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创伤医学部主任柯文哲说话快人快语、一针见血,常语惊四座、引起媒体争相报导柯氏语录, 他说自己「不会看人脸色、说话很白目」,并非故意哗众取宠,但鲜少人知道,那是因为他有「亚斯伯格症」。

对柯文哲来说,亚斯伯格症(轻微自闭症)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大困扰,惟一的困扰是他常搞不懂人情世故,讲话常得罪人也不自知。「小时候我就是一个怪咖。」柯文哲一边吃早餐一边说:「我儿子有亚斯伯格症。后来,医师告诉我,从我的说话方式及一些行径,判定我也有亚斯伯格症。」他接著说,后来想想,可能因为他有亚斯伯格症,说话很白目,所以记者喜欢采访他。

儿子三岁前不开口

谈到儿子罹患亚斯伯格症,柯文哲说,他儿子三岁前都没有开口说话,一度以为是自闭症,后来诊断为亚斯伯格症。天下父母亲都是望子成龙,柯文哲也不例外,听到儿子是亚斯伯格症,虽有些遗憾,但也只能自我安慰还好不是自闭症,只是亚斯伯格症而已,至少还能正常上学,只是人际关系有些困难。父子同为亚斯伯格症,柯文哲跟儿子却不亲,不知如何表达关心。去年父亲节时,他曾写一篇文章给儿子,希望儿子不要像他「一辈子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而活得很辛苦」。柯文哲说,儿子是亚斯伯格症,不易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人多的场合就不自在,只有遇到很熟的人,才能自在地交谈。

柯文哲在文中把儿子的名字大剌剌刊登出来,难道不担心儿子被贴标签?他说:「我儿子有亚斯伯格症根本不会理会外人的眼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高中联考时,儿子的成绩可以分发到成功高中;但他认为儿子失常,叫儿子再重考,结果没考上理想高中,只好读私立高中。考大学时故事重演,大学学测分数可上清大、交大,柯文哲却认为失常才会考这么差,结果儿子指考完只能去念师大。

谈起这段往事,柯文哲有些愧疚,但儿子都没有意见?柯文哲妙答:「他是亚斯伯格症啊!没什么想法。」这样说,儿子不生气?他说,儿子的思考很单纯,小两岁的妹妹生气时,也会指著哥哥的鼻子骂:「你是亚斯伯格症。」

回想自己的童年,柯文哲说,他小时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易与人交朋友,现在没有社交障碍,是后天学习来的。柯文哲的儿子目前在清大念动力机械系,住校一年多,连室友名字都不知道;柯文哲笑笑说,这就是亚斯伯格症,不知道如何与人互动。

大脑缺乏社交讯息

长庚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张学岺的儿子也是亚斯伯格症,儿子三岁以前,她一直以为儿子以后一定是天文学家,因为他对天文、数学、符号等,几乎过目不忘,每周六到天文台报到,所有问题都难不倒他,天文台的叔叔、阿姨送他成叠礼物,因为所有题目他都会,求他不要再到天文台抢答题目。

张学岺的儿子三岁时上幼稚园,一次耶诞节上台表演,老师要每个小朋友玩角色扮演,她儿子就是不肯。问他为何不玩角色扮演?她儿子很正经地说:「我要当自己!」当时,张学岺就意识到,儿子的行为、思考跟别人很不一样。幼稚园毕业典礼上,每个小朋友说,以后要当医师、教授、总统……,只有张学岺的儿子说:「长大后,我要一直玩、一直玩……。」张学岺的儿子长大后,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去当伞兵,餐桌上大家一阵沉默,最疼他的阿嬷都要崩溃了,但他认为,要当兵就好好当,去什么凉单位!

张学岺表示,亚斯伯格症的小孩很有主见、很固执,没有同理心,不知如何与人互动,人家讲笑话抓不到笑点,很难跟别人交朋友。在她的门诊里,有一个小病人,每次来都穿戴整齐,上衣的每个扣子总是扣好,问他,天气这么热,为何要把扣子都扣起来?小男生回答:「不扣起来,那衣服做扣子干嘛!」

小男生的回答让人傻眼,但他讲的也不是没道理。张学岺说,亚斯伯格症的小孩很迷人,有时会让人抓狂,有时又想逗他们,增加看诊的乐趣。一位亚斯伯格症小男生跟女同学打架,妈妈带他到医院求诊,小男生说出事情原委,他和班上一位女同学都想吃鸡肉,女同学把餐盘里的鸡肉用汤匙切成一半,认为一人一半很公平。

小男生则认为,「餐盘里的鸡肉明明就是一整块,我要吃一整块,为什么女同学要切成一半?」两人因此大打出手。小男孩边哭边说:「医师阿姨,妳现在知道为什么要有法律了吗?」张学岺表示,亚斯伯格症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及固执个性,家里有亚斯伯格症的小孩,家长会很辛苦,需要很大的包容心。

亚斯伯格症的小孩不会说谎,说话都很直接,但在大家眼里就是白目。他们到人家家里,会直接说:「阿姨你家好穷、好小。」「阿姨,妳变得好胖。」看到妈妈跌倒,他们不会伸手扶,会直接说:「不是我的错。」因为他们脑袋里没有社交网路的讯号。

