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能和五虎將相提並論嗎?五虎將是演義裏的說法,小說裏魏延武藝是屬於僅次五虎的存在,但是軍事能力和功績,影響力肯定不比上五虎,而且差距比較明顯,就不從小說的角度出發了。那麼正史上魏延的軍事能力,可以和關,張,馬,黃,趙相提並論嗎?毫無疑問,魏延是三國中後期出色的將領,但是他能否比得上「五虎將」,或者更加出色,那就得對比一下了。所謂軍事能力,最直接的莫過於從帶兵作戰的戰績,戰役影響力,個人武勇,對手評價等等來綜合分析了。

首先是關羽,要說武勇,關羽可是在解圍白馬時,突入千軍萬馬之中,刺倒顏良取走首級,而袁紹其他的將軍擋都擋不住。這一戰可謂是正史上罕見的名將直接斬殺名將,而且又在是另一位猛將加名將張遼身邊發生的,關羽的武勇絕對要超過魏延不少。說到關羽的戰績,早期劉備在中原輾轉時,三兄弟都喫過敗仗,主要還是實力差距,又曹操,呂布實力強大。赤壁之戰後,周瑜和劉備合作攻打江陵,關羽只率二千兵馬負責斷絕北道,阻擊曹魏援軍徐晃,樂進,滿寵,李通等部,並與之周旋,出色的完成任務。後來,關羽北伐襄樊,威震華夏,在那個時代十分不容易了,雖然還是失敗收場,但是卻非戰之罪,反而證明瞭關羽軍事能力過於強大,這些大飛熊都多篇分析過,這裡不贅述。可以說,單單袁紹的名將顏良,曹操的名將于禁,龐德都覆滅於關羽之手,就這點,關羽足以排第一了。

張飛,和關羽一樣都是正史裏提到的「萬人敵」,就連東吳名將周瑜都說關羽,張飛皆是「虎熊之士」,忌憚不已。在當陽橋上,張飛據馬斷橋,曹魏追來的精銳騎兵楞是過不了河,讓劉備,張飛等人全身而退。張飛的主要戰績是入益州之時,所過皆克,特別是義釋嚴顏,引為賓客,爭取到了當地勢力的支持。後來,劉備的「剋星」名將張郃逼降張魯,又深入巴西郡,讓成都一日三驚,還是張飛給打跑的。至於說到後來魏延取代張飛成為漢中太守,全軍皆驚一事,並不能說明魏延軍事能力大於張飛,最多算魏延的防守能力優於張飛而已(畢竟張飛有醉失下邳的前科)。不過,張飛的巴西太守,地位也不比漢中低,這是成都的側翼門戶,而且有著很多少數民族以及張魯的五斗米教的影響,所以比起守土更難的是治理,想必在這個過程中,嚴顏助益很多。

馬超,在加入蜀漢前,馬超已經證明瞭自己的軍事能力,在潼關一戰,馬超可是同時面對曹魏的諸多名將,可惜韓遂不聽馬超斷絕曹操河東糧道,讓曹操後來也出了一身冷汗的建議,否則潼關之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即便如此,馬超還是在曹操半渡黃河時,進行了突襲,要不是許褚,曹操差點就不免了。到了蜀漢後,雖然立功不算多,但是地位卻很高,在勸進劉備為漢中王時,名列第一,這些都是魏延無法企及的。

黃忠,和魏延一起跟隨劉備入蜀,表現卻優於魏延,《三國志.黃忠傳》記載「還攻劉璋,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當然魏延也驍勇,卻沒有如黃忠一樣的評價,可見黃忠自然在魏延之上。其後,漢中之戰,黃忠率軍斬了夏侯淵,漢水之戰又和趙雲合作,偷襲了曹操的糧草,難於想像黃忠要是年輕個幾歲,能為蜀漢立下多少功績。

