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视行业,分享精彩剧评!

作者|申敏

2007年,一部聚焦六个刚毕业大学生事业与情感的青春剧《奋斗》红透大江南北。2019年,五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从大学跨入社会、通过自我斗争改变命运的《青春斗》闪亮登场。很巧,两部剧的导演都是赵宝刚。12年前,他推动国产青春剧抵达新高峰;12年后,他带着青春题材的新作回归大众视野。

一个轮回,画出完美的闭环。看似绕回“原点”的再出发,实则在兜兜转转中青春剧几经沉浮。

青春剧的迷人之处,即在懵懂青涩的青春底色上,用体内不安分的冒险因子与现实激烈碰撞后产生的颜色在青春画板上作画。可以有暂时心灰意冷的“丧系”沉色,也可以有用拼搏消解负面情绪、重燃昂扬斗志的明亮色。悸动的荷尔蒙,是青春剧的“画笔”。而每个洋溢着朝气的面孔,是执笔人。这也是青春剧拥趸者总是喜欢以剧“忆青春”的原因。

从 1990年的《十六岁的花季》拉开国产青春剧的帷幕,经过近三十年的嬗变,“青春”一词早已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青春题材也有了更多元的裂变。高低起伏间,既有引发群体共鸣的高光代表作,也有同质扎堆耗损观剧热情的炮灰。

校园青春剧:一场对韶华的纪念仪式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专属的韶华,青春剧能把刻上时代烙印的尘封记忆打捞起来,让拥有者回味久久。剧里的少男少女,无论是活泼开朗、正义善良,又或是害羞内敛、放荡不羁……看剧人总能找到一款对号入座。

主角锁定为学生的校园剧作为青春剧的一大主要分支,往往以个体或群像形式描摹性格迥异的青春期孩子。时代的变迁,为这类细分剧种赋予了不同的色彩。网台播出渠道和受众审美口味的转变,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校园青春剧的风向。

中国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校园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女主角白雪品学兼优,担负班长职务,怀揣一颗正义心,喜好打抱不平。男主角欧阳严严是个敏感谨慎的学霸,跟白雪是竞争对手,两人时常针尖对锋芒。《十七岁不哭》里,一群就读于振华中学的高中生,班长简宁勤奋自勉、杨宇凌聪明伶俐、雷蒙桀骜不驯、岳晓丹文静内向……

如果说九十年代的校园青春剧,主要把笔墨落在学生的青春思潮上,呈现Ta们的蓬勃朝气、青涩叛逆、学习困扰、成长烦恼和感情迷惘,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那么从2000年后,则加重了老师在剧里的比重,Ta们与学生的有趣互动,成为一抹亮色。《十八岁的天空》,除了有“风云人物”石延枫和长相甜美的尖子生蓝菲琳这样常规的男女主角搭配,还加入了因独特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古越涛,以及泼辣女汉子型的英语老师裴佩。

唱响红色主旋律的《恰同学少年》堪称国产校园青春剧的创新产物。虽以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读湖南第一师范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批青年才俊与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优秀中外教师之间的点滴,但全剧跳出了年代戏呆板沉闷的窠臼,采用独特视角展现革命前辈在青葱岁月的励志进取和人格魅力。

同一时期,台偶剧和日韩偶像剧的大举入侵,极大程度冲击了国产校园青春剧的前进步伐。渐渐的,这类最早登上青春剧历史舞台的剧种开始消沉。直到视频网站发力自制剧和IP改编热潮的兴起,为校园青春剧的复苏提供了土壤。

如果说古早的校园青春剧偏向写实风格,以贴近80后校园生活的真实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来虏获观众芳心;那么融入互联网基因的校园青春剧,要么为迎合00后的喜好加上了粉红滤镜,要么为契合90后的情怀煽情地缅怀疼痛青春。

2014年搜狐自制网剧《匆匆那年》改编自九夜茴同名畅销小说,提取高中生方茴和陈寻的爱情为主线。早恋的果实注定青涩难咽,两人离别后在彼此心头留下道道伤痕,唯有用刻苦铭心的回忆祭奠逝去的青春。

这部剧的制作班底——小糖人,以这部校园青春剧起家、并继续发扬光大,先后拍了《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独家记忆》三部作品。

