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年12月17日一一1962年2月24日)字適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和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一生共獲得36個博士學位,曾經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1917年,留學美國歸來的胡適,接受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來北大任教,時年不過二十六歲,可謂是才華橫溢,年輕有為。

他在北大新開設了英國文學,英文修辭學和中國古代哲學,並創建了北大哲學研究院。成為"文學革命"的急先鋒。因受蔡元培和陳獨秀的影響,成為"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和倡導者。同時也成為了蔡元培心中最優秀的文學青年。也為胡適後來擔任北大校長尊定了基礎。

1945年6月,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應宋子文之邀,出任行政院祕書長職務。8月,蔣夢麟便辭去了北大校長一職。

當時,接替北大校長的最佳人選是傅斯年和胡適。於是,蔣介石提議傅斯年出任北大校長一職,但被傅斯年婉言拒絕了。他提出讓胡適當北大校長。但當時胡適己辭去了駐美大使一職,並長住美國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為了避免北大校長一職空缺,避免節外生枝,傅斯年便走馬上任,當了一年的代理校長,為胡適回北大工作鋪平了道路。

1946年7月,胡適應邀回國,正式就任北大校長一職。為北大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正如胡適所言:"沒有蔡先生的幫助,也就沒有我胡適的今天,也就沒有北大的今天"。蔡元培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尊基人,是蔡元培先生將他領進了這條光明之路,沒有當時的蔡元培就沒有今天的胡適。

的確,因為胡適的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就小有名氣,被蔡元培破格錄用為北大教授,使之能學有所用,增添了自己的人生閱歷,使他成為當時北大學生最喜愛的教授之一。

如果說是蔡元培成就了胡適。在我看來,胡適之所以能夠成為北大校長,更多的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他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不談政治,不幹政治。在他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期間,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是他的才學與他的為人成就了今天的胡適,最終讓他成為北大校長。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近代屈辱史由此而始,這深深地刺通了國內有志之士的心,變法圖強的思想,深耕於人們的心裡,而「師以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最終還是沒能讓中國逃脫甲午戰爭的恥辱,擁有先進戰艦,卻抱殘守缺的封建統治思想,成了失敗的最大原因,隨著1911年封建神權思想統治的結束,新的思想文化運動正在興起,到了1915年,以陳獨秀,胡適等人為代表創辦的北大校刊《新青年》,又迅速的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引領標誌,在此過程中,北大作為國內的高等學府,脫胎於晚清,曾在嚴復的領導下支持過袁世凱的復闢政策,為《新青年》以及思想開明的人提供用武之地,實有自洗舊恥之意,而陳獨秀,胡適等人在北大一展才能,亦有錦上添花之意,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性人物,抱負自不在北大校園,而以文學思想為己任的胡適,北大就是他最好的表演舞臺,胡適後來成為北大校長,不論是北大選擇胡適,還是胡適選擇北大,都是相互借「名」的原因。


胡適是一個具備高古胸襟的人,簡單說一個具備文化良知的知識分子。

在胡公身上,我看到龔自珍寫的那首詩那句話: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也看到舉賢不避韙的精神。有韓愈歐陽文忠之高風。

我們對歷史文化的逸事知道不少,可我們因為一個利益(小集團的捆綁)關係扼殺了我們對使用人才的胸襟。

這不得不說令人沮喪的。

我希望古風的高風亮節做派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在未來,未必你的孩子(後代)學富五車,可以報國有門,如果我們今天缺乏基礎了人文文化良知。

不能學以致用是每個時代的最大的暴殄天物。

縱觀每個時代,人們因為自私自利,我們浪費了多少能夠提升社會能量和生產力的人才。

我懇請如果你尚能有一點良心未泯滅的文化良知,我們應該學會讚美和寬容,讓那些後起之秀有生長的空間。

這就是古話說的:見賢思齊。

不然再多的蔡元培,再多的歐陽文忠也只是我們閱讀的故事,毫無意義。


192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辦《努力周報》。在《努力周報》第二期(5月14日)與蔡元培、李大釗、陶行知、梁漱溟等聯名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

