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用戶體驗概念深入人心,UX(User Experience) 這個辭彙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主流的互聯網公司也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 UED 團隊,致力於提升產品的綜合體驗。隨之就是增加了 UX 相關的崗位,即用戶體驗設計師、交互設計師等等。

用戶體驗設計這種概念聽起來很前衛,也很 International,對於互聯網產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UX 的起薪不低,所以有非常多的新人在大學或是轉行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專職的 UX 設計師。

但是,不建議非頂級院校相關專業的同學,選擇用戶體驗設計作為目標職業

為什麼?下面是具體原因:


UX的問題總結:

第一:標準化的交互流程

國內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到今天,早已跨過了最初的拓荒階段,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能活下來並壯大的產品,都是經歷過考驗且證明過自己的。

也因為這種競爭,讓很多領域得以快速的發展並成熟起來。尤其是在 IM、多媒體、電商、外賣、資訊等領域的產品。往往頭部幾個應用的主頁,在界面和交互流程上,都有非常明顯的同質化。

很多人可能會吐槽國內的設計環境太 Low,就只會互抄,毫無新意。但恰恰相反,這是這幾個行業趨於成熟的標誌之一。一方面是這種佈局和交互的形式已經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得到證實,另一方面,不在不必要的環節做創新是符合 」雅各布定律「 的理念的。

如果不理解該定律可以看我前面分享的 UX 理論:

UX 系列第五篇 | 雅各布定律 Jakob』s Law?

mp.weixin.qq.com
圖標

無論是網站或者 APP,只要是比較常規的操作需求,幾乎都可以在市面上找到成熟的解決方案,在雅各布定律面前,UX 設計師在交互設計流程中可以發揮的空間被大大的壓縮了。

隨著一個領域的成熟,UX 的生存空間就會越小且越往垂直、特殊的領域發展。

第二:專業技能的高度重疊

UX 設計師作為新物種,工作內容、職責範圍、知識體系都缺乏明確的範圍和邊界。如果我們去網上搜 UX 設計師應該如何入門,你會發現這些用來入門的知識點,也是產品經理、UI 設計師的必備知識。

用戶調研、行為預測、數據分析、可用性檢測、框架整理、交互流程設計,這些都是和產品經理高度重疊的部分。即使到最後,主要的可見產出物交互原型和文檔,也是產品經理的重點必修課。

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他的原型一定會非常符合各項用戶體驗指標的,雖然他的重心在需求分析和表達上,但並不妨礙他們在這個領域有優異的建樹。

再到設計心理學的、平面理論、色彩理論、設計軟體操作、設計規範認識等,那些也都是 UI 設計師所必備的技能之一。

優秀的 UI 設計師,同樣也能針對用戶體驗的指標做出優秀的高保真原型,並且還有紮實的設計基本功加持,速度更快,效果更好。雖然 UI 的重心在視覺表現層上的設計,但用戶體驗的認識如果不夠清晰,那麼視覺產出也勢必大打折扣。

對於大廠來說,UX 有專門的人負責。通過增加用戶體驗設計的職位,讓產品更專註於需求的分析和制定,讓 UI 更專註於管理界面的視覺表現。但是,這種分工,更多時候只是增加了一個幫助產品和 UI 處理 「雜活」 的崗位,讓上下游的兩個工種可以更專註於本職的核心工作,但不代表他們做不了你做的事情。

可以說,用戶體驗設計師或者交互設計師,在絕大多數產品或團隊中,是可以被替代的,他們的產品經理或者 UI 都可以通過很短的學習就接手他們的工作,這是一個職業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第三:模糊的產品決策權

前面說過了,產品和 UI 都會具備一定的交互思考能力,而純 UX 的主要產出之一交互原型,是銜接產品文檔到實際設計稿的過度產物。

所以交互原型的評審,會異常的痛苦,因為產品和 UI 都可以針對體驗問題發出非常多的異議,對於細節部分的思考上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分歧,這和產品、 UI 的評審相近,但是交互稿最不省心。

光在評審階段上的挫折只是一部分,最大的磨難還在於,很多職責界定不是非常嚴格的團隊中,UI 可能會在最後的設計稿上不遵循交互原型的設置,根據自己的想法修改交互內容,等於在一定程度上推翻 UX 設計師的工作成果,這已經不止一兩個專職 UX 的朋友和我抱怨過。

當然,原型並不是 UX 設計師唯一的產出成果,還包含用研和產品數據分析等相關事務性工作,理論上這些工作是很有用的,但是這類工作總結的報告,都是用來為決策做輔助工作,也就是影響產品或 Boss 的決策,但不是最後發號施令的人。

說服他人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但這種輔助性的角色對自身定位和業務內容都要有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無論 Boss、產品還是設計接不接受你的建議,都要坦然面對,不能輕易越界越俎代庖是很多初入職場新人很難接受的事情。

這其實也決定了,過於自我、自尊心太強、不喜歡接受他人意見的性格,是非常不適合從事 UX 的崗位的。

第四:適得其反的團隊效率

雖然有的團隊喜歡增加崗位細分責任,讓大家提升自己工作的質量,但職場是複雜的,項目的推進也是複雜的,往往人數的增加只會起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想像一個場景,在一個中文6級的美國人和英語專八的中國人之間加一個翻譯,他們之間的溝通效率是否會提升?

