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問確實有點意思,張賓確實是一位值得關注的大謀士,可能是因為大家對十六國後趙的那一段歷史不太熟悉,所以對張賓也瞭解不多,其實,古代歷史學家已經注意到了張賓,比如,唐朝大臣、史學家朱敬則(635年—709年)曾說:「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這裡是把張賓與陳平、荀彧、賈詡、郭嘉等列在一起,稱為「天下之菁英」,如果就其歷史功績來講,與諸葛亮、王猛確實可以放在一起比,但張賓的名氣確實沒有諸葛亮、王猛大,諸葛亮是因為《三國演義》的誇大塑造並傳播廣所致,而王猛輔助的苻堅與東晉碰撞比較多,且王猛比張賓年輕,王猛出生時,後趙政權已席捲中原,兵鋒南向,與東晉夾淮水對峙。有淝水之戰等的影響,王猛也被比較多的人知道。

其實,張賓是值得關注的一位大謀士。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說:「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這是對張賓比較準確的評價。

概括起來,張賓為後十六國趙王(後趙)石勒的首席謀士,他獻計助石勒伏殺王彌,為石勒籌劃經略河北,設計幫石勒攻滅王浚,為後趙政權的建立做出極大貢獻。可以說,沒有張賓,也就沒有石勒的霸業。所以,張賓去世後,石勒感嘆地說:「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

具體看,張賓在一些關鍵的時刻輔助石勒獲取勝利:

第一,建議北還,進攻許昌。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率軍進軍江、漢,取得小勝之後,想算長期據守江、漢。張賓剛任石勒的謀士不久,他感到留下對石勒不利,隨建議石勒北還,但石勒沒有接受建議,繼續留在江、漢,結果,石勒不但沒有打勝仗,而且,由於軍中缺糧,士氣低落,遭到王導所率領的晉軍精銳的攻擊,損失慘重。石勒此時才意識到張賓的建議是對的,於是,他接受建議,率軍北還。永嘉五年(311年)正月,石勒率軍渡過沔水,攻佔新蔡,並進攻許昌,在北方作戰,石勒的軍隊有優勢,所以,攻許昌給晉軍很大打擊。北還後此戰的勝利,讓石勒對張賓刮目相看,從此對張賓言聽計從,張賓也從此成了石勒的第一謀士。

第二,設計除王彌,助石勒擴大勢力。

石勒在擴大勢力的途中,遇到了漢趙國另一位大將王彌,而王彌是個人才,張賓瞭解王彌是個厲害角色,主張儘快除掉他,以免以後成為石勒的麻煩。機會來了,有一次,王彌率軍正與晉軍劉瑞相持,形勢危急。而當時石勒正在進攻陳午,王彌請求石勒增援,石勒感到自己還在戰鬥,不想答應王彌的要求。而張賓認為機會來了,便對石勒說:「明公常擔心沒有機會算計王彌,今日即是好機會。陳午這小賊,能什麼威脅?王彌是人傑,如若不除,將來一定是個禍害!」石勒聽從張賓的建議,親自率軍支援王彌,擊敗晉軍並斬了劉瑞。王彌以為石勒真心幫他,是真誠盟友,不存疑了。之後,石勒請王彌赴宴,部下勸王彌不要出席,王彌不聽,前往赴宴。席間石勒發伏兵殺了王彌,並率軍收了王彌的部眾。石勒上表奏報漢國皇帝劉聰,稱王彌因叛逆被殺。皇帝雖然知道石勒是故意殺了王彌,但也沒有辦法,只能忍氣吞聲地加封石勒為鎮東大將軍,督並、幽二州諸軍事,領幷州刺史。

