  崇禎皇帝的成敗還在於他的性格,他生性多疑,從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他先是派將領楊鶴到陝西打壓農民起義軍,之後,又爲了抵抗滿洲人的軍費問題,聽從了毛羽建他們的意見,撤銷了驛站,失業人員迅速加入起義軍。

  這樣,本來快要被楊鶴打垮的農民起義軍氣勢重新高漲。楊鶴倒下了,他又派將領洪承疇繼續去打壓氣勢正旺的起義軍。東北清軍戰事危急時,又調回洪承疇。就這樣,他因爲誰都不信任,顧得了這頭卻顧不住那頭。

  曾經,有人提議:明朝與滿洲人講和,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打壓農民起義軍。但是,崇禎皇帝高估自己,目中無人,感覺自己就能解決好一切問題,他在打壓農民起義軍和抵抗滿洲清軍兩個戰事之間來回折騰將領。

  當時,許多有名的將領,要麼,就死在了打壓農民起義軍的戰場上,要麼,就被調去抵抗滿洲清軍的入侵。崇禎皇帝最終也沒能採納“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此舉更使得大明王朝搖搖欲墜,一日不如一日。

  他疑心太重,當時朝廷內黨爭也劇烈,使得他不敢重用任何一個人,官員們也個個提心吊膽,提着腦袋在做事,生怕哪一天讓崇禎皇帝起了疑心遭來殺身之禍。最終,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被逼上吊身亡。

  這裏,我們再來整理一下頭緒:

  毛羽建的老婆溫氏捉姦,毛羽建和劉懋上奏,皇帝下令撤銷驛站,驛站的人員失業,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大明王朝滅亡... ...這個因果關係非常明顯。試想,如果崇禎皇帝沒有下令撤銷驛站,也就不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爆發,也就不會輕易讓清軍南下,也就不會有崇禎皇帝被逼在煤山上吊自殺。

  我們整理的頭緒,就是實實在在的“蝴蝶效應”,美國一位氣象學家就對“蝴蝶效應”有着形象敘述:“一隻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毛羽建的老婆溫氏的捉姦只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當時的明朝正處在衰落混亂之中,也就引起了一連串的劇烈反應,歷史也因這小小的風流韻事而改朝換代。

  參考資料:

  【《歷史的拐點》、《明史毛羽健傳》、《中國驛站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