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聞的頭條是本國偉大的執政者大刀砍向國營企業的績效獎金,標準的治標不治本特色再次展次臺灣治國的特長,雖然稍用賽局理論分析一下,就知道這只會必然容易出現的結果,執政者覺得有所作為,至少可以說嘴踏出了第一步(時常掛在嘴邊的改革旗織),媒體和在野者也可以算是得到了某部分的勝利意義(當然也可以接下去吵 不過應該會變得很雞肋),但這種大刀砍的方式,難道不也只是財產重分配嗎?體制內拿大部分資源的人還是拿大部分,去蕪存菁的目的其實根本沒有達成,只是分母變小了,而省下的錢,你以為政府會拿去還債嗎?退稅嗎?別傻了,臺灣政府還從來沒作過這種事,舉債額度不斷攻頂,稅不斷加,你還會覺得這筆錢是真的省下來嗎?只是從這羣人的口袋移到另一羣人的口袋而已。

其實唸過經濟學原理的人都應該知道,獨佔本身從來就不會自動平衡到最有效率的均衡點上(也就是大家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平衡點),在傳統經濟學理論(就一般大學生唸的主流理論)上,獨佔的訂價會依MR=MC訂價,而完全競爭市場則是依MC=AR訂價,簡單來說,獨佔對市場而言會有較高的價格和較低的供應量,因為一般人接受的催眠就是完全競爭市場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事實上也比較符合社會大眾所謂的公平正義。但別忘了,獨佔市場是需要受到管制或是像歐美執行反托拉斯法,國內是採取管制的手段,而在民意的趨使下,國內的水、油、電價其實比起已開發國家,甚至開發中國家,其實都是非常便宜,生產要素已經算是非常低了,所以與其討論國營事業員工年終獎金的多寡,其實應該先討論國內外情勢和訂價的合理性,再來討論國營事業的宗旨是否需要改變?纔可以據以訂定績效標準。

以油價為例,許多先進國家其國內油價根本就不是依照合理利潤+生產成本後而訂價,甚至有些國家是依照這個加三倍來訂價,這其中其實也有考量到鄰近國家油價和國家政策的關係,但以企業內部而言,這些既定目標確定後,企業內部的績效標準就比較好處理了,若管制的油價沒有一定的準則,那內部績效就會有很大的模糊空間,當沒有辦法將許多結果數據化,很多事實將無法真實呈現。

其次這一次砍獎金的邏輯也大有問題,簡單的演變流程是

國際油價高漲 - 中油調漲(或降)油價 - 調漲(或降)幅度民眾不滿 - 爆國營企業獎金豊厚,爆國營企業虧錢 - 民眾不滿,立委要求國企檢討 - 中油說會國企,總統也說會改革
- 立委還是不爽 - 結果目前是砍員工的績效獎金

如果我們把國企以一般公司視之並省略前面原物料波動的部分,流程就變成下面

企業大虧損,僱員紅利多、薪水高 - 股東或政府要求檢討改進 - 企業表示會調整 - 董事會減員工獎金

表面上看起來,大家應該會覺得很合理,但其實不然,民營企業會出現高紅利、獎金的,通常是依業績等跟外在環境有直接相關的,通常越內務的事,獎金的波動性會降低,所以為什麼政府部門和國企都是固定那幾個月,景氣大好時,外面在拿數十個月時,還是那幾個月,再加上死薪水和相關規定、工作性質就變成了固定的不能再固定了。另一方面,同時也是這類邏輯思考的疑慮之處,看起來在虧損時砍成本是很合理的事,但事實上,處於弱勢的員工幾本上是任人宰割,因為員工無法影響公司的走向和決策,通常所做的事也是依上級指示辦理,但當公司決策錯誤時,第一個承擔成本的卻是基層員工,再加上臺灣又是一個不給資遣費的企業文化,通常都是逼你受不了自動離職或是自以為可以得諾貝爾獎的無薪假制度。
也許社會本來就不公平,但如果因此而自滿且不願意走向公平,或是根本就是走錯路,那社會的動盪會反應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