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段英贤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那一日,我随三亚旅琼摄影家协会的影友们参加一次陵水外拍活动,当晚入住陵水县城,第二日清晨6时许,驱车来到新村渔港。

清晨的新村渔港一片繁忙,早上返航的渔船鱼获正在卸船,人群熙熙攘攘,有卸货的,有上货的,有卖鱼的,热闹异常,海湾深处鱼灯点点,倒映海面。

在当地影友老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0多人来到临海的一处高楼前,顺着楼梯爬到八楼顶棚,这里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海对面就是猴岛山峦,海湾泻湖里,许多渔船鱼排密集的连成一片,队列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这时海面上的太阳开始升起,映红了海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美极了。

“蓬 蓬 蓬”随着几艘渔船的机器轰鸣声响起,疍家渔民一天的忙碌生活开始了。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陵水新村、赤岭、三亚后海、红沙、藤桥等沿海地区 。

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为“疍家”,以前的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

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发展到现代的疍家人还是与大海长年相伴,以捕鱼为生。“疍家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勤劳淳朴的象征,是一个无惧危险勇敢向前的群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特别是当地政府的开发,三亚后海渔村,红沙渔港,藤桥渔村海上疍家鱼排先后消失了,如今临近三亚附近的疍家鱼排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就是新村渔港了,它犹如活化石一样几百年生活方式不变 ,真实的记录了昔日疍家船民的生活,难能可贵。

伴随着陵水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能用不了多久新村渔港的疍家鱼排遗产也会消失,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不知这是喜事呢,还是忧愁呢?

下面就随我拍摄的镜头去领略海南陵水新村渔港的疍家人的生活。

我们下楼,结束高空远景拍照,走进渔港开始拍照疍家渔民生活百态,男女老少疍家人开始忙碌的一天,只见有扒虾的,有晒鱼的,有织网的,还有做疍家早餐的。

这时我们走到鱼码头,可巧一条渔船向岸边靠来,这条平底渔船是运输船,塑料箱里装满小鱼,靠岸后开始卸鱼,有在船上分拣的,有从船上卸鱼的 ,有在岸上拉鱼,有码垛的,还有电动车运输的,他们要赶在每年五一前的休鱼期进行最后的劳作,在鱼讯期拉网扑鱼 收获,疍家人欲望很低,只求每日的劳作换来温饱生活即可,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早餐后,我们来到另一个渔港,登上渔船,驶入海中,考察拍照最后的疍家人真实的生活,渔船在行驶 ,船后片片涟漪,穿行在鱼排间,我们看到疍家人的生活景象,拍到真实的疍家人生活,随后我们停靠在一处废弃的鱼排进行拍照练习,中午时分,我们乘渔船返回码头, 结束了疍家鱼排的拍摄。

愿这一世之遗存,千百年代代相传延续的疍家文化能够给予有效的保护,使后人们也能体验这一珍贵的疍家人文化,千万不要在我们的手里毁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