第三,反對投降,獻計經營北方。

石勒的勢力不斷增大,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軍擬率軍攻建業。鎮守建業的司馬睿會集江南兵力於壽春,派揚威將軍紀瞻都督諸軍防備石勒。當時,不巧遇江淮地區連降大雨,軍隊飢餓,疾病傳染,死傷增多,形勢危急。石勒的部下,特別是右長史刁膺主張投降,待晉軍南撤後再伺機而動,石勒卻果斷建議不要投降,張賓對石勒說:「將軍攻陷帝都,囚執天子,殺害王侯,妻略妃主,擢將軍之發不足以數將軍之罪,奈何復還相臣奉乎!去年誅王彌之後,不宜於此營建。天降霖雨方數百里中,示將軍不應留也。鄴有三臺之固,西接平陽,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勢,宜北徙據之。伐叛懷服,河朔既定,莫有處將軍之右者。晉之保壽春,懼將軍之往擊爾,今卒聞回軍,必欣於敵去,未遑奇兵掎擊也。輜重逕從北道,大軍向壽春,輜重既過,大軍徐回,何懼進退無地乎。」這是在關鍵時刻為石勒提出了奠基北華的戰略決策,張賓認為投降是送死,而後撤晉軍因自求自保不會來追,只有率軍北還纔是良策,經營北方是戰略要策。張賓為石勒制定了建立穩固基地的戰略決策。

第四,獻奇計,破幽城,殺王浚。

石勒在繼續擴張的路上,遇到的另一個強敵是晉幽州刺史王浚。王浚也是有野心的,他派了段氏鮮卑軍團段匹磾、段文鴦、段末柸等人率五萬兵將進攻石勒的根據地 襄國。石勒一時比較被動。石勒部下主張固守疲敵,張賓卻不同意固守疲敵。他認為,敵軍看到我軍不出戰,一定會懈怠,敵軍的戰鬥力主要依靠段末柸。如能挖暗道趁敵軍攻城時偷襲段末柸,將其俘虜,其餘敵軍就不足為懼。石勒依計而行,果然俘虜了段末柸,敵軍兵敗如山倒,石勒大獲全勝石勒放還段末坯,並與之結盟,實力大增。而王浚依然很驕傲,石勒想除掉王浚,張賓獻計:「王浚雖為晉朝將領,實有篡逆之心,望得主公支持。主公不如先稱臣,使其失去戒備,再趁機偷襲。」石勒接受了計策,向王浚獻厚禮,擁戴其稱帝。永嘉二年(314年),石勒先隱藏其精兵,假稱將於三月中旬親自去幽州祝王浚稱帝。王浚越發驕傲,毫無戒備,二月,石勒實施計策,欲偷襲幽州,張賓建議:「偷襲敵國,應出其不意。」「王浚佔據幽州,只是仰仗三部。現皆已背叛,已無外援,幽州饑荒,眾叛親離,部隊弱小,已無強兵防禦。如我大軍凸現其城外,敵軍必瓦解。」他建議用輕騎突襲幽城。三月,石勒軍至易水,王浚毫無戒備。石勒到達薊城後,先驅牛羊數千頭入城,塞住街巷,聲言獻禮,使幽州兵不能出戰,隨即率軍入城,殺幽州兵萬餘人,俘虜王浚,將其斬首。自此,石勒勢不可擋。

太興二年(319年),在張賓與石虎等人的奏請下,石勒正式稱帝,建立後趙政權。張賓被加封為大執法。張賓作為石勒的大謀士,確實與諸葛亮、王猛一樣,是值得注意的,他也算是古代最傑出的謀士之一。


石勒是五胡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而張賓是幫助石勒開國的功勛,首席謀士。張賓相對於石勒,就相當於諸葛亮之於劉備、王猛之於苻堅。如果拋開民族血統不談,張賓對於石勒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諸葛亮和王猛差。唐朝宰相房玄齡就非常推崇張賓,說他「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張賓設計殺王彌,滅王浚,經略河北,石勒之所以能由奴隸到皇帝,多虧了張賓的輔佐。可以說沒有張賓,就沒有石勒的霸業。張賓去世後,石勒非常傷心,感嘆「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

但張賓在歷史上的名氣比諸葛亮和王猛差得很多。這一方面是由於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的形象刻劃的深入人心,使之成為千古名相。而苻堅統一北方的霸業,又比石勒強得多大得多。苻堅的霸業,完全是王猛之功。相比劉備和苻堅,石勒在歷史上的名氣就臭得多,他一不是漢人,是匈奴別部羯族人,對漢人實行的政策也不好,後趙這個政權漢化承度不高,時間又短。張賓保了石勒,對於他的名聲抹黑不少。故在歷史上名聲不是很響亮。


他是一漢奸 在羯趙石勒對漢人屠殺從末有過勸阻 而天王雖是氐族 但在王猛輔佐下高度漢化 崇尚儒家 對漢人也不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