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说漫画版的话,哆啦A梦的短篇故事的表现手法较多元也比较令人动容的都是初期占居多

静香的狗死掉、大雄与奶奶的相会、大雄父母年轻时的过去、落魄的小说作家、解决同学的住家狭窄和表情难看等困扰、战时叔叔和大象的友情,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出去探险的篇幅等等,印象深刻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后来的大长篇

说说哆啦A梦本身,一开始他的形象是非常立体的,不但舌毒当面说大雄的坏话、爱上玩具猫没经过同意直接抢走、只因口渴擅自打开哆啦美为大雄顺利远足吸走乌云的道具、在大雄诉苦话没说完冲动找人算帐、更曾徒手痛扁胖虎,更别提看到老鼠就立刻抛出有杀伤力的炸弹,这与往后言行谨慎、苦口婆心、明辨是非的正面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

除了哆啦A梦,大雄早期和后期也有差异,虽然同样有无能、懒惰和滥用道具的描写,但射击、翻花绳和本性善良不用多说,看过早期篇幅的应该知道,大雄亲自下棋赢过小夫、将多颗花生抛起一口气吃掉、为了找到恐龙自己看书找资料、独自一人到海底冒险等等

虽说滥用道具在早期篇幅也很常见,不过大多数是因为不知情以为是普通物品,或想要尝试研究东西而导致,跟后期为了贪小便宜或恶作剧而滥用是不同层次的,更别提大雄使用电脑铅笔、恶魔护照、独裁者按钮等作弊和危险道具时,曾因良心不安而收手或收拾残局

可是到了后期,单元剧的焦点常常是刻意放大大雄的懒惰不知上进、拿道具作怪后也不反省而遭到惩罚,或其他恼人的人格刻划上,虽然漫画版后期还是有不少令人动容的短篇以及大长篇故事的加持,不过就针对短篇来说整体素质反而有些下滑

换成动画的话,大山版一、二代目故事还算温和,然而后期几季大多是再把角色的性格瑕疵放大,就算是重制的剧情,也有刻意把无心向学或待人无礼的毛病给强化,充满惹人厌的气息

此外大山版本里对小孩不友善的情节不是水田版能比的,像是回家没打招呼就打人的正义警车;大雄上课拿错课本妈妈就一段时间不给大雄好脸色看;大雄因道具失去平衡站不起来只能爬,老师撞见威胁大雄立正;大雄被胖虎小夫打的遍体鳞伤,回家妈妈看到只是要他洗澡;哆啦A梦让大雄变成猫安慰妈妈,结果妈妈正责怪大雄没回家,知情的哆啦A梦还帮妈妈说不给大雄吃晚饭等等

虽然说藤子F不二雄去世后的大山版动画素质,多数人对此的评价并不差,相反的水田版和3D电影版反而遭人诟病,请问各位对此有何看法呢?


谢邀~

《哆啦A梦》在连载过程中的确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过至于变化是什么,我可能有一些和题主不一样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问题:《哆啦A梦》的「前期」和「后期」究竟是哪个阶段?

目前我还没有找到比较权威的答案,按我个人的分法,《哆啦A梦》短篇大致可以分为5个时期,往下还可以细分:

  • 1970~1974:各方面十分不稳定的时期,73、74年左右大体确定了作品的风格
  • 1974~1976:重启作品后的一段时期,画风出现转变
  • 1976~1983:开始重视静香等女性形象、大雄与静香的感情,作品题材多样化
  • 1983~1986:重心逐渐转移到大长篇,短篇在上一阶段基础上继续发展
  • 1986~1991:藤子身体问题凸显,最终短篇停止连载

题主说的比较模糊,没有说明是将作品分成了「早、中、晚」三个时期还是仅仅划分了两个时期。而题主把《独裁者按钮》(1977)算作早期作品让我很吃惊,因为那个时候《哆啦A梦》的风格已渐趋成熟。让我们暂且作出这样的划分:

  • 1970~1976:早期
  • 1976~1983:中期
  • 1983~1991:晚期

其中中期和晚期统称为后期。

当然这和题主说的前后期肯定有所不同,但也只能如此了。那么,这几个时期的作品基数分别是多少呢?

