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走进影院,观赏《甲午风云》,影片成功塑造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形象,深印脑海。那是中国大陆拍摄的首部以中日甲午战争为题材的电影。今天又观赏了新电影《甲午大海战》,影片以厚重的历史感,将那场战争的前因后果,重现眼前而引人深思。那是一场影响中日两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战争。几十年前的那部片子,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以及一些史料未被发掘,尚不能全面反映那段历史,今日新片,以翔实而丰厚的史料,全景式视角呈现了那段岁月。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甲午战争极具意义,它甚至决定了中日两国日后的走向,重温那段历史,无疑对今天的蓝色海洋战略有所启示。当下,南海波诡浪急,东海风高云谲。美国高唱「重返亚洲」打出外交组合拳,日本加大推进「南进战略」力度,越南和菲律宾急速扩充军备,印度「向东看」外交全面展开。在亚太变局下,面对南海之乱、东海之困,北京和台北要淡定处之,力排种种内外干扰,这并不容易。

从中南海获悉,中国对日本,中国对菲律宾,中国对越南,中国对韩国,最新战略是「斗而不破」,绝对不能走「海军对决」的绝路上去,这是符合中国利益最大化的战略。北京如此谋略,尚不知台北的战略如何。但我以为,这也符合台北的最大化利益。

「斗而不破」是说两者经常争斗,但这并不因争斗激烈状况的升级而发生「热战」, 即以荷枪实弹的战争而撕破脸皮。「斗而不破」关键是适度。中国人习惯说「有理、有利、有节」。有理,双方往往较难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利,虽不能全都一致,却也能较多的一致;有节,就是适度,就是节制。即使理异利歧而无可奈何争斗起来,双方就尽量做到适度。当然,发动「斗」的一方,常常会不到黄河心不死。但两国决策的大智慧,正在于把握适度,认清过度。决策的大勇气在于守住适度,顶住过度。

记得北京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说过:「世界上有很多矛盾,很多利益冲突,解决起来无非是军事解决或政治解决。军事解决就是强权政治。人类进入了21世纪,再搞强权政治,大概是不可接受的。」此话在理。

应该看到,绝大多数国际摩擦事件,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不是自然发生的。某些国家这样做是有其潜在目的。日本制造「撞船」事件目的,是想迫使中国接受其对钓鱼岛拥有主权这样一个事实;同样,南海地区某些国家也对在南海中国主权海域捕捞作业的渔民施加阻挠,目的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其对南海的某些海域拥有主权。这些国际摩擦,在解决过程中几乎都是「斗而不破」。这种「不破」表现为几种形式:一是以「对等」形式结束摩擦;二是双方达成妥协;三是承认某种「事实」的存在。

北京刚刚走向世界舞台,应该学学俄罗斯的巧外交战略战术。最近,俄罗斯的外交动作频频呈现亮点:在越南金兰港设立船舶「维修基地」,这海上基地「并非军事基地」,但金兰港可用以帮助发展双方之间的「军事合作」;俄罗斯与日本在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问题上的争端,再起波澜,双方爆发「口水战」,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计划前往南千岛群岛泽捉岛视察,俄政府已在南千岛群岛投入高额预算,将4座岛屿逐步「俄罗斯化」,俄政府向来采取「无视日方抗议」的态度,加速岛屿经济开发,使其变为俄远东军事据点;一年前因非法捕捞被俄罗斯扣留的中国渔民,最近才返回中国,过去半年,俄罗斯多次扣查中国渔船,最近中俄才达成合作共识,开展渔业合作,建立海上执法安全合作机制……该硬就硬,硬得适度;该软就软,软得不输。

灵活利用前苏联时期的军事实力、能源优势、地缘政治等遗产,再加上灵活的外交立场和手腕,正是俄罗斯版的「巧实力外交」。细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在参与东亚合作进程上,在与欧洲开展能源和经济合作上,在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上,都能看到「软实力」的身影。有学者说,作为大国,俄罗斯活跃在世界主要政治舞台上已有数百年,其外交手段的娴熟,外交思想的老道,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博弈方面「斗而不破」的「适度」,值得中国借鉴。

要成功解决争端,尖阁诸岛所有利益相关国政府必须牢记,爆发公开冲突的代价,远远超过控制岛屿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大国外交,走向深蓝,国际摩擦在所难免,但要产生预期效果,或可遵循几条原则:国际摩擦是国际斗争的重要砝码;国际摩擦不能酿成重大军事冲突;国际摩擦的较量,要把握「度」,即「斗而不破」;选择国际摩擦应在可引起相关国家关注的时机。

当年甲午海战,斗而破了,破得很惨。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痛。要斗,还要「适度」,国力就要强大。《甲午海战》影片中,日本明治天皇为购买先进军舰,充实海军实力,从自身做起,带领全部官员从薪俸中捐出一成,作为海军军费;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为自己60岁生日的庆典,竟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直接导致北洋水师丧失购买先进舰只的机会,长达7年没有对已购买的军舰作更新,从而导致北洋水师装备从领先到落后,为甲午海战失利埋下伏笔。慈禧的骄奢淫逸,光绪帝的软弱无力,李鸿章的无奈昏聩,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影子,如此,要在外交上「斗而不破」,难以做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