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謝謝邀請。

恆溫這句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這句話和曹操那句(天下人負我)都一樣,是獨夫民賊的話,在今天看來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在當時卻是「至理名言」的政治正確。恆溫,字元子,典型的豪門公子,其父是恆彝,在駐守宣城的時候,被江播所害為國捐軀。當時恆溫身懷家仇。時刻都想替父報仇。不料江播病死,就在江播的弔喪的靈堂之上,恆溫身懷利刃闖入靈堂,三刀把江播的三個兒子都給宰了。恆溫如此剛烈,驍勇。使得恆溫得到了朝野的廣泛讚譽。如此英雄焉能放過。晉明帝司馬紹立即把自己的嫡女南康公主許給恆溫,駙馬爺立即官拜徐州刺史。

恆溫雖說是官二代,但卻驍勇善戰文武雙全,立即上表皇帝,願意帶兵平定蜀地割據政權(成漢地方政權)。恆溫要討伐蜀地,引發朝臣反對,但晉孝宗司馬聃卻很相信姑父恆溫。於是,在公元346年恆溫率領出兵成漢。公元347年3月,恆溫大軍攻克蜀地青衣縣,地方官急報成漢皇帝李式,李式立即讓宗室李權,李福和將軍昝堅領兵禦敵。

蜀地難攻,只要守住隘口,以逸待勞,堅守不戰,恆溫也很難取勝,恆溫採納謀士袁喬建議,下令全軍輕裝前進。騎兵開道,直取成都。為了達到快速和出其不意,大軍僅僅攜帶必須物資和三天的糧食,直取成都,一路之山上,三戰三捷,李式見恆溫兵臨城下,也算有幾分血氣,親自帶兵出稱與恆溫死戰,恆溫親自臨一線,東晉大軍見主帥親臨,勢氣大盛,把李式殺的大敗。李式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面對滅國之功東晉立即加封恆溫為徵西將軍,賀郡公。逐漸掌控東晉朝局,可以說人氣,才氣,運氣,都讓恆溫佔全了,而且恆溫此人天生領袖氣質,文武兼資。屬於他的時代終於拉開帷幕。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恆溫開始二次北伐。

公元356年七月,恆溫自任徵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討伐姚襄,恆溫水陸並進直抵伊水。姚襄大驚,立即撤了洛陽之圍,聚集兵馬阻擋恆溫,姚襄把伏兵藏在伊水附近的樹林裏,然後親自帶兵引誘恆溫出兵。恆溫識破詭計,據城不戰。姚襄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帶領水軍攻擊恆溫,哪裡知道恆溫水軍出身,極善水戰,大駙馬親臨前線,一場鏖戰,姚襄大敗。逃亡平陽而去。恆溫克服洛陽返回建康。二次北伐大獲全勝,朝廷加封恆溫為南郡公,公元363年東晉穆帝駕崩,穆帝無子,朝臣擁立成帝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也就是東晉哀帝。哀帝登基當年,前燕趁機再次進攻洛陽,再次被恆溫擊敗。而此時的大駙馬恆溫已經是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已經是加封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大權在握,雖然是東晉駙馬,但不臣之心已經是萌芽了,一些勢力小人也鼓動恆溫篡位。自己也當把開國功臣。

東晉哀帝當了三年皇帝就駕崩了,其弟司馬奕登基,是為東晉廢帝。公元368年恆溫領徐,兗二州刺史,領兵五萬迎戰前燕。恆溫打仗,一律走水路。三戰三勝,活捉前燕宗室慕容忠,恆溫五月出兵,八月就打到了枋頭。而恆溫初勝驕傲,兩次皆敗於一代名將慕容垂之手,糧道被慕容垂掐斷,恆溫只好從陸路枋頭退兵。慕容垂兵法大家,親自帶領8千騎兵全力攻擊恆溫的大軍,恆溫猝不及防,敗退七百餘裏而回。退守山陽,這場北伐失敗,導致恆溫威望大跌,這時候自己的妻子南康公主此時也病逝,恆溫痛哭不不已。

這次北伐失敗,自然要追究責任,恆溫私下問郗超,如何扭轉局面以洗枋頭之敗。郗超直言道,明公年餘六十,可以行大事,作伊尹,霍光(廢立皇帝)一定可以震懾天下。恆溫點頭同意,為了轉移目標,和自己日後登基做準備,只有廢掉司馬奕以謝天下。活該司馬奕倒黴(雖然和老祖宗同名,但本事差太多)公元371年,恆溫以皇帝雖然無過失,但卻是同性戀為由。恆溫入宮見褚太后要廢掉司馬奕,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褚太后深知現在是恆溫當家當機簽字蓋章。公元371年,恆溫以太后名義廢司馬奕,立司馬昱繼承皇位,是為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東晉元帝小兒子。有一次,侍中謝安(淝水之戰的男主角現在還是小青年)看見恆溫下跪拜之禮。完全是見皇帝的禮儀。謝安曾言,簡文帝的水平和晉惠帝差不多。