可见,收入45卷瓢虫漫画的短篇作品中,中期的作品最多,早期次之,晚期作品则相对较少。

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时期划分一个个验证题主的说法是否有道理。

在作品质量与多元性方面,早期确实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在后期找不到类似的风格。比如最催人泪下的《奶奶的故事》、直击战争年代的《大象与叔叔》、《白百合一样的女孩》……但我觉得,后期也有很多值得品味的所谓「神作」。

论感动,中期有《爸爸也撒娇》(1977)、《那天那时那个不倒翁》(1978)、《蒲公英飞向天空》(1979)、《再见了,窗户》(1978)、《呼唤精灵的手镯》(1980)、《再见了!静香》(1980)、《名人照射灯》(1980)、《大雄会消失吗》(1981)、《失意的哆啦A梦》(1981)、《大雄的结婚前夜》(1981)、《回想起那激动的日子》(1982)、《试著说再见》(1983)、《一夜之间,柿子树就结果了》(1983)等;晚期有《给哆啦A梦放假》(1984)、《胖妹的漫画新作》(1990)等

论深度,中期有《还童机》(1977)、《独裁者按钮》(1977)、《做个好爸爸》(1977)、《脐气带来的舒畅感》(1979)、《20世纪的官老爷》(1980)、《龙宫里的八天》(1980)、《大雄的地下王国》(1980)、《活的森林》(1981)等,晚期有《哈里的尾巴》(1984)、《咚锵村的霍伊》(1984)、《身体互换的故事》(1985)、《人生之路是往左还是往右》(1985)等,另包括部分「感动」篇的作品。

论冒险,中期有《出走无人岛》(1977)、《远古漂流记》(1977)、《颠倒的行星》(1978)、《天棚顶上的宇宙战争》(1978)、《前进,大雄超人!》(1979)、《营救大雄敢死探险队》(1980)、《航时机不见了!》(1980)、《名枪手大雄传奇》(1980)、《宝星》(1980)、《南海的大冒险》(1980)、《骑上独角兽》(1981)、《地藏菩萨》(1982)、《石器时代的旅馆》(1982)等、晚期有《发现恐龙脚印》(1985)等,另包括部分「感动」、「深度」篇的作品。

另外后期还有一些风格、题材独特而初期没有的作品。除了上面所述的部分作品以外,包括但不限于:《女朋友名册》(1978)、《配偶测试章》(1979)、《人体投影机》(1980)、《快来帮助我》(1979)、《超级特技片〈宇宙大魔神〉》(1979)、《胖妹的恋人=大雄》(1980)、《野犬「一郎」之国》(1980)、《异说俱乐部徽章》(1980)……本想一一列举,却发现实在太多,就至此为止吧。

因此,我觉得题主所说的「漫画初期表现手法较多元且更令人动容」的说法是不够客观的。我也很喜欢初期的《奶奶的故事》、《大象与叔叔》等故事,它们的地位确实是无可取代的,我也很理解题主对初期作品的偏爱。但这并不妨碍我同时喜爱《大雄的结婚前夜》、《活的森林》等后期作品。我不知道算比例的话早期作品的感动故事会不会比后期高,但如果真的较高的话,不也很有可能恰恰是因为后期作品的多样性增加了吗?

再说哆啦A梦的形象,题主认为早期的哆啦A梦形象较为立体,而后期仅仅是「言行谨慎、苦口婆心、明辨是非的正面形象」。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说两个小问题,「只因口渴擅自打开哆啦美为大雄顺利远足吸走乌云的道具」应该不是出现在漫画中的剧情。另外除了「毒舌」的一点,其余几点似乎都可以概括为「暴躁」或「急躁」,这对于题主说的「立体」可能是没有太大的说服力的。

至于「毒舌」,日本有网友统计了哆啦A梦对大雄的毒舌回应,45卷中共计37次,早期16次,后期21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统计只计入了大雄与哆啦A梦的一问一答,而哆啦A梦很多时候是大雄没有说话就直接毒舌吐槽的。不过即使后期哆啦A梦真的毒舌较少,那也显然称不上「言行谨慎」了。

实际上,后期的哆啦A梦还做过这些与题主所说形象大不相同的事:

《好大的铜锣烧》(1979)中一受诱惑就放弃原则,算不上「明辨是非」

《断层视觉机》(1985)中想偷看静香洗澡,一点都不「言行谨慎」

《恋爱中的哆啦A梦》(1982)中因为情敌出现而掏出了地球毁灭炸弹,和早期一样暴躁

「苦口婆心」倒是真的,但我不觉得加入这一性格是件坏事。这一来是使《哆啦A梦》更具教育意义,二来也符合哆啦A梦保姆机器人的设定。

至于大雄的形象,我来试著给题主的早期事例找一个对应的后期事例:

「大雄亲自下棋赢过小夫」(其实我不记得早期有这个情节了,麻烦题主给出具体篇目吧)——大雄和静香玩游戏赢了胖虎小夫(《宇宙探险游戏棋》,1979),大雄玩扑克赢了静香(《可怕的如愿扑克》,1982)

「将多颗花生抛起一口气吃掉」——0.93秒就能入睡(《天才睡眠家大雄》,1982)讲真这俩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吧……

「为了找到恐龙自己看书找资料」——为了使用魔法自己看书找资料(《魔法百科辞典》,1982)

「独自一人到海底冒险」——独自一人前往美国西部当保安官(《名枪手大雄传奇》,1980)、独自一人步行登月(《走到月球上去》,1981)

可以看见,每一点都能找到中期的对应情节,而晚期作品确实没有。

而题主所说的滥用道具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我不太明白滥用道具的情节增多与短篇故事「素质下滑」有什么关系。我不认为多刻画人物的缺点的作品就是低素质的。

题主仅仅是根据前后期作品的部分差异就认为前期短篇质量比后期更高,这是不够严谨的。让我们把眼界放宽广一点,就能发现后期作品,包括晚期作品,在很多方面的优点是前期作品远不能比的。论综合素质一定是中期作品整体水平最高,晚期作品也很难说比早期差。

比如人物形象。之前我在文章 静香的平凡与不平凡 中提到过,《男女交换物语》(1985)对静香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使静香真正意义上脱离了简单的淑女形象,完全展现了她男孩子气的一面。同时,作品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教育、社会认知原因作出了暗示。《看不见的保镖》(1985)则表明她不是脱俗的完美女孩。再比如对胖妹的描绘也大多出现于晚期作品,《胖妹的漫画新作》(1990)则终于表现了这个害羞女孩对哥哥的感激与爱。

而在作品内容方面,晚期作品也是一直高能,不断拓展著《哆啦A梦》的广度和深度。如《杰克、贝蒂和杰尼》(1990)就直截了当地引入了三角恋,《宇宙战舰袭击了大雄》(1990)中首次出现了微生物外星人,《动画箱》(1985)让孩子了解了动画的制作过程……

价值观方面,《把静香抢回来》(1989)借出木杉之口说出了「家务事并不只是女性的专职」这样的进步言论,在日本的大环境下来看十分有意义。

题主之所以认为前期的短篇质量高于后期(或晚期),抛开主观喜好因素,我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前期作品收入单行本时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实际上前期作品的整体质量被初期不少作品大大拉低,而45卷单行本中这些作品大都没有收录,保证了前期作品的质量。比如《爱妻胖妹》,哆啦A梦的三观非常不正,想搞笑又让人笑不起来。

2. 前期作品中的部分作品实在太优秀,大大提升了印象分。

3. 前期作品表现手法更加夸张,某些情况下显得表现力更强。比如《可爱的猫咪》(1971)与《恋爱中的哆啦A梦》对比,前者给予了哆啦A梦、大雄更多表情动作上的刻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哆啦A梦》的幽默感来源发生了变化,前期更看重这样的搞笑元素。

4. 很多人最早接触的漫画都是早期作品,可能有一定情怀的因素。

5. 由于身体等原因,藤子晚期将创作重心放在了大长篇,短篇的素材一定程度上被大长篇挤占,尤其是冒险故事。

6. 到了晚期,《哆啦A梦》的提升空间已非常小,很难将作品画出新意。比如《芭蕉扇的用途》(1985)和《强力神扇》(1976)在结尾处理上就有一定相似之处。

至于动画方面的问题,就留给更了解的朋友来回答吧!