趙雲,要說魏延的軍事能力不如趙雲,可能會有很多朋友持異議,這也正常。因為,正史中關,張,馬,黃屬於四方將軍,趙雲只是翊軍將軍,和魏延的鎮遠將軍同屬於雜號將軍。其實,趙雲的軍事能力一點也不差,因為蜀漢對趙雲的使用定位大多在後方,大飛熊曾經分析過。縱然如此,趙雲戰績也不差,長坂坡一戰,趙雲能在曹魏幾千精銳騎兵中,救出阿斗,沒有武藝,騎術,武勇難於成功。漢中之戰,黃忠,趙雲合作偷襲曹魏的糧草,更是讓曹操撤軍。當然,諸葛亮一伐的箕谷之戰,趙雲被曹真所擊敗,但是當時趙雲只是偏師,部隊又少,曹真又是宗室數一數二的軍事將才,趙雲能敗而不潰,並燒毀了棧道。所以,沒有趙雲,曹真恐怕就殺到漢中城下了。

再說魏延,無論是作戰驍勇還是攻守謀略,魏延一點都不差,比如諸葛亮一伐前,曾經派魏延,吳懿入羌中,打敗了名將郭淮,就可見一斑,諸葛亮四伐時,魏延又和高詳,吳班大敗了司馬懿。後來,曹魏伐蜀,王平就是根據魏延的規制,成功守住了漢中。至於「子午谷奇謀」之計,是對是錯這裡不討論,至少魏延富有很強冒險和進取的精神。因此,魏延這樣一位蜀漢中期的大將,最終在和楊儀的內鬥中被清除,絕對是蜀漢的巨大損失,讓人唏噓不已。

綜上所述,魏延肯定不能和關羽,張飛,馬超這三人相提並論,甚至在入蜀中表現比魏延出色的黃忠都不能和這三人相提並論,參考《三國志.黃忠傳》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的擔憂,所以魏延就更排不上了。至於趙雲,魏延二人官職地位相對接近,都有軍事能力,卻不能拿來對比,因為趙雲因為職能,以威重見長,魏延正好相反,以敢於冒險見長。


魏延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比較有意思的一個人,有的人說魏延就是個一般到不能再一般的武夫,有的人則是把魏延捧上了天,甚至有的人還說五虎上將都不配給魏延提鞋,但更多的是明裡暗裡摻雜著對諸葛亮的情感來評價魏延。

但這些評價都過於主觀,如何正確的評價魏延的軍事實力,更多是根據其功績和言行,切莫以個人主觀和摻雜諸葛情懷。

對於魏延的才能,《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善養士卒,勇猛過人」,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魏延善於練兵,且本人異常勇猛。如何評價名將我記得有一句話這麼說:「能讓士兵們鬥志昂揚的就稱為名將」,而在古代要讓士兵們鬥志昂揚,無過於平時訓練有素、恩義相結,再加上主將自己捨生忘死地以身作則了。結合《三國志》的記載來說的話魏延是完全有資格稱為名將的,且是不折不扣的名將。(▲魏延劇照)

接著我們拋棄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帶著諸葛情懷的因素,魏延到底是怎樣的人,其才能如何?

  1. 在正史上魏延被劉備任為漢中太守,漢中是什麼地方?蜀漢政權的門戶!漢中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其戰略地位不用我多說就知道有多重要了,單從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這一點出發,就足以體現劉備對魏延能力的肯定。其次在魏延手漢中期間,漢中能牢牢掌控在蜀漢手中,這也從側面說明瞭魏延軍事才能的出眾。

  2. 其次我們從建興八年,魏延獨立領兵和吳懿擊敗郭淮,取得大勝。而後被劉備封為南鄭侯。雖然南鄭侯僅僅只是一個縣候,但是在此時的蜀漢諸將只有魏延享有假節鉞的殊榮,此時的「五虎上將」中的趙雲也僅僅只是個雜牌將軍。

以上的兩點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對魏延的重視程度,這也足以從證明魏延的能力!

