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希,2002年赴美,曾供職於美國知名石油公司,因工作原因曾在沙特、卡塔爾、英國、加拿大及美國多個地區長期生活;現定居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全職媽媽,女兒7歲。

  這年頭,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滿足於國內的教育,希望讓孩子早點出國學習,早點適應國外的生活,爲今後上大學,甚至上藤校奠定一個好的基礎。爸媽們糾結的核心無外乎這兩點——

  小孩子赴美留學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選擇?

  幾歲時把孩子送出去最合適?

  編者注:“藤校”是“常春藤聯盟”的簡稱,是指美國東北部八所大學組成的體育高校聯盟,包括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布朗大學及康奈爾大學。這八所大學在美國首屈一指,歷史悠久,治學嚴謹,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政界要人、商賈鉅子都畢業於此。

  美國的教育是州政府負責的, 所以每個州之間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我就談談我所在的得克薩斯州的情況。

  首先,小學階段的學習是相對輕鬆的,作業很少,學習的內容也很簡單,但是各種大小考試並不少。

  二年級開始就是百分制評分了,每週每科(數學、寫作、閱讀、科學及社會科學)都有至少一次的記分測驗,家長可以隨時上網查看成績。但因爲學習內容簡單,我們亞洲的家長又很重視學習,所以只要認真些,成績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除了考試有成績,還有一些projects也是記成績的。二年級的女兒曾拿回家一個project, 是設計一個小craft(手工),教給6個同學做,還要把做法步驟寫下來,再準備6份手工的材料,提前一天交給老師。

  這個project的評分標準是:設計人要聲音洪亮,條理清晰的講述製作步驟,同學們能聽懂你的介紹講解,並能做出你要求的工藝品。其實剛看到這個題目,我也沒當回事,但仔細一想,這個project其實包含了好幾個技巧,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是有挑戰的:

  在準備的過程中,自己要反複製作這個手工,記熟步驟,當着全班同學介紹的時候不能怯場,頭腦要清晰,還要讓其他人明白你的要求——着實是對小孩子綜合素質的考量。

  除了這種project以外,小學生每3個月還要做一個reseach project, 類似於研究課題。上學期女兒就接到這樣一個任務:自己選一個名人進行閱讀研究,找2本有關他/她的書,2-3篇報紙或網絡對他/她的報道,3張以上的照片。大概是爲了防止作弊,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學校完成,拿回家的已經是像論文一樣裝訂成冊的成品,圖文並貌,條理清晰。

  小學有Gifted and Talented(後文簡稱GT)班,應該類似國內的重點班,通常是全州GT考試前3%的孩子可以進

  但總得來說,我覺得和普通班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每年多做1-2個project,到學期末會有一個GT班的展覽。華人家長很重視孩子是否在GT班,還有各種GT考試的輔導班,但很多美國人對GT班並沒有那麼重視。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雖然功課很輕鬆,但學校很重視對各種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是在爲今後高年級的學習做準備。

  ********

  在美國,小學升初中是免試的,只要住在學校的輻射範圍內,不論種族、成績、性別,學校都要無條件的接收。

  我們這裏的初中(6-8年級)就已經是類似大學的選課制了,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又分爲普通必修課和Pre-AP,Pre-AP班就是真正的重點班,學的比較難,功課多,壓力也相對更大。

  以前的很多年都是隻有小學是GT班的學生可以申請,但兩年前得克薩斯這邊的學區改成大家都可以申請,這樣就削弱了小學GT班的重要性。第一學期結束時,往往會有將近一半的Pre-AP學生因爲各種原因轉回了普通班。

  6年級(初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告別了小學的輕鬆愉快、課程作業和各種projects突然增加、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沒有固定的同學(因爲大家可能選的課不一樣)、馬上要到來的青春期等因素都在影響着孩子。我們小區去年11月份就有一個6年級的孩子在家上吊自殺,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就發生在身邊。

  初中開始,學校的社團、學生會等在孩子的校園生活中佔據了更重要的位置。大家都以能加入學生會、社團甚至校報小記者爲榮,所以在課外,很多孩子都要花大量時間準備競選方案、拉票等等,如果選上就會更忙了,這些都是對孩子能力的培養。