《最好的我们》聚焦在个体的青春阵痛,围绕“学霸”余淮和普通生耿耿由高中同桌时期的朦胧好感,到毕业后一别多年再度重逢的揪心故事展开。次年播出的《你好,旧时光》,则完成了“普适性青春”到“全景式青春”的格局升级。该剧拓宽了观察视角,除了主场景校园,还将触角伸向了家庭等校外生活,同时加大时间跨度,以便在纵横向呈现青春群像的全貌。

2017年底,《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你好,旧时光》《一起同过窗2》三部校园青春剧扎堆上线,引发了一轮追剧小高潮。虽然口碑都不错,却难免掉入同质化的坑。《小美好》讲的仍然是学霸天才和学渣少女的高甜故事,后两部则不约而同套上了“全景式青春”的模子。

网剧《匆匆那年》的导演姚婷婷曾表示,在学校中发生的故事,尤其是高中生活的相似度非常高。当这类剧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做出特色、体现新意尤为关键。

当然,去年也不乏一些尝试创新的校园青春剧,譬如主打怀旧的《我的青春也灿烂》采用双时空交叉的叙事方式构筑起追忆往昔的故事结构,以及融入了软科幻的《同学两亿岁》和聚焦少年体校游泳队的《蔚蓝50米》,但都收效甚微。

就连去年《忽而今夏》这样的口碑黑马,也难以取得与豆瓣评分8.2相匹配的播放量。近期收官的《独家记忆》则中了高开低走的“魔咒”。可见,校园青春剧如今想重现叫好叫座的辉煌,道阻且长。

青春偶像剧:在“梦”中完成自我投射

青春剧发轫于校园领域,可真正让其走出更广阔天地的,是青春剧与偶像元素的嫁接,即:青春偶像剧。该类剧通常以人物的爱情和工作为主体,虽然有时会将时间轴拉回至主角的校园时期,但所占比重较少,主要篇幅放在人物的学生与社会人的身份转折点之后。

1998年播出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是第一部国产青春偶像剧,其中传递的年轻人关于事业与情感的人生抉择,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在电视剧史上具有符号意义。

2000年迎来了青偶剧的风口,在风靡的台偶剧和日韩偶像剧的包围下,诞生了一批戏剧性浓厚的国产青春偶像剧。《红苹果乐园》《星梦缘》《一起来看流星雨》都是在人物形象、剧情设置、主题表达等方面有着明显模仿痕迹的特殊时期产物。

尽管掀起了收视旋风,但倒挂的口碑证明了没有特色和灵魂的国产青偶剧如果再不改变,必将死路一条。于是,一场改头换面的变革开启。

主题和价值观上,由谈情说爱的套路进阶为以“奋斗”为内核的励志;剧情设计方面,也由车祸失忆、堕胎、打架等狗血强情节过度为小清新的自然画风。这一流变,不仅是青偶剧的自救,更体现了受众随年龄增长、心智成熟,审美口味的相应转变。

于是,有的青偶剧开始套上职场外壳,注入正能量。赵宝刚执导的《奋斗》2007年横空出世,为国产青春剧带来了新气象。虽然主角依然是大学毕业刚步入社会的80后们,但探讨的创业、买房、闪婚等焦点话题极具现实意义。

尤其在首播次年中国经济为全球金融萧条大环境下的“一枝独秀”的时代背景下,一群和剧中人物年龄相仿的观众一边揽镜自照,一边为了实现梦想、从角色身上拼命汲取奋斗的能量。

《奋斗》把国产青春剧推到空前的高度,主演们也一炮而红。导演赵宝刚选择继续深耕,相继拍摄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青年医生》等多部口碑佳作。其中《我的青春谁做主》平均收视率达到3.9%,在当年央视所有频道的电视剧收视率里排名第五。

这些与职场嫁接的青春剧,角色的职业从公务员、老师、医生到酒吧小妹,辐射至社会各阶层劳动者。同时,剧集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故事发生地多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人物既有本地人,也有北漂、沪漂等外来者。

然而,好景不长。在IP改编热潮裹挟下,言情类的青春小说被频繁搬上荧屏,流量演员的入局增添了青春剧的“偶像”色彩。

粉丝为偶像主演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夏至未至》《泡沫之夏》《流星花园》等悬浮青偶剧卖力打call,不断刷高网播量和收视率,可与漂亮数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不堪入目的代表了口碑的豆瓣评分。

当90后、00后撑起青偶剧受众的半边天,网生代的标签让Ta们游走于小确丧、佛系、小确幸的黑灰白地带。而更关注自我的这群人若想击退负能量,比起难以启齿的向旁人求助,或许更好的方法是独处的“救赎”。自己跟自己“斗”,成为新青年的现实课题。