(▲五虎上將掛畫)

正史上蜀國並沒有過五虎上將,若非要有魏延必定是一名強有力的競爭者呢。

這一區我們以《三國志》這本三國的權威為背景來說,我們都知道《三國志》一書雖為我們研究三國歷史的權威,但其本身較為簡略。能在《三國志》書中列傳的必定為三國時期佼佼者;若在《三國志》中能有單傳的,那必定是三國時期風雲人物。

魏延在《三國志》列傳,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蜀漢政權中除了魏延外,與人合傳且顯赫戰功者不過十數餘人,李嚴、趙雲等在《三國志》中地位並未明顯高於魏延。所以根據三國史籍權威《三國志》一書我至少能下這麼一個結論:蜀漢政權中,魏延當屬第一階梯頂級武將,在諸葛時期的一眾武將中,魏延僅次於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高於趙雲、李嚴、馬稷等人。

還有就是在正史上,其實蜀漢並沒有加封過「五虎上將」,這些都只是《三國演義》中杜撰出來的,不過如果真封個「五虎上將」的話,魏延也絕對會是提名的一個。雖比不上關羽、張飛但也絕對是蜀漢第一梯隊的人物。

(▲魏延劇照)
  • 最後我想說的是,現在我們對魏延的印象大多來著《三國演義》一書,所以我們在評價魏延的時候總會很自然的帶上諸葛情懷,但《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我們要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要依舊歷史來做評論。《三國演義》要營造故事主角光環,所以魏延必須給主角們讓道,所以對上「五虎上將」自然就不那麼出眾了。

歡迎【關注】像素說歷史,專註回答歷史類問答,有觀點、敢說話、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我們一起討論,揭祕歷史的真相。


魏延的軍事能力,肯定可以與五虎將相提並論!看了他鎮守漢中的業績,就可以說,他的死,加速了蜀國滅亡。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五品將軍)。進入將軍行業。

趙雲因為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任了9年部曲(從200年官渡之戰前,到208年赤壁之戰前。)直到長坂坡突圍,趙雲才遷升牙門將軍。《三國志·趙雲傳》記載:趙雲與諸葛亮、張飛入川。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也就是說,趙雲是成都既定,升為翊軍將軍(低於雜牌四品將軍),只升了半級,而魏延是數有戰功,可以判斷,入川,魏延比趙雲表現得好一些,具體原因,很可能是趙雲被諸葛亮困住了手腳。

也正是入川魏延數戰有功,得到劉備賞識。

218年,進位漢中王,兼領益州牧,因為辦公總部設在成都,劉備離開漢中,必須安排重要可信賴的將領鎮守漢中,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大家都議論必定是張飛守漢中,張飛也在心裡認為會安排是他。劉備卻沒有選擇好「鞭撾健兒」的張飛,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出任漢中太守,全軍無人不驚訝。)

要知道,當時魏延只是一個最低的雜牌五品牙門將軍,竟然一下子被升遷鎮遠將軍,介於正牌將軍與雜牌將軍之間。

221年,劉備稱帝,魏延又進拜鎮北將軍(正牌將軍)。

當時,左將軍馬超「假節」(級別高,但有職無權,有銜無兵);趙雲,則是劉備臨死時才被封為徵南將軍,劉禪登基後升鎮東將軍(正牌將軍)。也就是說,此時的魏延級別在趙雲之上,僅次於馬超,但實權在馬超之上。後將軍黃忠在劉備稱帝前一年病逝。

事實也證明,劉備沒有看錯人。

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時,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馬超於222年病故)。

230年,三出祁山時,曹魏三路大軍進攻(六出祁山中唯一一次防守戰),諸葛亮、王平正面的兩路之敵,因大雨山洪退走。防守西線的魏延,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魏延因此晉陞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且授予假節。

