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萬分珍貴的中國古代歷史書籍,這兩套古書籍規模龐大,費時費力又費錢而且還是存世稀少。永樂大典編修在大明王朝永樂年間,永樂大典共彙集了歷朝歷代古典書籍約7000種左右,共分為11095冊,全書撰寫字數量約3.7億字。四庫全書編修在清王朝乾隆年間,四庫全書共彙集歷代典籍3500餘種,共分為36000多冊,全書總字數約8億字。完全都是人工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出來的。永樂大典的文案和排版,造就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

【四庫全書】的文字編輯就招聘了約4000餘人,而參與古籍整理、分類、收集、編輯的朝廷官員數量更為龐大。四庫全書分為經類;儒家經典、史類;史書典籍、子類;諸子百家、集類;詩詞歌賦,共計四部分。於是;稱之為四庫,而全書內容飽含萬象,又稱之為全書。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套涵蓋面又大又全的叢書,是中國古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系列叢書。【四庫全書】是國家行為,所以不用思考市場銷售問題,四庫全書中所包含的每一種古典書籍是獨立的,內容也是較為完整的。比如說;經史子集,四類書冊分別使用綠紅藍灰四色封面,象徵春夏秋冬四季。四庫全書的珍貴之處是在於校對勘正程序比較嚴格。史載,乾隆皇帝也曾參與校對勘正,而紀曉嵐作為全書的總纂官更是前後校對三次,實屬罕見。【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不一樣,永樂它不屬於叢書類,而劃分為中國古代歷史具有一種特色的圖書,類書。他是一種工具書,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種大規模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編者把許多書籍中主題相近的語句摘抄在一起,彙編成與各種主題有關的資料集。【永樂大典】被譽為世界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最大的百科全書。眾所周知,類書和百科全書的區別是不一樣的。百科全書是指一種大型參考書。採用詞典的形式編排,收錄了各科專門名詞、術語,分列條目,詳細解說,比較完備的介紹文化科學知識。有包羅萬象的綜合性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所有內容都是經過編修者的總結和潤色。而類書的編輯只負責摘抄原文,絕不刪減文字或者添加個人情感。因此【永樂大典】保留了大明朝以前各朝代的大量文獻資料,而且都是原汁原味的原文資料,非常珍貴稀少,是中華民族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四庫全書的規模涵蓋量更大,永樂大典記錄的古代歷史資料更真實,更全面。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編著而成,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文化領域。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並且還有些日本朝鮮,印度越南以及來自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菩作,是目前中國古代文化保存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朝永樂年間,其內容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包括哲學、文學、歷史、地理、詩文、戲曲、僧道、醫藥、工藝等好多方面。從規模與字數來說,略小於清朝的《四庫全書》。尤其是好多的文本在戰火中慘遭浩劫,現在保留下來的僅是其中一部分。

從以上分析比較來看《四庫全書》應比《永樂大典》的影響更為深遠一些。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都是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編纂而成,稱為世界有史的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但隨著時間而佚失散落很多,於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又組織人員編纂了《四庫全書》,在《永樂大典》基礎上編纂一部百科全書,更加全面,條塊更加清晰,書內裹括的百科知識規模浩瀚,因此《四庫全書》影響更為深遠。

《四庫全書》用了十三年編成分為經史子集,故稱為四庫全書,是一次對中國古典文化體系最系統最全面的歸納總匯。內容囊括了文史哲理工農醫等學科,考典翔實,分類齊全。是一項中國有歷史以來最大的文化工程,具有現實意義,為後來研究各學科能尋找到源淵,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


謝邀請。

本人才疏學淺,對提主提出的問題很難做出深刻的解讀和理解,答些皮毛吧。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上親自主持下,以紀昀為主的360位高官,學者編撰,由3800多人參與抄寫並用了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全書,它的價值就是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永樂大典是明朝著名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在歷史上人稱黑衣宰相和明代大臣,文學家解縉為主編寫的,這部歷史百科全書比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還早300多年。因此,永樂大典被世人稱之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其價值和地位不可小視。

四庫全書是在皇上親自主持下完成的代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據史料記載,在編寫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銷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這一點上永樂大典為更好一些,更真實一些。在其影響力在世界上永樂大典會大於四庫全書。


