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孩子們可以相約一起寫作業;下班後,年輕人可以敲開鄰居的門約一場羽毛球;待在家的老人們,也能放心地在社區散步……成都市新都區新都街道紫瑞社區和五四小區,描繪出了一幅平安社區美好生活畫卷。

新公共社交平臺讓鄰裏熟悉彼此

3月29日下午四點半左右,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位於成都市新都區紫瑞社區的新都街道綜合文化中心二樓的圖書館裏,社區居民在其間閱讀着報刊雜誌。在圖書館一側,擺放着幾張木製桌椅,幾個放學回來的孩子,正從書包裏拿出作業本;再往裏走,在嬰幼兒活動室門口,整齊地擺放着七八雙鞋,幾位家長正帶着孩子在其中玩耍。

市民在新都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內閱讀

新都街道綜合文化中心的嬰幼兒活動室

“4月1日飛揚、諭緣;4月2日柔美、飛揚;4月3日歡樂頌、唯美……”新都街道辦的工作人員指着形體室門口的黑板說,這些課程一般都是在晚上,需要提前報名預約,“我自己想報都沒報上”。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這一切都是免費爲社區居民提供的,“看到越來越多的居民走進活動中心,我們也很開心,鄰裏之間也熟絡了起來。”

新都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形體室外活動預告

新都街道綜合文化中心牆上的活動預告

透過文化中心的落地窗,可以看到街道對面的停車場和一棟灰色的老式廠房。“之前那裏是一塊堆放建渣的荒地和一個廢棄的職業中學實訓中心,”上述工作人員介紹說,現在荒地被改造成了停車場,而廠房則保留原貌,對內部進行了改造,成爲了運動健身中心。老舊社區車位少、室內運動場少的問題得到了改善。

紫瑞社區裏由廠房改造而成的室內運動健身場所及室外籃球場

除了紫瑞社區,新都街道桂東路社區內的五四小區於去年完成了一場“大手術”——“九院並一院”。在此之前,該區域的每個院落只有一兩棟樓,院落空間小,消防通道狹窄,而且由於戶數較少,門衛的費用也存在問題。

“九院並一院”後,各個院落之間的圍牆拆除了,路變寬了、停車位多了、公共健身區域有了、兒童玩耍的遊戲區也有了。同時,一個大門統一管理,也更安全了。社區的變化也正改變着大家的生活,“現在每棟樓的門禁都是人臉識別,”新都街道辦工作人員介紹說,如果有老人進入樓內三天沒有出門,該系統會提示工作人員上門確認老人情況。

五四小區內帶有人臉識別系統的門禁

門禁的背後,是什麼讓社區工作人員彷彿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綜治中心“把脈”社區:

細到三天未出門的老人,大到偷運建渣發現火災

新都街道辦辦公中心二樓的綜治中心,就是答案。

在會議室的一端,一塊顯示屏佔據了整面牆,實時滾動顯示着新都街道內所有社區的情況。“五四小區的門禁系統就是和這裏聯網的,”上述工作人員介紹說,老人進入樓內,人臉識別系統會記錄下一個時間點,之後的72小時,如果該系統未識別到老人出門,就會自動報警,提醒工作人員上門確認情況。

新都街道綜治中心的實時監控顯示屏

“這是俯瞰整個區域的視角,這是具體到每條街道的畫面。”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大到火災一類的災害事件,小到偷運建渣等事件都逃不出綜治中心的“千里眼”。當事件發生,監控人員會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員前往解決。同時綜治中心的“嗅覺”也異常靈敏,對於環境大氣問題,也毫不放鬆。

“綜治中心還可以和在現場的社區網格員隨時進行視頻通話,獲得更爲全面的信息。”工作人員一邊介紹,一邊展示了與網格員的實時對話功能。顯示屏從監控畫面切換爲了地圖模式,每個網格員的實時座標,都顯示在上面。

新都街道辦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像桂東路社區和紫瑞社區,是做的比較好的社區。有了這些成功的經驗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趁着平安社區工程百日攻堅行動的契機,進行推廣複製,讓更多老舊社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城鄉社區是平安社區工程的最前線

近日,成都市新都區正式啓動了平安社區工程百日攻堅行動。

“新都區有255個城鄉社區,作爲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它們是平安社區工程的最前線。”新都區相關負責人在動員大會上介紹,此次行動將重點聚焦商圈市場、學校、醫院、商務樓宇、車站、地鐵站及重大活動周邊等人口密集區域,安置小區、農村集中居住區、城中村、棚戶區、老舊院落、萬人小區及其周邊等矛盾多發居民區,城鄉結合部等城市管理薄弱區。

在上述區域,新都區將重點圍繞社區消防、社區設施、社會治安、小區矛盾糾紛、社區食品安全等9大類共30項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全面開展排查和整治。

據瞭解,此次行動分爲工作準備、排查整治、集中攻堅、建章立制4個階段,將持續至7月底。該負責人表示,新都區將推動建立“社區發現、街鎮呼叫、部門響應、協同整治”工作機制,提升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維護城市長治久安。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報道

編輯 周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