于是,《青春斗》应运而生。五个刚毕业的北漂女孩,为了在陌生的城市立足,她们将青春、汗水、努力、泪水全部挥洒在脚下的土地,于每天晨曦与深夜间,用骨子里那股横冲直撞的“狠”劲儿,向命运宣战。创业、择业、原生家庭、婚恋观等直击当代年轻人痛点的辛辣难题,都会逐一呈现。

正如该剧导演赵宝刚所言,“过去青春剧的奋斗可能强调成功,但现在是要表现青年人的成长。关键是在‘斗’的过程中,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什么。”

创作者用青偶剧为观众造梦,究竟是编织没有营养的快消品式黄粱一梦,还是酝酿一场有价值底蕴和时代意义的好梦?答案显而易见。

青春+:杂糅的两极化

通常来说,观众喜欢看青春剧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故事背景和演员年龄与自己相仿,代入感强、有共鸣;二是青春剧充满励志正能量,能驱赶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三是为了追忆美好的年少时光;四是剧中人演出了自己理想的青春模样,出于“补偿心理”看剧。

为了精准击中各类受众的G点,青春剧逐渐走出了“青春+”的多元裂变。而且一些杂糅了其他元素的青春剧,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融入军旅元素的《春风十里,不如你》,以近50亿的播放量位居2017年度网剧榜第7名,并斩获第29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近期收官的甜宠青偶剧《奈何BOSS要娶我》则以14亿+的网播量跻身今年网剧榜单第四,成为圈层小爆款。

但不可忽略的是,为了加快在青春剧市场掘金的速度,一批缺乏新意的炒冷饭作品纷至沓来,挑战着观众的审美神经和耐性。尤其视频网站对青春剧的过度开采,更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在今年1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2018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剧篇)》里,明确指出去年网剧市场中,青春题材(含校园青春剧)以52部的数量,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情感题材。而这个数据,在2016年、2017年,分别为19部和42部。

其中,被用烂的怀旧梗让青春剧变成近期扑街的代表。讲述上世纪70年代的《生逢灿烂的日子》,出现了分体式空调、新款轿车、液晶电视等让人出戏的道具,遭到诟病。一些人物脸谱化、情节拖沓、注水严重的怀旧青春剧,消费了观众的情怀,沦为扑街重灾区。

那么,青春+应如何加固“青春”的底座,在往上建高楼呢?

根据中国青年报做的一份关于国产青春剧的民调显示,受访者认为青春剧最重要的几项硬指标依次为:兼具梦想成长和爱情的题材、情节引人入胜的剧本、阳光健康的价值观、合适的演员选角,以及主创匠心的制作。

另外,青春剧需要改进的地方则有:多与现实接轨,打破未婚先孕、打架斗殴等套路;重视制作和品质,不能只靠演员人气和宣传营销;演员的选择要符合剧情、人物角色;节奏恰当,不拖泥带水。

今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王磊卿表示,“青春+X”作为影视行业被关注的焦点,前景向好。据已经公布的五大一线卫视和优爱腾三家头部视频网站的2019年片单,可以看到在缩减青春剧数量的同时,散发出了“青春+X”的味道。

《全职高手》是青春+电竞,《蜜汁炖鱿鱼》是青春+动作悬疑,《强风吹拂》是青春+登山运动,《带着爸爸去留学》是青春+时尚竞技……一批圈层化青春剧正在来的路上。

国产青春剧近30年的发展脉络,将指缝间溜走的时光统统装进了一个密封的盒子,几代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斑驳岁月的独家记忆。

无论是在两鬓稀疏时穿越青春剧的时光隧道、举办一场告别锦瑟年华的盛大仪式,还是从剧中同龄人身上找到慰藉、抑或为曾经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举杯……这些勾起潮湿记忆的影像,寄存了每代人的情感故事,化为生命前行的燃料。

青春剧的进化,折射了不同年代观众的成长轨迹,为Ta们凝炼出一个个珍贵无比的“纪念物”;也反映了影视从业者们在青春题材上的探索和创新。

客观来说,去年青春剧在网台端的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收视率、网播量、口碑三高爆款剧的缺失,无疑为创作者们敲响了警钟。能否在今年抓住转机、成功翻身,还是要用匠心和实力说话。

行业观察|趋势分析|精彩剧评

关注电视行业,分享精彩剧评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