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時間與空間的定義。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表示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週期變化的規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 大,小(體積 形狀不變)表現出來。是指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及一些額外結構的集合。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 存在形式,但兩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從奇點爆炸之後,宇宙的狀態由初始的「一」分裂開來,從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運動狀態等差異,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位置的變化則由「時間」度量。空間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空間有宇宙空間 、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範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線組成不同形狀,線內便是空間。空間是一個相對概念,構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參照於空間存的。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人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以上源自網路)

時間相對於人類纔有的概念,離開人類,時間則沒有任何意義。而對於空間來說,有沒有人類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有了人類時間的參與,又多了思想意念的空間。狹義的時間與廣義的空間形成時空。宇宙空間在人類時間的變化中而變化,也就是說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發生改變。這一點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先早就用太極闡明的清清楚楚。按照宇宙大爆炸的相對論理論來解釋太極,也是一畫開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生六十四卦的大千世界的宇宙時空。而陰陽兩極都在平衡中無限膨脹與無限縮小(即:無窮大與無窮小)。對於人類來說,時間告訴我們空間在此時此刻變化的位置,為人類尋求空間的發展提供方向。然而,陰陽的溝通卻能穿越時空,這就是量子力學的最初出發點。由此可見,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物極必反纔是宇宙永恆的主題。因此,時間有意義只是對於人類來說的,空間有意義是宇宙存在的,時空有意義就是人類發展的原始動力。


格非教授這個說法是有相當深刻含義的,本質上它首先不是個文學創作問題,而是人生問題,只有在此有深刻領悟,作品才具備深刻內含,有長久的可讀性乃至經典性。各位一些回復扯到物理學上面,就太直觀了,這不是自然科學命題好不好。

具體到格非先生此話他本人想表達什麼,我這裡沒有材料印證,不敢亂猜亂評。說一下我個人有關的理解吧。

時間有何意義,這個意義是指生存的意義,做人的意義。在此東西方都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智慧的表述。在柏拉圖的對話中出現的蘇格拉底的形象往往是一個老頭,上了年紀的人,智者必須是在時間上有足夠的長度才會有智慧產生。蘇格拉底也沒有去環遊世界,增長見聞,他一生絕大多數時候都在小小的希臘,他的智慧哪來,當然是不斷的內省,觀察,與人交往,看多了想多了,處理多了,慢慢就有了。

西方現代哲學中有兩位大師對時間問題有特別的關注,他們是師徒關係,分別是胡塞爾和海德格爾。胡塞爾極為重視時間問題,他曾表示:「每一個驗自身都是一條生成的河流,它本身原初地生產出不變的本質類型;滯留和前攝的不間斷河流通過本身流動著的原真性階段而得到中介,在原真性的階段中,體驗的活的現在相對於它的『即將』和『而後』被意識到」(轉引自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第一版)。

也就是說,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過去,有未來,我們會籌謀未來,這種能力是來源於時間性,覺醒到我的生命是有長度的,每個時刻都要靠我去填充,去書寫,我活得如何,我在世界中是如何,靠自我與世界在我這裡建立一種結構性的關係,於是乎自我就在時間中生成並被意識到了。海德格爾走得更深,他說人生存的特徵,本質上就是「先於自己而存在」(見《存在與時間》),乍聽起來很懵了,其實意思是在胡塞爾基礎上的深化——人,是先行地預見到自己的將來,而有所應對,所有謀劃,努力把現在的我慢慢變成我預定中的那個「我」,說穿了,我們通俗話講就是「要有理想,向著理想前進,最後現實理想」。

理想是什麼?就是時間的意義。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你跟世界的互動,構成世界對你的意義。而這一切,都是要靠時間作為整體囊括擺布,調整革新的。時間決定空間的意義,而不是反之,時間在生命中的意義在此顯露了。

西方另一位現代思想家保羅?蒂利希曾經提出西方文化是一種「時間文化」,而東方文化是一種「空間文化」。這很有意思,這裡有一些含義。時間文化首先指向基督教信仰,上帝的救贖是在時間中成就的,要人去經歷,受苦,歷練出一個「新我」出來;其次,時間文化,體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點,不同階段之間往往是斷層的,同時因後者揚棄前者而帶有線性的進步論色彩;再次,時間文化在存在的特徵上,有空間的可複製性,基建於經驗理性的邏輯推演功能。總之,時間文化,是動態的,求新的,求變的。而「空間文化」則相反,是相對靜態的,講究傳統的傳承,古今之間以「共相」為趣旨,今人與古人的差別不算很大。很明顯,蒂利希這個說法相當粗糙,只是一種領悟,要反駁他輕而易舉,不過,是不是一點啟發也沒有呢?這個可以思考。