相关推广

哆啦A梦的壁橱 | 做高质量的《哆啦A梦》研究交流平台?

doracloset.com图标哆啦A梦的壁橱?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前两个回答已经论述了漫画,我就不再赘述,单说大山版动画。大山版动画经历漫长的26年播送,短篇故事变动剧烈频繁,根据大山版短篇的变化脉络,大致分为下列的三个阶段:

早期(1979年~1981年):故事普遍简短,时长一般为6~7分钟,人物塑造单薄,人物形象未定型,人物的心理描写相对简略,大部分充斥搞笑、恐怖气息。

中期(1981年~2002年):故事逐渐扩展,时长增长,人物形象愈加丰满,短篇倾向多样化,直至九十年代,原创故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故事风格与表现手法和原作格格不入。

后期(2002年~2005年):短篇迈入成熟期,叙事风格也定型,短篇多样化,原创故事的水准质量提高。

题主所说的一、二代目故事应该指的是早期作品,对于早期作品,题主用「温和」一词来形容,原因可能是早期短篇相对遵循原作,对原作的改编幅度不大,加上又朴实无华,没有增添所谓「对孩子不友善的情节」,才认为早期「温和」。

虽然早期短篇多为简短,叙述简洁,没有过多运用表现手法,平铺直叙,但仍不缺乏出彩之作,譬如《奶奶的回忆》(前后篇,1979年)、《伪装叶》(1979年)、《红鞋女孩》(1979年)、《对窗口说再见》(1979年)、《大象与叔叔》(1980年)、《幸福的人鱼公主》(1980年)、《爸爸也爱撒娇》(1980年)、《森林是活的》(1981年)等作品,叙述质朴而又透出淡淡的温情,大概是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吧。

题主认为的「放大角色的性格瑕疵」多出自中期(1981年~2002年),但这只是主观因素,以偏概全,其实仅仅是用过多的笔墨来描绘人物性格的缺陷,衬托与之相对立的正面形象,但过于突显性格瑕疵,而不是放大。就比如说《哆啦a梦的假日》(1985年),此集集中笔墨描绘大雄的自主独立,展现了大雄对生命的怜悯之心,亦表现出胖虎、小夫大义凛然的一面。

题主列举的「对孩子不友善的情节」的例子中,其中一例是关于正义警车的,出自原作《正义巡逻车》(1974年),收录在《哆啦a梦plus》,还有大山版《代表正义的警车》(1990年),题主认为回家不打招呼挨打不合理,而指责大山版「对孩子不友善」,其实不完全是误差,此集哆啦一再强调正义警车的「可怕」,拿道具的过程中也是踌踌躇躇。

而出现回家不打招呼被打的桥段,不是大山版的差错。

这是原作的情节,大山版则是遵从原作,并非不合理。

题主对此罗列的最后一个例子,出自《动物转世机器蛋》(1990年),这个例子来自此集的结尾,来看一下原作与大山版的差异。

大山版增添的台词可能是增强喜剧效果,而非「对孩子不友善」,哆啦a梦的态度并不是不友善。

题主最后说,作者去世后,大山版的评价不差,但水田版却遭诟病,对此,我认为理所当然,理由如下:

1.自作者去世后,大山版愈来愈多的原创故事应运而生,偏向故事多元化,原创故事开始大放异彩。而比较出色的故事有:《蝴蝶信》(1991年)、《迷你哆啦救助队》(1997年)、《跑吧,大雄!机器人法院》(2000年)、《淳太》(2000年)、《回家青蛙》(2000年)、《谚语游戏》(2000年)、《好事积分卡》(2001年)《任性时钟》(2003年)等。

2.大山版的重置故事水平质量进一步提升。1998年~2002年的中篇附映均是选取原作的感人故事,在情节方面作了颇多的改动,却使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感人肺腑,特别是营造氛围方面。还有tv动画,比如《试著说再见》(2004年),作画优美而不失自然,催人泪下,善于运用事物来烘托情感。

