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澤布呂赫突襲,奧斯坦德,德軍在愛沙尼亞的海軍行動


謝邀。

一戰之中的澤布呂赫戰役很有意思,1918年4月23日,由900名英國皇家海軍水兵組成的志願隊進攻了位於比利時的澤布呂赫港口,目的是炸毀布魯日運河出口,讓德國潛艇無法出海,保衛協約國商船的安全。

英國人在付出了1艘驅逐艦,2艘汽艇以及170人戰死,400人受傷,45人失蹤的代價之後,讓德國人無法使用這處港口,但是事實上僅僅3周之後,德國人就挖開了一條新航道,真正讓協約國船隊安全的是樸實無華的美英聯合護航分遣隊。

「可以肯定的說,同時進行的奧斯坦德襲擊是一次令人絕望的失敗,所以英國人有理由慶祝澤布呂赫取得的成功,這次行動僅為英國提供了一種短命的宣傳伎倆」

——彼得·哈特《大戰》

而德軍在愛沙尼亞的行動應該就是著名的阿爾比恩行動,為此我寫了一篇微不足道的小文章放在我的專欄之中,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也歡迎對我專欄有興趣的知友們關注。

鮮血與土地——阿爾比恩行動 - 別了KV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94824

既然來都來了,不如說一下德國海軍在這場戰爭中的一次亮點——東亞分遣艦隊的埃姆登號。

這支艦隊是德國歷史上唯一一支遠洋作戰的艦隊,他們最後一任指揮是馬克西米利安·馮·施佩伯爵,除了一些在青島港內炮艇和魚雷艇以外,還有沙恩霍斯特號,格萊森瑙號裝甲巡洋艦,以及紐倫堡號,埃姆登號,萊比錫號,德累斯頓號輕巡洋艦。

大戰開始之前,施佩就已經發現了自己的尷尬處境,一旦戰爭爆發,自己要面對的將是日本帝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的聯合圍剿,他們是沒有任何希望能返回德國的。而德國在開戰之後,也遺忘了青島殖民地和這支優秀的分遣艦隊。

戰爭開始之後,巡洋艦迅速離開了青島港,並在太平洋集結了海外的戰艦,並且允許SMS·埃姆登號前往印度洋作戰,這個決定直接展開了一段傳奇。

SMS·埃姆登號,德累斯頓級巡洋艦,最終擱淺在澳大利亞的科科斯羣島

埃姆登號是最後一艘裝備了三重發動機的德國巡洋艦,後來的戰艦都換上了更強的蒸汽輪機,該船擁有厚度達80毫米(3.1英寸)的裝甲甲板的保護。擁有10門105mm艦炮,這個配置在當時算不上是一艘過時的戰艦,但是比起新式的英國巡洋艦,她又遜色很多。

戰艦指揮官馮·穆勒在8月1號就俘虜了一艘俄國商船梁贊號,他於1914年8月14日離開了分遣艦隊,前往亞丁灣,並且尋求更多的煤礦來維持自己的運作。但是由於荷蘭屬於中立國,穆勒並沒有獲得他想要的煤炭,同時他清楚明白,自己不適合的戰艦不適合與敵人進行一對一的交戰,也沒有本錢去挑戰英國海軍。為了躲避在這個水域之中HMS·漢普頓號,他們做了一個罩子,把自己偽裝成一艘商船。

作戰路線

9月5日,他們進入了加爾各答航線,隨後攔截了五艘商船,搶奪了一些補給品和煤炭。

9月下旬,他們進入了馬德拉斯,向發射了130發炮彈之後,擊沉了停在港內的英國商船,並且打爆了英國人的儲油設施。在整個一個月的掠奪之中,英國人在這個地區的貿易額下降了61.2%。9月25日,他們又擊沉了兩艘英國商船。

隨後埃姆登號遇到了最大的問題,他們沒有煤炭了。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前往了迪戈加西亞,意外的是,當地的英國駐軍根本不知道英國和德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也不知道埃姆登號在印度洋到底做了什麼。於是英國軍官熱情的歡迎了船員,並且很好的款待了他們,還為他們加上了足夠的燃料。

卡爾·弗里德里希·馬克斯·馮·穆勒,埃姆登號艦長。

10月10日,埃姆登號休整完畢,一週內擊沉了7艘英國商船,緊接著,穆勒決定前往檳城,實施一個更大的作戰計劃。

10月28日凌晨3點,埃姆登號進入了檳城,結果發現了俄國的明珠號巡洋艦,在高速之下,埃姆登號率先開火,重創明珠號。當俄國炮手們準備還擊時,穆勒下令發射魚雷,在巨大的爆炸聲中,這艘參加過對馬海戰的俄國巡洋艦就此沉入大海。

由於遇到了比自己噸位更大的巡洋艦,穆勒不得不選擇撤退,然而僅僅出港沒多久,他們就碰上了法國的慕凱思號驅逐艦,由於法國人毫無防備,幾輪齊射這艘船就從地球上消失了。另一艘法軍戰艦試圖追蹤埃姆登,可是因為暴雨最終放棄。