我個人以為,詩意一些說,時間是人生的平臺,空間則是人生的舞臺。 舞臺上的你,虛假度更高,平臺上的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感受要真實很多。真正的意義,對人類存在的意義獲取,只有時間的呈現才最真實可靠。但是,最可惜的是,我們的讀者最喜歡「舞臺」,喜歡大明星,偶像。舞臺上輝煌的一刻被定格為此人此生此境界的「標本」,我們就活在一個個「標本」指引裡頭,我們把自己「文藝化」了,用「文藝範」填充我們的生命,我們為什麼喜歡看戲,因為我們夢想自己可以在舞臺上唱戲,追角兒,潛臺詞就是他的現在就是我夢想的將來。這一種是什麼呢?人的慾望總是慾望著他人的慾望,你不想成為你自己,你想成為「他」。時間的河流我們不看,我們看空間(戲臺)的轉換,於是我們就活在半虛不實的年月中,時間有真實意義嗎?為什麼怕老,為什麼怕孤獨,為什麼低落時想死,因為你的時間是虛空的,你的空間擺放的,都是他人的東西,你自己的東西少之又少,別人不給你,你就連自我都沒有了。

順便說一句,我們從晚唐禪宗興盛開始,一直在加重一個關於「悟道」的傳說——頓悟,生命無尚神奇神聖的時刻,一旦降臨,你就從街邊路人一下子變成萬人迷。這種思維,說穿了也是「舞臺」思維的一種,空間特徵異常明顯。鄙人說過多次,我不反對「頓悟」,我反對的是把它誇大為生命中最具決定性、一切都等而下之的時刻。空間的轉換,沒有時間做支撐,那就是十足一個幻象,水中之月,到最後是沒有價值的。

好了,文學如何體現這個時間的理念?

首先,不能過分的「題材決定論」。我們有些作品標榜,「中國第一部寫XXX生活的作品」,有些作家標榜「長期關注xx羣體生活和命運的作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迅速獲得當下的關注度和認同感。這樣的作品定位對生命的解讀往往停留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感官感受層面,深不下去。有人會講,這不就夠了嗎?人生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好了,這樣一說,反而真的印證了上面引用的保羅?蒂利希對東方文化的批評了——靜態的,共相的。如果你在二十歲的時候讀路遙的《平凡人生》,和在六十歲的時候重讀,感受沒多大區別,那說明什麼呢?你這幾十年幹嘛去了,就只為口奔忙了?反映為口奔忙日子的作品,就是好作品?那你們還一天到晚嘰嘰歪歪什麼諾貝爾文學獎幹什麼,你們讀得懂嗎?反映普羅大眾的生活,廣泛性越高,典型性越高,就是好作品,這就是「題材決定論」。

所以說,當我們的目光過度的集中在當下的社會現象而欲言說總結時,這個作品定位本身就不高,決定了它很可能是「短命的」。時間一過,空間中同類的產品一多,它就完了。老百姓纔不會管你那麼多,他們要的只是當下的滿足,你就慘了,你跟著他們旋律跳,很快會累死,尤其當你還不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時,你存在不存在,完全是自求多福之事。在這種關係中,文藝跟他們的心靈一樣,是平扁的,你的寫作誰都可以進行,寫與不寫,在文學上毫無可惜處。

傑出的文學作品,一定要有相當深的時間性領悟,就是預見到人類,或者一種文明、一個民族這樣走下去可能出現的結局,這個結局在人性上說明瞭問題,有什麼意味深長的啟示。當下的故事只不過是一個載體,一個容器,容納和呈現你想要表達的思考。

的確,這類的作家在人類文藝史上就不多,在中國就更少了,兩千幾年中華文明就沒出現幾個這樣的人。我們的土壤生不出來。理由是,我們的主管者,我們的讀者,讀不懂,沒能力去理解。而且我們還往往討厭這類創作,把它批評為「無病呻吟」「文人病」「小資產階級思想」。在上者、在下者、同輩同行,都不欣賞,你還寫個鳥啊!

所以說,為什麼在我們這裡,嚴肅的具深度的高端藝術創作很難有生命力,有市場,因為我們無論活了多少歲,一百歲都好,他的內心也象個二三十歲的小年輕,在某個時間點上,人類中的大部分,包括了中國人中的絕大部分,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停止生長了。用海德格爾的定義看,就是你「先行於自己而存在」的能力比較弱,後勁不足,後來活的幾十年,長進得少,長進得慢。好,那樣的讀者能讀什麼作品呢?這事兒就明放在這兒了。

其實這也並沒什麼不好的。也行,智者與愚者反正結局也都一樣。如果說有什麼不足的話,就是最好別去討論什麼諾貝爾文學獎了,您就最多能看個村上春樹,還熱議什麼獲獎者水平呢。諾貝爾獎當然不是什麼神聖獎項,但就藝術的高下而言,這個層面你是沒能力判斷的了,只要你還是這種精神空間佈局,你的時間就停留在某個位置。物理歸物理,精神歸精神。好啊,也可以啊。