1924年與陳西瀅、王世傑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1925年2月,參加北京善後會議,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文件。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1926年7月—1927年5月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1927年,正式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1927年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婚禮上結識蔣介石。

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1929年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誌著「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後發表《我們什麼時候纔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1930年1月,胡適、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五大仇敵」。

193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私立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董事,並邀蔣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灝創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後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1935年1月4日抵達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35年至1936年胡適多次要求出任駐日本大使未果。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胡適與顧祝同、朱紹良、梅思平、陶希聖、羅君強、陳佈雷、陳立夫、張君勱等人常到周佛海在南京西流灣8號建造的花園洋房的地下室躲避空襲,眾人在此常常討論時局,持「戰必大敗」的悲觀情緒,胡適於是為這個非正式組織起名「低調俱樂部」,以區別與當時主戰派及民眾盛行的「歇斯底里的風氣」的高調。

蔣介石於8月19日要求胡適即日前往美國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1942年9月8日,辭去駐美大使一職,旅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1945年,出任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代表在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以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的身份,在倫敦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制訂該組織的憲章。1946年7月5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鬍適由美國返回中國抵達上海。11月28日,蔣介石向國民代表大會提出《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並鄭重致詞,說明其要點,由大會主席團主席胡適接受。


1946年7月~1948年12月,胡適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用電臺廣播呼籲胡適留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未接受,最後還是離開了為之奉獻一生的北大。繼任校長是湯用彤(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

1910年, 19歲的胡適考中「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後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後轉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約翰·杜威。

1917年夏,26歲的胡適回到中國,由於胡適在陳獨秀辦的《新青年》上寫過幾篇文章,時任北大文科學長的陳獨秀向北大校長蔡元培推薦了胡適。

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力排眾議、「不拘一格愛人才」,在明知胡適僅僅是剛剛參加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最後考試,還沒有真正拿到博士學位,便將他當真博士,隆重的聘任胡適為北大教授。10年後的1927年,哥倫比亞大學給胡適補發了博士學位。這時的胡適已是名滿天下了。

當時,胡適在北大工作期間,蔡元培沒有給他太多的教學工作,給他的工資卻是最高的。這不僅緩解了胡適的經濟狀況的壓力,也為胡適後來的工作和研究,保留了許多的時間。而胡適的確是有真才實學,沒有辜負蔡元培對自己的賞識和支持,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包括詩歌戲劇和小說,成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是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讓北大這個名字從此人人皆知。

不可否認,胡適成為北大校長是他努力的結果,也是眾望所歸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蔡元培對他的賞識和支持。蔡元培是公認的「北大之父」,可以講沒有當時的蔡元培就不會有後來的胡適。若沒有蔡元培這位伯樂,胡適這匹千里馬可能現在還籍籍無名呢。

 


胡某擅長給蔣某洗地是主要原因之一。別人都是桃李滿天下,文章遍開花,也不知姓胡的生前身後留下些什麼?魯迅先生把他喝茶聊天打麻將看電影的功夫都用來讀書,纔有了等身著作供我等學習……。胡某做北大校長,正應了《易經》之論斷「德不配位」的名句。其追悼會上蔣介石給出的輓聯比較準確地刻畫了其一生的小樣兒


應該來說,胡適還是很幸運的。當年胡適在美國學習時,曾在新津新青年發表過文章。被陳獨秀舉薦,當時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認為胡適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並給予胡適北大任教的工作。後開展白話文運動。41歲擔任赫赫有名的北大文學院院長,56歲出任北大校長。


是被傅斯年「逼」上去的。當年教育部是推薦傅斯年去北大做校長,傅說,有胡適先生在他是沒資格做這個校長的,堅持要胡適做,雖然胡適在美國,傅也只願做一段時間代校長,直到胡適回國接任,傅才安心回到他的研究所。如果放在今天有兩個這樣水平的人,會如何做?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也是民國時期許許多多學者的典型形象,所以他們後來都成了「大師」級人物,看看如今那些追名逐利的仕儈小人,哪一個不是名聲掃地卻腆不知恥地自詡為「專家」?比耍猴還有看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