231年,四出祁山時,王平遭到張郃攻擊,因時間緊迫,魏延與高翔、吳班來不及調更多兵馬,率身邊不多的將士匆匆救援逆戰!大敗魏兵,斬敵首三千,自從此戰之後,司馬懿在祁山,與諸葛亮對陣,就以防守為主。

諸葛亮對魏延,除了沒有批准他的那個風險太大的「子午谷奇謀」之外,其實對他一直很信任、也重用。在軍中地位,除了諸葛亮,就是魏延。

自古以來,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的將軍,往往或多或少有性格高傲的特點,魏延也不例外。陳壽評價他: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自一出祁山,因諸葛亮一直不批准自己提議的由子午谷直取長安的方案,他就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不是小肚雞腸,幾句牢騷,不影響大局,自然不計較。

232年,魏延與劉琰不和。劉琰在蜀國,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李嚴。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後來也寫信向魏延道歉。

而楊儀這人為了私利,不管一切。自然對魏延不肯讓步不會手軟。魏延也曾有幾次拿刀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費禕常常調解二人的矛盾。

據裴注引《魏略》:諸葛亮是將兵權託付給了魏延,因楊儀怕魏延公報私仇,就搶先一步,四處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而在外的魏延則害怕一時說不清楚,極其錯誤地以燒毀棧道的方式防備楊儀派兵攻打。這一做法,搞得魏延手下的將士們都覺得他理虧,而不願跟隨他。而費禕則一箭雙鵰,先支持楊儀,除掉魏延後,又除掉了楊儀。

魏延對蜀漢最大的功勞,肯定是用有限的兵力,守住了漢中。

漢中,是益州咽喉,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魏延守漢中,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戰略:「錯守諸圍之法」。

他根據漢中地形,每一個險關要塞,都部署一定數量的軍隊,這些地方的人馬,任何情況都保持不動,必須滿員。其餘兵馬駐守漢中城內。魏延防守策略,粗看有些零散,但各部蜀軍分開,即使面對強敵,也可以依據地形堅守時日,等待援軍,而總體則互為犄角、彼此呼應。故而,諸葛亮六出祁山,或勝或敗,每次皆進退自如。魏延僅用四萬餘人鎮守漢中十三年,固若金湯。曹真、司馬懿、張郃都無法攻破。諸葛亮、蔣琬、費禕掌權,都沒有更改魏延守漢中的錯守諸圍之法。

魏延死後,王平守漢中,也沿用魏延策略。於244年,也就是魏延死了10年之後,姜維第二次伐中原時,王平用四萬兵力,大敗曹爽十萬人馬。使西蜀政權達到鼎盛時期。

253年,費禕遇刺後,姜維第六次北伐,姜維為了調動、原來規定不能動的各險關要塞的兵力,搞出了「斂兵聚谷之法」,替換魏延當初的「錯守諸圍之法」。致使漢中門戶鬆動,每次自己敗退都損失慘重、狼狽不堪。

257年,也就是姜維第九次北伐段谷慘敗後,姜維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魏延當初的「錯守諸圍之法」。(歷史上,姜維是第十一次北伐中原)

但一切都晚了。

當年,就是因看見魏延鎮守漢中,有章有法,看不起馬超、黃忠的關羽、張飛,對坐火箭升職的魏延,沒有半句怨言!


個人認為!魏延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與蜀國的五虎將相比,基本處在同一個檔次;

早年,魏延以家兵跟隨劉備入川,在平定益州,吞併漢中的一系列戰役中,並未見到魏延獨自統兵作戰,也沒有多少精彩的表現;但是,當漢中平定以後,劉備突然開始器重魏延,讓魏延提領「漢中太守」;漢中是什麼地方,曹魏進軍蜀地之咽喉,是蜀漢人民的安全保障,其戰略地位不下於荊州;

劉備為什麼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給魏延獨自打理?況且當時張飛、黃忠、趙雲、霍峻在漢中、益州戰役中立過戰功的將領,都在劉備身邊;呼聲最高的,也不是魏延,而是劉備的心腹大將張飛;劉備為什麼要違背眾意,放棄以張飛駐守漢中,而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呢?難道他不怕漢中有失嗎?