不是說英雄所見略同,不是英雄所見也可以相同的。意義涉及價值觀,價值觀需要參照物。

一般所說的時空是物理學上的坐標體系,坐標的選擇確實有個人為的因素在裡面,根據要解決的問題來選擇適合的標準體系。

回到問題中來看,只能說時間是動態的坐標,是生命中唯一的維度,所說意義由此可見。空間可以說是無生命的,是不是值得擁有也需要在生命的維度裏來考量,也要看其在時間維度上的價值。

關於時間,還可以看看在其它方面運用下來的價值,特別是金融方面的,經濟學意義上的,歡迎關注討論…


剛剛看了,格非教授的這個觀點,是針對:文學的時空觀的。

時間,空間~

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啊!

有意義和無意義,

我覺得沒必要探討這個問題。

有時間,做點事實,哈哈。


時間 空間對於現在人們的科技與認知來說瞭解還是太少太少,很像是2000多年前人類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當時的人類已經有意識去了解地球宇宙,由於當時科技和意識的侷限人們認為地球是方的天是圓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1400後哥白尼的出現才讓人類掀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角,一隻腳才真正邁進了正確的大門。

人類從2000多年前有意識去發現研究到一隻腳邁進大門經歷了1400年,現在人類探索時間和空間就像2000多年前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其實咱們還都徘徊在正確的大門外也許徘徊2000年會邁進去一隻腳也許會更久


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我國的專家在國際上籍籍無名,並與國際獎項無緣,原來研究的方向都錯了。我們更贊同,時間沒有意義,空間纔是有意義的。時間的本質,也許是打通四維空間的鑰匙。三維空間中的物質的運動「位移」,與構成物質的要件自然的衰變,才產生了時間的錯覺。否則愛因斯坦的某些理論豈不是錯了?即使發明出了時光機,也根本穿越不回去……


謝邀!我沒看格非教授的原文,不敢妄加評論,但我認為時間和空間對人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時間代表了長度,空間代表了寬度,這不僅體現在現實生活中,也體現在文學作品裡。在現實中,如果空間沒有意義,那麼人從出生到死亡,時間長短也就失去了意義,因為空間是物質的,而時間只有伴隨著空間抽象存存村在。茫茫宇宙,浩瀚無垠,時空四維。之所以有時間,那是因為有空間物質,否則時間毫無意義。在文學作品中,空間意義更重要,比如《紅樓夢》,如果沒有水中月鏡中花的寶玉黛玉,沒有花團錦簇的大觀園,沒有鐘鳴鼎食榮華富貴,而只有一些喘氣的延續生命的動物,還會有文學作品嗎?假如真有人說空間沒有意義,那很可能是他有足夠大的空間,只希望延續更長的時間。要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美好的空間是一生的追求,像《蝸居》裏的主人公一樣。存


時間和空間是宇宙中人類可以感黨到的三種客觀存在之二。另一客觀存在是物質。物質有形,又稱客觀實在。宇宙中所有變化都是物質在時空中運動的結果。時空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不存在沒有時間的空間,也不存在沒有空間的時間。因此時空是哲學的基礎,宇宙的本質


這個題目彰顯一些所謂「知識分子」狹隘。為什麼?

「空間」自我感覺不為我用。沒有意義!「時間」我認為有意義。這是什麼「知識分子」?狹隘「分子」。沒有「知識」可談。

「時間」對於「宇宙」自然變化有「意義」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 時間對於宇宙自然變化什麼用都沒有。

「時間」是人類的智慧,是能認知「宇宙」自然變化的「參照物」。有了這個「參照物」單位。人類所做一切有了記載,定位。有了「時間」單位:有了科學,人類的進步,有了各種學科研究……有了哲學理論的基礎……還有了很多很多內容。

為什麼把「空間」否定了。真的沒有任何意義嗎?答案一定的否定的! 認識「空間」不是沒有意義。而是意義重大!

難道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到此為止了嗎!三維空間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終點」了嗎?不可能!

人類科技要發展,進步。三維空間,僅是人類認知宇宙自然變化規律的開始。以後還會有四維,五維……十一維++。

在這裡,真的請我們那些喝了很多「墨水」的「學者,知識分子」。發表個人看法很正常。不要太狹隘了。多往遠處看看。人類社會發展是必須的,擋不住的。也有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宇宙災害事情,很正常……那是宇宙自然變化的規律。

如有冒犯,請原諒。


時間幾十萬年來一直記載著人類生存發展變化,人類一切活動無時無刻在用肘間安排進行,生命最重要也以時間來衡量,時間很有意義。每一個人一生接觸的生存實踐的空間太少太小。地域那麼大,世界哪麼大,地球那麼大,宇宙那麼大,銀河系那麼大,太空星球無數,由於人類能力都走不盡,近那些空間。對人來說,生命體會不到那些意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