謝謝邀請。

對於兩本曠世奇書,我做了一點查閱和研究,我認為《永樂大典》的價值更高一些。

首先說說《永樂大典》,先談永樂皇帝。

明成祖朱棣(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在位22年,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治績顯著,為史學家所稱道。他所創造的業績今試舉其三。其一,親徵漠北。明朝275年,一直存在北方的威脅,邊境地區雖有重兵把守,但仍堪其憂。明成祖曾在其位上五次親徵漠北,「燕王掃北」留下許多佳話。他登基以後約半個世紀內北方是比較安定的。其二,揚威海外。明成祖登基後,派使節出使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等地,放寬對日本、硫球等國使臣、商人的貿易禁令,意在取得四海支持,形成萬國來朝的盛況,取得英主臨朝的美譽。同時,從1405年起,派三寶太監鄭和持續28年七次下西洋,航程十萬餘裏,訪問過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完成了揚威通好的任務,還大大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當然也一直在進行著搜尋建文皇帝的工作。其三,編篡《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加上目錄、凡例60卷,總共22937卷,裝成11095冊,約三億七千多字。《永樂大典》擬定凡例21條,對材料的分類、取捨、排列次序都有明確的規定。因卷軼浩繁,未曾刻板印刷。先後抄錄了正、副兩部(編成時抄了一部,1562-1567年明朝皇宮又組織人抄了一部),分別藏在北京的文淵閣及皇史城兩處。

《永樂大典》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它是我國歷史上一部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收羅廣泛的類書。書中把從上古到明初幾乎所有能蒐集到的各類圖書都包括進去,共輯錄了七、八千種圖書。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醫藥、記憶,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甚至三教九流、陰陽偽道等方面的材料都編了進去。第二,它保留了我國宋元以前大量的文獻歷史資料,為後人研究我國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原始資料。所引用的資料都是按照原文直接抄錄,一字不改,對完整保留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它繼承了前人的先進編排方法,為後人閱讀提供了方便條件。第四,它不僅在我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成書於明代,其篇幅之宏大,蒐集材料之廣博,抄寫於裝禎之精美,在但是世界文苑書林裏是無與倫比的。

但非常遺憾的是《永樂大典》的遭遇了。由於沒有刻印,明朝又只抄了正、副兩部。在明朝行將滅亡的動亂年代,北京皇宮裡的藏書、文物損失甚巨,《永樂大典》原抄正本全部毀佚。清朝建立以後又重新抄錄了一部副本,藏於翰林院內。但因保管不善,到公元1773年散失了許多,僅餘9677冊。1860年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永樂大典》為侵略者搶劫,損失慘重,到1875年只餘4000多冊。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絕大部分化為灰燼,另有一部分被外國侵略者偷運回國。到清朝末年,我國這部《永樂大典》只殘存64冊。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黨和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陸續將《永樂大典》散失的部分收回。國內的收藏家將散失在民間的零本收集起來向國家捐獻23冊。1951-1956年前蘇聯先後三次將總計64冊送回我國。1955年前東德將三冊歸還我國。經過不斷的努力,1959年已蒐集到《永樂大典》原本215冊,加上複製本共計730卷。中華書局於1960年影印出版並改裝成202冊,佔世界上現存這部書的50%以上。1982年又陸續徵集到散失的《永樂大典》63冊。中華書局兩次影印本共收集《永樂大典》797卷,佔存世800卷總數的99%,是目前收集最為齊全的影印本。但是隻是原書總數二萬多卷的很少的一點;今後再也不可能看到《永樂大典》百科全書的全貌了。

《永樂大典》的編篡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次壯舉。雖然現在所剩不多,可其歷史功績是不可泯滅的。

再來說說《四庫全書》,這就要說說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

「康乾盛世」時的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四個皇帝,為高宗皇帝,弘曆於1735年登基,改年號為乾隆,在位60年。乾隆年間稱為盛事,其治績當然可觀。在乾隆時代,國家富庶,人丁繁多,至乾隆年末,人口以達3億,這個數字是明朝最多人口統計數的五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時增長20餘倍。人口如此迅速增長,自然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國家強盛,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安定。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對外貿易中一直處於超出的地位,大多數年份是貿易順差,且長期以來,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生絲、絲織品、及棉布、茶葉等。

但是,歷代統治者都信奉文化專制主義,推行愚民政策。清朝尤其如此,大興文字獄,造成朝廷上下的恐怖氣氛,特別是乾隆時代,文字獄最甚,造成社會恐怖,形成萬馬齊暗的政治局面。這對於編篡《四庫全書》也產生不小的影響。

《四庫全書》的知識範圍非常廣,內容十分豐富。不僅使得當時的珍本祕籍得以保存下來,而且對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作了一次綜合整理,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哲學思想以及文學藝術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對後來的學術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不 僅在我國,而且在全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在文化史上引以自豪的宏大的「萬裏長城」。