UX 設計師的產出,往往都需要比較長的準備過程,比如在用研方面的投入,往往結果出來以後產品已經經過大量的迭代或市場風向已經發生轉變,在國內已經適應以戰養戰、短平快的敏捷模式背景下,很難在細微處做到真正深入的探索。下面這篇文章,就具體闡述了這種矛盾:

資深 UX 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

www.woshipm.com圖標原文鏈接?

uxplanet.org

並且,無論是報告還是交互原型,也都是要經過評審和討論的,在整個項目流程裏,產品原型要評審,PRD 可能要評審,UI 的設計稿也要評審,現在還需要在用研結果、可用性、交互原型上也要評審。

而且只要評審,就需要說服在場的所有人,如果準備的內容不足以達到這個目標,那就要伴隨大量的爭吵、反對、妥協和修改,往往該輪會議無果,回去修改後下次再戰。

再者,多出的這輪流程,如果遇到產品需求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頻繁變動的時期,就會變得無所適從,中途改需求這件事很普遍,但一改就要壓縮下游的時間,這時候 UI 設計師往往就不會等 UX 給新方案,直接先做起來了。

UX 在理論上雖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在諸多的應用場景下,它往往增加了團隊內部信息流動的成本,溝通成本,它帶來的在特定方向的提升往往無法抵消團隊效率下降的部分。

還有個題外話,UX 要說服人,往往要將一些很簡單的改動給出一連串複雜的原因和理由,包括一連串數據的圖表,專業理論,學術名詞等等。這種做法在一些場景中是敬業的表現,在另一部分場景中會讓合作對象覺得將簡單複雜化,會異常心累。


UX 的應用領域

前面說了我對純 UX 負面問題的一些看法,當然,它們並不是指代所有情況,依舊有很多產品和團隊是需要依賴優秀的 UX 設計師的。尤其在新興的硬體領域,以及非標準化的定製產品中。

例如為某車型設計新的車載交互系統,那麼車高,座椅位置,交互屏幕尺寸,車主視線範圍等眾多因素都需要去考慮,操作上的安全考量因素遠遠重於界面的設計和出色的產品功能。

還有就是已經進入高度模塊化的產品,例如螞蟻的 Ant Design 管理系統,在少數設計師負責了模塊的設計以後,交互設計師直接調用模塊設計最終的頁面,然後提交給客戶,就可以減少中間的溝通和流程損耗,大幅度提高團隊的執行效率。

但已經成熟的領域,和一般的網站、APP 中對純 UX 的依賴性越來越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UX 和 UI 的交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廠開始提高對 UI 的要求,比較典型的就是這兩年阿里提倡的全鏈路設計師。在具備了 UI 圖形界面設計的紮實基本功以後,還要就有優秀的交互能力,能理解業務,併合理的運用相關的知識點去解決問題。

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將 UX 定義為一個 UI 升級的崗位,主要的職責依舊是負責產品的界面設計,但必須要同時兼顧用戶的體驗。可以在拉鉤多搜搜帶 UX/UI 的崗位,看看裡面 JD 的介紹。

這麼做並不是要把重擔全部交給 UI 設計師或是趕時髦,而是因為這些團隊對於產品的開發模式和流程的認識已經越來越成熟,通過模塊化設計的思路大大減少 UI 設計師的工作量,可以解放他們的效能,這樣一來,UI 設計師就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應用到 UX 相關的工作中去,遠勝過再安插一個崗位的好處。

所以,對於想要有更多發展的 UI 設計師來說,在 UX 領域上有一定的涉獵和建樹就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也可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新的可能性,並在項目中可以獲得更好的參與感。


結尾

以上就是我對不建議大家往純交互方向的 UX 方向發展的原因,當然,如果對這個方向有執念,也不是不可以,純交互方向的 UX 的門檻只會越來越高,已經對在職轉行和低學歷人羣關閉大門。

所以你需要做的準備,第一就是有國內985、211以上的相關專業研究生學歷,或者研究生階段報考海外院校的 HCI、心裡學相關專業等。

本次分享到這裡結束,謝謝大家的收看,更多設計和交互的乾貨,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查看。或者加入QQ羣:476240090

最後:做個廣告,目前新的零基礎UI課程已經開始預約了,歡迎想轉行的同學前來諮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