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_kun堃,

蘑菇心理写作营特邀作者。北师大心理学硕士,一个尝试用心理学讲故事的佛系少女。

1.

前段时间去看了《你好,之华》。

说真的,它有点不好看,不好看到我觉得它几乎不像岩井俊二。

后来与朋友们聊起这个电影,秋秋说:不是电影不好看,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错过和遗憾”,所以觉得这样的电影有点矫情,漏洞太多……

有道理。

习惯错过,接受遗憾,当我们开始学会了对那些“未完成”说再见,我们就开始变得缺少了一些体会温情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总是倾向于找漏洞,而非共情。

电影中,周迅饰演的之华,因为姐姐之南的突然离世而代替姐姐去参加同学会,却意外遇见年少时的倾慕姐姐的男同学尹川(秦昊饰),尹川中途跟随先行离开的之华逃出,重逢的两人各怀期待,交换了联络方式。

这次重逢而引起的动荡浸染了整个冬天。与之南有关的每一个人,包括之华、尹川,之南与之华各自的女儿,之南的丈夫……都没能逃过这一场动荡。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让过去种种在再次传递起的书信、被收藏的小说中回暖。与此同时,之南生前的秘密随也被一点点揭开。

2.

电影的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彼时年少的之华也曾倾慕尹川。少女的喜欢促使她曾故意藏起尹川给姐姐写的情书,却又以传递情书为借口而亲近尹川;姐姐离世之后,再见面的之华对尹川说“当年要是你娶了姐姐就好了”。尹川说,我们曾经在一起,但没能走到最后。

他一直爱着之南,在等之南,但他最后悔的就是没有追回之南。

至于之南,离开尹川的她,嫁给了看起来相貌堂堂却会在喝酒后家暴她的男人,最后抑郁离世,留下“懂得妈妈遗憾”的女儿。

整个电影都充斥着“要是当初我们xxx”就好了的氛围。那些与爱有关的遗憾,扑面而来。

电影结束后,我问:为什么人们好像总是对未完成的事念念不忘或抱有遗憾?

朋友说,因为我们总以为当时没做的那个选择会带来的更幸福的结果……

3.

有人曾在纽约街头做过一个实验:路人往来的街道上,树立里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有很多人驻足思考,但始终不曾有人落笔写下点什么。直到一个女孩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最遗憾的事——“没有坚持追求艺术,那是我从小就想做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遗憾和后悔留在这里。

他们说:

后悔“没有答应某件事”;

后悔“没有拿到MBA学位”;

后悔“我完成的事情都是B计划,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后悔“没有申请就读医学院”;

后悔“没有走出舒适区”;

后悔……

黑板逐渐被各种人生故事铺满,不论写下故事的人是谁,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写下的所有后悔的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后悔那些没抓住的机会、没说出口的话、没去追寻的梦想。

也就是说,真正让我们后悔的不是自己当时做了什么,而是自己在那个当下没能做什么。

电影里的人们好像也是这样,后悔当初藏了信没早点让姐姐和尹川认识,后悔没能早点挽留爱的人,后悔嫁给那个人,后悔没能早点找到你……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块黑板,写满了我们的遗憾与后悔,而这其中一定有些事是因为“没有做而遗憾”。

褪掉遗憾这个美感的名字,在心理学里,它们叫做未完成事件——是不论何时何地想起,都会把你拉回到当初那个情境里,让你再次体验到那种错过、无力、难过和痛苦。

人这一生肯定会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意料之中或之外。它们因为"未完成"所以一直骚动着,影响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每个人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地去完成20多个任务,实验后访谈的时候会让实验者复数这20多个任务,结果发现,对于那些没做完的事情,人们的印象更深刻,相反,那些做完的任务却只留下了模糊的感知。

格式塔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人都有追寻完整的需求,而没有做的事就是生命中的残缺。

4.

残缺这个词,一听就很“遗憾”。

但也很无能为力,是那种治不好的无能为力,也是那种弥补不了的错过无法重来。

我想,未完成的事之所以这么有魔力,或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事情而已,更代表着我们内心的愿望,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我们不断增强的期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童年时期那些不被满足的需求,那些错过了的选择,我们一生似乎都会想要去将这些遗憾与未完成圆满。

好比电影中的之华,她代替姐姐去同学会时,难道真的不是为了遇见尹川?就算不是,那么在重复尹川后她冒充姐姐之南和尹川通信,为了什么,其实也是因为年少时无疾而终的遗憾爱恋。

很难说之华不是在用“重逢”来弥补当年的遗憾。我们也一样,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除了是为了满足当下的自己以外,或对或少的也在满足过去的自己。

有的人辞职去追求童年梦想,有的人始终喜欢像当年失去的爱人那样的人,有的人重新捡起一门生疏的才艺……我们为什么总是走在弥补遗憾的路上,因为口头慰藉不能真正让我们去忘记这些未完成事件。

尽管我们一次次地强调自己已经放下了,自己不在乎了,但它们却并未真正结束,我们总是想着或许做了另外的选择会比现在更好,我们相信就算不比现在更好,弥补遗憾也不会比现在更糟。

武志红老师曾说:“哀伤,是完结的力量,是帮助我们告别悲剧的唯一途径。”

或许不再刻意地追求完整,追求无悔,才是得以让某个完成安静停止的方式。因为越是提起,反而越是将那些遗憾和后悔刻画得深刻,而允许、面对、接受自己的哀伤,接受那些未完成的不圆满,接受【就算当初做了别的选择也未必会更好】的结果,我们才能更坦然。

当我们诚恳地面对自己,承认这件事的残缺,我们反而能说一句“就算了吧”。

就像尹川对之南真正的告别,是这一次之南生命结束而带来的哀伤。

我想,放下过对未完成事件执念的人,经历过遗憾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自知与自愈,那就是我们终于明白:遗憾总是悲伤的,但我们可以和遗憾说再见。

你呢,有过什么样的遗憾的人或事呢,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心理写作班带领人:蘑菇姑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在婚恋文化、女性成长、亲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媒体专栏上。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