3.大山原创剧场版的质量和制作水平极高,特别是《大雄与风之使者》和《大雄的猫狗时空传》。这两部是大山后期比较精彩绝伦的杰作,画风方面,人物线条柔和,场景有立体感,色调鲜艳多彩;剧情方面,跌宕起伏,节奏拿捏得到位,结尾催人泪下。

总结

大山版这26年来的短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质量步步高升,但因为水田的接替,这种独具一格的风格无法延续下去。

本人不熟悉水田版,所以请了解水田版的用户能回答。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太大了,囊括好多内容……要回答不是很容易。

关于前期后期的划分就是个很模糊的话题。我个人的分法是短篇1970~1974是前期,1975~1980是中期,1980以后是后期。

前期和中期的划分其实比较模糊,1974年我是取的第一本哆啦A梦单行本的刊行日期,此外这一年也是藤子希望哆啦A梦完结而后又再度重启的年份。或许再细分还能分出个1970~1971的最早期,总之前期的风格一直是逐渐变化,我认为是直到1975年基本上开始稳定。

1980作为中期和后期的划分就是以大山电视动画开始播放,以及大长篇启动作为分隔了。另外出木杉的出场也是在79年,也可以视作中期和后期划分的一个标志。

1980年后没有再分,主要是因为1986年以后由于作者身体原因,连载开始出现中断情况,而90年以后短篇创作更是极少,所以80年以后创作的一并归入后期。

关于感动故事的部分,这部分比较容易总结(因为印象深刻的感动故事比较容易枚举出来),姑且先将我印象中的这些让人动容的故事列在下面。(当然因为是个人的印象枚举所以必然会有缺漏)

《对奶奶的回忆》1970年小学三年生

《小白,复活吧》1971年小学二年生

《重力油漆》1972年小学三年生

《我出生的那一天》1972年小学四年生

《大象与叔叔》1973年小学三年生

《狼一家》1973年小学三年生

《一辈子一次的一百分》1973年小学六年生

《再见,哆啦A梦》1974年小学三年生

《交换妈妈》1974年小学五年生

《台风的孩子》1974年小学二年生

《红鞋的女孩》1974年小学六年生

《舌相神算》1975年小学六年生

《做个好爸爸》1977年小学六年生

《人生重来机》1977年小学四年生

《独裁按钮》1977年小学四年生

《爸爸也撒娇》1977年小学六年生

《变身树叶》1978年小学六年生

《那年那时那个不倒翁》1978年小学六年生

《宇宙泰山》1978年小学五年生

《对窗户说再见》1978年小学四年生

《心灵香水》1979年小学一年生

《蒲公英飞向天空》1979年电视君

《自制机器人大暴走》1980年小学三年生

《呼唤精灵的手镯》1980年小学三年生

《野狗阿一的国家》1980年小学六年生

《再见了,静香》1980年小学六年生

《有生命的森林》1981年电视君

《羽蚁的行踪》1981年小学五年生

《大雄的结婚前夜》1981年小学六年生

《燕子大雄》1981年小学六年生

《想起那一天的感动》1982年小学六年生

《野生宠物小屋》1983年电视君

《试著说再见》1983年电视君

《再见,树小子》1984年小学四年生

《哆啦A梦的假日》1984年小学五年生

《45年后》1985年小学六年生

总的来说,后期让人印象深刻的感动故事总数来看的确似乎没有前期和中期加起来多。

关于大雄对于哆啦A梦道具的恶行剧情,这个要统计是否后期变多,工程量真的有点大……

不过因为很多大雄的恶行是和出木杉相关,而这部分故事一定是发生在哆啦A梦后期的,所以这么考虑或许也不是没有道理……

关于大雄的一些前期非废柴描写,有些是早期大雄对于其擅长的事物没有做好严格的设定所致,也有一些是哆啦美的故事,原则上来说,其实前期塑造的哆啦美故事中的大雄和哆啦A梦故事中的大雄不是一个人,只是后来合并了……所以这个比较复杂。

哆啦A梦的形象无疑早期和中后期相比是有一次大改变的,而且这也和大雄和哆啦A梦之间地位关系的变化有关。

但总之由于那个大雄的恶行部分要整理真的花时间太多,总之我假装对这部分问题占坑,不过很有可能是填不上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