顯然不是,劉備比誰都害怕漢中出問題;劉備之所以啟用魏延,是因為他用自己一雙獨特的慧眼,看清了魏延的真實能力;劉備深知,魏延必定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讓他鎮守一方,固若金湯;

  • 為什麼不用張飛?張飛失徐州,相必劉備還歷歷在目吧!張飛的治軍,有很大的問題,徐州之失,正是張飛的暴脾氣與部將曹豹失和所致;後來張飛之死,也是因為脾氣暴躁,大罵軍士,導致兵將失和所致;
  • 為什麼不用趙雲、黃忠,因為這二人跟隨劉備,基本上都是統領小股部隊,打打先鋒,不是帥才;

所以!相比之下,魏延的能力,應該不在五虎之下,他是蜀國繼關羽之後,又一大帥才;鎮守漢中將近十年,寸土未失就是最好的證明;


至於魏延之死,是否是蜀國的損失,這點真不好說;魏延不死,蜀國的劇情發展,無非是魏延掌管北伐軍事大權;但是!魏延統領北伐軍,結果是好是壞,很難說;以魏延的性格,他肯定與魏國開戰,不可能不戰而退;如果魏延打贏了,對蜀國來說,應該是好事;可如果他打輸了,就不好說了,影響可大可小;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魏延在回師蜀地之後,在與楊儀的內鬥中取勝;這種情況,對於蜀國來說,應該是好事;以魏延的軍事才能,與姜維等人通力合作,之後的北伐戰役會好打很多;


那要看是三國演義裏的魏延,還是三國志裡面的魏延?如果是三國演義裏的魏延,那麼還是比五虎上將差一些,可以算蜀國最佳第6人吧。

如果是真實歷史的魏延,他的戰績可不差哦,而且是劉備任命的漢中太守,漢中這個位置很關鍵,北伐起始點,糧草儲備中心,格外重要,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張飛,但沒想到,劉備選擇了魏延。在眼光方面,劉備還是不錯的,能夠用人不疑。直到魏延死前一直是漢中太守,北拒曹魏,整理城防,開墾屯田,乾的非常好。想想張飛的死法,如果張飛被任命為漢中太守,被獻了城,不寒而慄。

三國志裡面,並沒有五虎將的說法,從封爵角度來說,關羽,張飛,黃忠都是221年封候的,魏延是223年封縣候的,趙雲是223年封亭候,馬超是死後追謚封侯的。從爵位看說,魏延在歷史上,對於蜀國的重要性還是很強的,比起關羽張飛黃中略差,但是比馬超和趙雲都要強多了,馬超不被重用是有原因的,跟本文無關,不贅述。

從假節看,就是允許開府建衙,關羽,張飛,魏延是假節,馬超和黃忠死得早,趙雲一直沒人沒有被授予假節,也就說沒有獨立領兵權利,劉備在世跟劉備,劉備死後跟諸葛亮。

綜上所述,依據蜀國大將的重視程度,魏延僅次於關張二人。


魏延是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的人,傳說中的水上甘寧,陸地魏延,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個人以為,原因不止一個,但和有一次戰爭有關,那就是曹真三路南下伐蜀,魏延得到一次單獨領兵機會,也就是幾千精兵,被三國演義刻意忽略的千里奔襲陽溪破郭淮的漂亮一戰,此戰後魏延得到提拔。那是怎樣一戰,或許由於魏延的個性帶來的不良結局,真的被後世後人淡忘!簡單說,魏延的軍事才能是全面的,從被提拔為漢中太守就已經證明,漢中是啥地方?蜀漢門戶!而張飛沒有意見,關羽在荊州也沒有意見,關羽倒是急於要伐魏建功。在我看來,魏延的軍事才能,拋開資歷,關羽不及,張飛更不及,乃蜀漢第一大將之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