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_kun堃,

蘑菇心理寫作營特邀作者。北師大心理學碩士,一個嘗試用心理學講故事的佛系少女。

1.

前段時間去看了《你好,之華》。

說真的,它有點不好看,不好看到我覺得它幾乎不像巖井俊二。

後來與朋友們聊起這個電影,秋秋說:不是電影不好看,而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錯過和遺憾”,所以覺得這樣的電影有點矯情,漏洞太多……

有道理。

習慣錯過,接受遺憾,當我們開始學會了對那些“未完成”說再見,我們就開始變得缺少了一些體會溫情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裏,總是傾向於找漏洞,而非共情。

電影中,周迅飾演的之華,因爲姐姐之南的突然離世而代替姐姐去參加同學會,卻意外遇見年少時的傾慕姐姐的男同學尹川(秦昊飾),尹川中途跟隨先行離開的之華逃出,重逢的兩人各懷期待,交換了聯絡方式。

這次重逢而引起的動盪浸染了整個冬天。與之南有關的每一個人,包括之華、尹川,之南與之華各自的女兒,之南的丈夫……都沒能逃過這一場動盪。回憶與現實的交織,讓過去種種在再次傳遞起的書信、被收藏的小說中回暖。與此同時,之南生前的祕密隨也被一點點揭開。

2.

電影的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彼時年少的之華也曾傾慕尹川。少女的喜歡促使她曾故意藏起尹川給姐姐寫的情書,卻又以傳遞情書爲藉口而親近尹川;姐姐離世之後,再見面的之華對尹川說“當年要是你娶了姐姐就好了”。尹川說,我們曾經在一起,但沒能走到最後。

他一直愛着之南,在等之南,但他最後悔的就是沒有追回之南。

至於之南,離開尹川的她,嫁給了看起來相貌堂堂卻會在喝酒後家暴她的男人,最後抑鬱離世,留下“懂得媽媽遺憾”的女兒。

整個電影都充斥着“要是當初我們xxx”就好了的氛圍。那些與愛有關的遺憾,撲面而來。

電影結束後,我問:爲什麼人們好像總是對未完成的事念念不忘或抱有遺憾?

朋友說,因爲我們總以爲當時沒做的那個選擇會帶來的更幸福的結果……

3.

有人曾在紐約街頭做過一個實驗:路人往來的街道上,樹立裏一塊黑板,上面寫着:“你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有很多人駐足思考,但始終不曾有人落筆寫下點什麼。直到一個女孩先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最遺憾的事——“沒有堅持追求藝術,那是我從小就想做的事”,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遺憾和後悔留在這裏。

他們說:

後悔“沒有答應某件事”;

後悔“沒有拿到MBA學位”;

後悔“我完成的事情都是B計劃,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後悔“沒有申請就讀醫學院”;

後悔“沒有走出舒適區”;

後悔……

黑板逐漸被各種人生故事鋪滿,不論寫下故事的人是誰,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寫下的所有後悔的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後悔那些沒抓住的機會、沒說出口的話、沒去追尋的夢想。

也就是說,真正讓我們後悔的不是自己當時做了什麼,而是自己在那個當下沒能做什麼。

電影裏的人們好像也是這樣,後悔當初藏了信沒早點讓姐姐和尹川認識,後悔沒能早點挽留愛的人,後悔嫁給那個人,後悔沒能早點找到你……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這樣一塊黑板,寫滿了我們的遺憾與後悔,而這其中一定有些事是因爲“沒有做而遺憾”。

褪掉遺憾這個美感的名字,在心理學裏,它們叫做未完成事件——是不論何時何地想起,都會把你拉回到當初那個情境裏,讓你再次體驗到那種錯過、無力、難過和痛苦。

人這一生肯定會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意料之中或之外。它們因爲"未完成"所以一直騷動着,影響着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每個人都要在規定時間內儘可能地去完成20多個任務,實驗後訪談的時候會讓實驗者複數這20多個任務,結果發現,對於那些沒做完的事情,人們的印象更深刻,相反,那些做完的任務卻只留下了模糊的感知。

格式塔心理學對此的解釋是,人人都有追尋完整的需求,而沒有做的事就是生命中的殘缺。

4.

殘缺這個詞,一聽就很“遺憾”。

但也很無能爲力,是那種治不好的無能爲力,也是那種彌補不了的錯過無法重來。

我想,未完成的事之所以這麼有魔力,或許是因爲它不僅僅是一件事情而已,更代表着我們內心的願望,我們可能擁有的生活,我們不斷增強的期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們童年時期那些不被滿足的需求,那些錯過了的選擇,我們一生似乎都會想要去將這些遺憾與未完成圓滿。

好比電影中的之華,她代替姐姐去同學會時,難道真的不是爲了遇見尹川?就算不是,那麼在重複尹川后她冒充姐姐之南和尹川通信,爲了什麼,其實也是因爲年少時無疾而終的遺憾愛戀。

很難說之華不是在用“重逢”來彌補當年的遺憾。我們也一樣,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除了是爲了滿足當下的自己以外,或對或少的也在滿足過去的自己。

有的人辭職去追求童年夢想,有的人始終喜歡像當年失去的愛人那樣的人,有的人重新撿起一門生疏的才藝……我們爲什麼總是走在彌補遺憾的路上,因爲口頭慰藉不能真正讓我們去忘記這些未完成事件。

儘管我們一次次地強調自己已經放下了,自己不在乎了,但它們卻並未真正結束,我們總是想着或許做了另外的選擇會比現在更好,我們相信就算不比現在更好,彌補遺憾也不會比現在更糟。

武志紅老師曾說:“哀傷,是完結的力量,是幫助我們告別悲劇的唯一途徑。”

或許不再刻意地追求完整,追求無悔,纔是得以讓某個完成安靜停止的方式。因爲越是提起,反而越是將那些遺憾和後悔刻畫得深刻,而允許、面對、接受自己的哀傷,接受那些未完成的不圓滿,接受【就算當初做了別的選擇也未必會更好】的結果,我們才能更坦然。

當我們誠懇地面對自己,承認這件事的殘缺,我們反而能說一句“就算了吧”。

就像尹川對之南真正的告別,是這一次之南生命結束而帶來的哀傷。

我想,放下過對未完成事件執唸的人,經歷過遺憾的人,都會有一個深刻的自知與自愈,那就是我們終於明白:遺憾總是悲傷的,但我們可以和遺憾說再見。

你呢,有過什麼樣的遺憾的人或事呢,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心理寫作班帶領人:蘑菇姑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在婚戀文化、女性成長、親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發表在媒體專欄上。公衆號“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