但是,乾隆皇帝編篡《四庫全書》主要有三個目的。其一,籠絡羈縻知識分子,以浩繁巨大的編篡工作將他們的時間精力耗掉。其二,以豐富的文化成果為自己的「文治」添上幾筆濃墨重彩的色彩。其三,大規模的圖書審查,從而達到查書、禁書,文化專制的目的。因此在編篡《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禁毀書籍達幾千種,其中全毀掉的有2453種,抽毀402種,銷毀書版50種,銷毀石刻24種。目前我們看到的《四庫全書》是付出瞭如此沉重的代價,尤其令人髮指的是官員們奉命對書籍中所謂有問題的文字進行武斷的刪削,使人見到的《四庫全書》中的一些著作,已經不是本來面目,其文獻價值是大打折扣了。因此,大清帝國從乾隆開始由盛轉衰就不足而奇了。至於《四庫全書》的命運則比起《永樂大典》的命運要好多了。文淵閣的《四庫全書》是寫成的第一部,1948年被國民黨政府運到了臺灣。文源閣的《四庫全書》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文津閣的《四庫全書》現在北京圖書館內,是七部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文宗閣的《四庫全書》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連同藏書樓在戰火中一起被焚毀。文匯閣的《四庫全書》於1853年在戰火中連同藏書樓一起被焚毀。文溯閣的《四庫全書》曾一度落入日本侵略者的手中,抗戰勝利後收回,今藏於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的《四庫全書》現藏於浙江省圖書館。因此今天仍有四部《四庫全書》完整的保留下來,實乃幸事。

作為我國叢書之冠的《四庫全書》,對於保存古代典籍,給後人研究文化遺產提供便利條件,其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綜上所述,物以稀為貴,物以真為佳,《永樂大典》在編撰價值上更勝一籌,在留存數量上也顯得更加稀罕!


四庫全是和永樂大典的區別是收錄漢族學術書記的多少,清朝各代對漢族文化進行了幾度殘酷的打壓,四庫全書收錄漢族書記才三千多冊,而有記錄的銷毀的就達七千多冊,而不在記錄的則多達數萬冊。因此從漢族文化傳承上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更有意義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主持編撰的文化鉅著,一字不改的記述了明朝以前的典籍樂章,是自人類誕生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類書】,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以經成為了代表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包羅萬象的永樂大典,光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星漢燦爛的文明史,被世界公認為中華文明史上,空前絕世的聖典。

四庫全書是清高宗乾隆編寫的大型叢書,收錄了的內容範圍巨大,幾乎清朝以前的書籍都收入了其中,不過在編寫的過程中焚毀了數萬書籍,四庫全書是通過毀一半收一半的方式整編而成的,即使是收入的內容也多有篡改,中華文明因此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四庫全書其實成了一部誤導大眾的洗腦之書。

永樂大典雖然沒有完整的傳承下來,但這不能否認它的光輝價值,其實在歷史長河之中,有許多的人參閱了永樂大典,並以另一種方式流傳至今,永樂大典的遺失促使了乾隆編修四庫全書,四庫的內容有不少是摘取大典的記述,四庫全書由於有大量的篡改之處,其文化意義說實話並不是很大,可以說在一定成度上乾隆編了個廢書。

今天我們看到的文化典籍,實際上不是真正從四庫中傳下來的,是從散落在民間及國外的書籍,對比四庫全書篩選出來的,可以看出來永樂大典的文化意義在四庫之上,對中國的影響最為深遠。

文|大明錦衣衛士


《永樂大典》的意義更大吧,編纂於明成祖朱棣時期,首先它編寫的字數上更全面,而且編寫的人多,耗時長,《永樂大典》是朱棣讓大學士解縉去組織編纂,史料為實地考察,細節注重比較多,更為全面。《四庫全書》為乾隆時期所編纂,只是一些修改,由於是滿清人,在編寫期間有所刪減.


我認為《永樂大典》的價值更高,影響更深遠一些。《永樂大典》編纂過程中是對以前文化的一種整理保護髮揚。

(永樂大典)

而《四庫全書》我認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績工程,雖然號稱也保護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為了編纂這部書,毀了多少經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為了達到皇帝要的效果,裡面有多少東西進行了篡改,與其說是發揚、整理以前的經典,還不如說是一場文化災難。

(四庫全書)

一定一定是《永樂大典》。它在中國最珍貴古藉中排名三。之二的是《趙誠金藏》。然後纔是《四庫全書》,《乾隆版大藏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