江宜桦心疼特殊儿

行政院长江宜桦的儿子也是亚斯伯格症,他曾说,这个特殊儿让他们夫妻成长,也学会宽容及感谢,儿子是上天送给他们的礼物。江宜桦说,做父母的也要多看特殊儿的长处。像他儿子空间感很棒,脑袋比GPS导航地图还精准,到哪里问儿子,一定不会迷路。

为了教导儿子,江宜桦和太太李淑珍花了很大的心思。江宜桦回忆儿子念小学一年级时,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脱下运动鞋爬竿子,鞋子被同学丢进水沟,儿子哭哭啼啼执意要找回那双鞋,江宜桦跑到学校,陪儿子找鞋,那一幕的辛酸,至今难忘。

很多人认为,亚斯伯格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病症,只是他们的大脑无法撷取一般社交的暗号,不会辨识许多身体语言及脸部表情。从小就被人当成「怪胎」的《看我的眼睛》一书作者约翰.罗比森,直到四十岁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亚斯伯格症,并不是「怪」。

约翰.罗比森说,人家都说他们「不愿与人接触」或是「情愿自己一个人玩」,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从来不想独自一个人,我一个人玩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玩。」独自一人是罗比森年轻时最苦涩、最沮丧的事情,这种无法与人一起玩的痛楚一直跟随著他,直到认识亚斯伯格症为止。

轻度自闭症有长才

过去医学研究指出,亚斯伯格症是一种遗传疾病,某个基因缺损导致他们大脑无法接收社交讯息。今年即将发表的美国精神科诊断研究报告,美国学者认为,自闭症相关疾病(如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应该是一种光谱的概念,不再是一种疾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亚斯伯格症。

疾病光谱的概念,最近几年在许多精神疾病的诊断里出现;张学岺说,从光谱概念来看,每个人都有亚斯伯格症,只是有人二十分、有人三十分,典型被诊断出亚斯伯格的孩子,却可能是八十分。

很多人把亚斯伯格症跟自闭症混为一谈,张学岺说,自闭症与亚斯伯格症有些灰色地带,亚斯伯格症属于比较轻度自闭症,他们的功能一切正常,只是有情绪及社交上的障碍,在还没有「亚斯伯格症」这个名词时,常被冠上「怪咖」、「怪僻」、「不合群」等名号。

张学岺强调,在众多儿童精神疾病中,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容易被人误认为「没病」、「只是个性问题」、「父母管教问题」,或者说「他们是天才」。根据台湾儿童青少年医学会调查,在资优班里有不少孩子有亚斯伯格症,但亚斯伯格症的小孩不一定是天才,只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

医学小辞典‧亚斯伯格症

亚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简称AS)是一种精神发展疾患。亚斯伯格与自闭症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具有社交技巧缺陷,对某些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兴趣。自闭症者在幼儿时期(约3岁之际,或是更小时)容易被诊断出,社会互动与语言发展出现明显的障碍,如不对人笑、对叫唤声没反应、困扰时只是哭、不注视他人眼神、不会追寻他人的目光或手势,但手脚动作发展十分灵活。

但亚斯伯格症的小孩,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较一般人执著,有超出常人的坚持和投入的行为。例如强烈著迷于车子标志、型号、历史故事、文献典章、武器、铁道站名、地标、捷运路线、生物习性等事物,常常反复过目与倒背如流。此外,他们会固执于某一种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且会刻板而重复身体动作,例如拍打手掌,还会持续专注于物体之一部分。

但张学岺提醒,近年来,有些家长会过度「对号入座」,以为孩子的某些表现就是亚斯柏格症。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只要不是很严重,就不要过度担心。

男性患者居多

长庚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张学岺指出,近年研究显示,7岁到16岁的儿童中,1,000人约有3.6至7.1人是亚斯伯格症,以男性居多。临床观察约有75%的亚斯伯格症者为男性,精神科医师推论,可能和男女生的大脑性别结构有关,加上女性先天的社交基础较男性强,因此有许多轻微的亚斯伯格症者并不容易被发现。

多位名人是亚斯伯格症

安迪沃荷、牛顿、贝多芬、莫札特、爱迪生。

爱尔兰三一学院精神病学家费兹杰拉得在2005年出版《艺术创造力的起源》一书中提到,历史上多位名人包括牛顿、爱迪生、莫札特、贝多芬等人,多半有「亚斯伯格症候群」。研究指出,包括作家乔治.欧威尔与威尔斯(H.G. Wells),和哲学家维根斯坦,以及政治家戴高乐和美国总统杰佛逊等人,可能有亚斯伯格症特质。费兹杰拉得说,这是一种轻微的自闭症,通常他们有超凡的艺术创造与高超的数学天赋,爱因斯坦及安迪.沃荷也被认为有这种病。

费兹杰拉得发现,导致亚斯伯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拥有才气洋溢的创意,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天才与疯子之间,仅一线之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