  講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句中學校園的體育活動。大部分學校都有游泳隊、橄欖球隊、籃球隊、排球隊、網球隊,高爾夫球隊等,他們會在比賽季每天都訓練。據我所知,很多初中游泳隊是每週訓練6-7天,訓練時間是每天早上6:00-7:30和下午4:30-6:00,週末還要參加比賽,這個日程可以說相當辛苦了。

  所以,美國初中生的校園生活,看起來豐富多彩,但也是對學生時間管理、體能管理和心理素質的艱鉅考驗。

  同理,美國初中升高中也是免試和就近入學,並且初中的成績不作爲申請大學的參考。所以個人認爲,初中階段是磨鍊能力的分水嶺——雖然成績並不是很重要,但對於高中階段能否順利過渡,還是起到關鍵作用的。

  ********

  高中四年(9-12年級)決定了孩子能否上一個好的大學。

  有個曾和我女兒一起練擊劍的女孩,上了9年級就已經忙的不能按時參加訓練了。我問她都在忙什麼,她說參加了學校的幾個club, 每個club每週都有固定的活動安排,再加上作業很多,每天都要到凌晨1-2點才能睡覺,聽上去比國內的孩子還要魔鬼!

  11年級下半學期到12年級上半學期就可以申請大學了;9年級就可以開始考SAT,SAT的總分是1600分,全美高中畢業生平均SAT的成績是1000-1100分。也就是說,想畢業很容易,想隨便上個大學也不難,但要上好大學很難,要上好大學加獎學金就難上加難

  我朋友的女兒,土生土長的ABC, 去年高中全校第三名畢業,她高二(10年級)SAT就考了1580的高分,高中後兩年她把主要精力放在辯論賽、科學實驗、做義工上,爲學校贏得了好幾個辯論比賽的獎項,並且參與醫院的科研項目,每週末還在兒童醫院做義工——可就是這麼優秀的孩子,最後都沒有上成藤校,可想而知上藤校是一件多麼需要成績+能力+運氣的事情!

  當然,孩子是否適合來美國讀初高中,還要看孩子本身的性格。我身邊恰好有三個例子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朋友A的孩子7年級時來到休斯敦,這個孩子性格開朗,喜歡交朋友,學習不錯,在國內也是班級和學校的幹部,他來美國後半年就基本融入當地生活,並且沒有什麼不適;

  朋友B的孩子8年級來的休斯敦,學習很好,但性格內向,自尊心強,來了一年還不是很適應;

  朋友C的孩子9年級來的,更不適應,在國內本來是學霸級別的三好生,來這邊後居然患上了抑鬱症,家長無奈之下把她轉到了私立學校。

  這裏補充一句,美國的私立學校不一定比公立學校好,很多的私立學校都是教會學校,學校和班級的規模相對小一些,所擁有的資源也相對較少,但好處是孩子能得到更多的關照,學習壓力和競爭力相對小些,對於那些抗壓能力差的孩子來說,私立學校是個不錯的選擇

  ********

  從我的切身體會來看,小學階段來美國是最容易融入的,越到高年級越困難——高中階段來美國對孩子來說需要很長的適應期。

  很多父母不能放棄國內的工作來陪伴孩子,選擇把孩子放在美國的寄宿家庭,覺得這樣孩子能和當地人一起生活,會比較快的融入。

  其實我個人不太支持上面這種做法: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和朋友,來到異鄉,面對語言的障礙、交友的不易,和學習的難題,又沒有親人在身邊可以訴苦,往往成了抑鬱症的高危人羣

  還有就是美國一些地區毒品氾濫,青春期的孩子未經世事,很容易被聲色犬馬誘惑,家長們對此也一定不要掉以輕心。

  再有就是美國大學招生的潛規則:基本上亞裔學生是在和本族羣的孩子競爭——同樣的學校和專業,黑人學生的錄取分數線可以低於亞裔學生好幾百分……

  所以,奉勸各位望子成龍的父母們,當你們在考慮是否送孩子出國時,一定要把困難考慮足,不要只想到學習和成績,還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個性需求,並且正視美國社會的問題;同時要和孩子溝通好,讓孩子有心理上的準備,然後纔是找到最適合的學校,並給予儘可能多的陪伴吧!

  歡迎關注網易傳媒出品的“星火攻略

  專注3-10歲孩子的運動安全健康教育

  幫您的孩子快樂成長!

  今天的你好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