簡文帝當了一年多皇帝就病危駕崩,時年53歲。在外面打仗的恆溫得知簡文帝駕崩,急忙回京,準備行周公事,篡位為皇帝。但恆溫身體已經不行了。回到建康不過幾天就去世了。恆溫六個兒子前五個兒子都不咋地,不是早死,就是傻子,兩個兒子死於內鬥、恆溫遺命讓自己弟弟恆沖接自己的班,恆溫只有最小的兒子恆玄不錯。但由於恆溫沒有稱帝,被晉書列入正史傳。恆溫的小兒子恆玄篡位當皇帝的時候,追封恆溫為宣武皇帝。但僅僅二載,恆溫家族就被族滅,比起曹操,司馬懿,高歡等人還能在地下做開國皇帝,恆溫的運氣太差了些。

恆溫少年英才,豪氣衝天,功績彪炳,但晚年有不臣之心,但偉業未成,最終還是以晉臣入史書。實在是可惜,我本人對恆溫印象不錯。應該算做一個英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是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世說新語上記載了這麼一段話

桓公臥語曰:「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

如何評價,也得從歷史背景來看

大約在360年左右吧,桓溫上表朝堂,要求東晉還都洛陽。他說永嘉之後已經五十多年了,現在的小毛孩都不會說河南官話了,如果再不回去,可能就沒人再認北方故土,趕緊回去吧,把當初所有南渡的百姓都遷回去,然後大展宏圖,收復失地。我桓溫願意當先鋒復興大晉……

不過朝堂回應:是啊,時間一晃都這麼多年了,現在胡狄還在肆虐,真讓人悲傷,將軍有心為國徵戰這很好,一切都交給將軍了。至於遷都,河南那邊都成廢墟了,經營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從長計議,要不將軍回來參政朝堂吧

桓溫麻爪,猶豫到底是退兵參政還是繼續北伐

朝堂也麻爪,有心打又怕桓溫做大,有心讓桓溫入朝來又怕桓溫專權……

(桓溫)復率舟軍進合肥。加揚州牧、錄尚書事,使侍中顏旄宣旨,召溫入參朝政

車灌詔不許,復徵溫。溫至赭圻,詔又使尚書車灌止之,溫遂城赭圻,固讓內錄,遙領揚州牧

就是在上面這種情況下,桓溫說了這句千古名言: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

個人理解,他這句話既是感慨自己的優柔寡斷,也是感嘆司馬家子孫畏縮不前、虎父犬子

桓溫確實優柔寡斷,這句話說完十年後,才帶兵入朝,廢掉皇帝司馬奕另立新君,連皇帝都廢了,自己欲加九錫還不得……

權臣做的都不利索

其實,洛陽這晉朝首都自從351年冉魏的河南大總管張遇歸降之後,就一直在東晉掌控之下,期間雖有小波瀾,但還算穩固,真要建設不是太難

可惜了,最後讓慕容家奪去了


總結一句:一個失敗的大男人在「利」字面前的焦慮與掙扎!

但其實還可以這樣說:一個大男人對名利的熱血追求,癡心絕對!

為什麼呢?

著名學者馮友蘭曾在《人生境界》中說過「才人立言,英雄立功,就是以求己利,求己名為動力的。」

桓溫也不例外 ,他是晉明帝的駙馬,他三次出兵北伐,戰功累累。

誰隨著權力的增長,他逐漸把持朝政十多年。

多次曾想弒君奪位,然後就喊出了那個很經典的話:「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麼就遺臭萬年。」

但是奈何到最後,他都沒成功踏出那一步。

最後,抱憾而終!

個人評價

對於這句話,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太過偏激,荒謬了。

但也有很多人在瞭解其生平之後,很佩服真性情,我也一樣。

現在還有很多人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和社交軟體的簽名。也應該是被這句話中的那種「奮不顧身的豪氣」所吸引。

但其實除此之外,

這句話中對自我價值的強烈追求,老子我不甘心這樣,我想要追求更好的,憑什麼啊!對自我存在的強烈證明,我就想讓那幫小兒都記得我,是一種十分積極,熱血的人生態度!依然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桓溫,他不甘心就此打住,做一個戰功累累的將軍,希望還能有更大的成就,希望名留青史。因而,才說出了這一番話。

後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為「宣武皇帝」。大概也是為了滿足他的心願吧!

糾正一下,提問者問題中的字打錯,是桓(huan第二聲陽平)不是恆哦。

回答不易,若有所收穫,請抬起小手,點贊留言,轉發哦!


圖片源於網路


我認為,不能孤立的去看待這樣一句話,應該結合恆溫所生活中時代背景來品讀。

東晉時公元317年建國,這邊之前司馬懿家族作為魏國權臣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恐怖統治,恆溫生於公元312年,也就是說恆溫5歲時,大魏王朝被東晉所取代,眾多周知,這是司馬家族歷經兩代人的運作竊國的結果,恆溫作為生於這樣時代的官宦子弟,在他從小的家庭教育中肯定是受了相應的影響,我們來看恆溫的政治生涯的主要功績,會發現一個特點,恆溫的政治軌跡和司馬懿的非常相似,戰功赫赫而後獨攬大權最終達到竊國的目的,就連恆溫說的這句話的前一句,也是以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作為比較對象,因此在那有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樣一句看起來非常自負的話,只是為了彰顯恆溫自己的決心和野心。


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反正,不能白來一回人間,要爭得歷史長河一席站,留給後人評說指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