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6日,是海子逝世30週年。這位被稱爲“活着悽苦離世後輝煌”的詩人,多年來一直具有獨特熱度,每年3月這個時候,都會涌現出紀念性的文章,而他的詩歌也冠以“最美的10首詩”“最經典的詩句”等各種標題出現。

  海子堂妹查平生,提前給了我和詩人西川的訪談,標題是“海子究竟哪塊把大家給點着了”。於是,爲了在《收穫》微信公號上推送文字稿,我們開始頻繁而緊張的互動,她對着視頻校對,而我在書面進行編輯和標註,微信和郵件數次往返傳遞海子照片原件掃描和圖片說明。從書櫥裏搬出黑封面的《海子詩全編》(當年印刷了3000冊?)發現網上下載的海子詩歌往往有誤……

  西川首先從海子的接受史談起,那些30年來自發閱讀熱情不減的海子的讀者究竟是誰?他們怎麼就在海子這兒找到了自己內心的一種對稱的東西?就像法國詩人瓦雷裏所說:歌德畢生追求的東西,蘭波靠直覺就抓住了。西川認爲,年輕的海子賦有的天才,讓他就像蘭波一樣,抓住了人間世相的核心與本質。他用“比對還對的不對”來形容海子腦子裏稀奇古怪的想法,說他在多愁善感的時候,處理的題材都是農業文明,“只有一個人的生活經驗累積,累積到你是一個成年人的時候,你才願意處理成年人的世界。你不是成年人之前,你處理的全是鳥,全是水、河流、大風或者是什麼東西,是因爲你不在成人的世界裏。”

  據說,天才的詩人和藝術家,藝術生命不會超過37歲,西川同時也談到了閱讀海子過程中的一些偏離:海子後期詩歌並不溫暖而是冷峻,海子的長詩的價值,海子喜歡閱讀印度《摩奴法典》和武俠,駱一禾的精神存在對他的影響,他那些飛翔的自由的詩句,來自他不是中文專業……讀者不斷更迭,而閱讀者內心的變化,也影響着他的感受,不知海子的閱讀史以後還會怎樣演變,但就像海子曾經說到大自然,“很多人是熱愛風景中的我,而我是熱愛風景本身”。

  (鍾紅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