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勝利之後,穆勒的好日子到頭了,為了進一步拖延皇家海軍的追捕,並且摧毀他們的通訊系統,他派遣了手下的馮·穆克中尉前往科科斯島,與他隨行的還有另外兩名軍官,六名士官和三十八名士兵組成的突擊隊,他們還攜帶了4挺機槍。結果很不幸,這次行動引來了澳大利亞海軍的注意。

新式的HMAS·悉尼抵達了科科斯島,她裝備8門152mm艦炮,並且有極強的機動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埃姆登根本沒有勝算。

航行中的悉尼號

上午9:40,埃姆登號率先開火,剛開始他們命中對手,但是隨著悉尼號逐漸展開了自己的火力,埃姆登最終處於下風,短短的戰鬥之中,悉尼號發射了670枚炮彈,其中命中了100發。埃姆登號在試圖脫離戰鬥失敗之後,她在北基林島上擱淺,穆勒帶領自己的傷員向澳大利亞海軍投降。戰鬥中,埃姆登號有134人戰死,69人受傷,而澳大利亞海軍的損失則微乎其微。

而在岸上的突擊隊,他們被人們拋棄了,在穆克中尉的帶領之下,完成了一段偉大的逃亡,在3人戰死1人病死的情況下,歷經千難萬險,於1915年6月,抵達了君士坦丁堡。2012年,一部名為《埃姆登上的人》的紀錄片在德國上映了,講述了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擱淺的埃姆登號

在3個月的作戰之中,埃姆登號行駛了3萬海里,她擊沉2艘戰艦,16艘英國商船,1艘俄國商船,總排水量達到了70,825噸,還攔截了數艘商船,沉重的打擊了英國人的貿易,穆勒比其他任何德國艦長都更大膽,並富有騎士精神。他極力避免造成非戰鬥人員和平民傷亡,雖然先後佔領了14艘商船,但唯一被殺的商船水手是埃姆登在炸毀英國人油庫時未能逃脫的不幸之人。

威廉二世為了紀念這艘船,給予這艘戰艦鐵十字勳章,並且下令建造新的同名艦艇。

英國人對於埃姆登和德國東亞艦隊的表現十分惶恐,一旦他們如此的作戰,那麼英國海運將會陷入癱瘓。

我認為他們會使用驅逐艦,潛艇對我們的航運發動進攻,消耗我們的實力。一旦他們派遣戰列巡洋艦進入大西洋,將會把這裡弄成一鍋粥,我們卻沒有實力能對付他們,因為我們的戰列巡洋艦速度較慢,追擊他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可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

杜拉德·龐德 皇家海軍 聖·文森特號艦長,英國艦隊總部

最終,耗費大量心血打造的公海艦隊,成為了起義的炸藥包和導火索,長期待在威廉港內無所事事。


一戰俄國後期戰役的關注度就蠻低的。分為三個時間點,1917年3月(二月革命)後的,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後的,1918年3月(和約簽訂)後的,關注度一個比一個低(當然嚴格來說佈列斯特和約簽訂後俄國就退出了,不應被算作一戰)。

二月革命後有俄軍的克倫斯基攻勢和德軍的阿爾比恩行動,可以看上面 @別了KV 大佬寫的有關文章。

十月革命後有德軍的「拳擊」進攻戰役(Operation Faustschlag)。

從1918年2月18日開始到3月3日為止,同盟國軍四十七個步兵師和五個半騎兵師全線進攻蘇俄。而俄軍空有一百七十三個步兵師,數十個騎兵師,約兩千個機槍隊,一千五百多個炮兵連的紙面戰力,但因種種原因這些部隊的實際戰鬥力幾乎零,很多人甚至將武器、物資遺棄在陣地上退往後方。僅恢復軍事行動的前五天,同盟國軍就在東線前進了兩百到三百公里。蘇俄的應對手段是組建紅軍,1月28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工農紅軍的法令,2月21日列寧頒布《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法令。22日特別是23日,許多城市的工人踴躍參軍,在彼得格勒兩天加入紅軍的志願兵就有6萬,莫斯科則是2萬,後來2月23日成為蘇聯紅軍建軍日。新生的紅軍在許多地段(特別是彼得格勒周邊)與德軍發生激烈作戰。如2月25日德軍佔領雷維爾後,於26日向納爾瓦進攻,直至3月3日夜才徹底佔領;2月22日至24日,德軍激戰兩日後才佔領普斯科夫,此後難以繼續前進;3月3日德軍佔領羅夫諾。南線同盟國的攻勢更為迅速,這是因為烏克蘭的局勢更為複雜、德奧聯軍的兵力更多、烏克蘭的地形與鐵路更利於進軍。至3月1日,德軍佔領基輔,此後繼續保持較快的進軍速度,霍夫曼將軍就曾說,「這是我經歷過的最有喜劇意味的戰爭——人們幾乎只坐在火車和汽車上進行作戰。」至3月3日戰爭結束,北邊基本按實際佔領劃分軍事佔領範圍,南部則因烏克蘭問題,在戰線上又後撤了若干公里,至四月初同盟國控制整個烏克蘭。

停戰後俄國與同盟國仍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戰鬥,如敖德薩、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爾等地的戰鬥。最大的戰鬥是巴庫之戰,時間是18年8月26日到9月14日。土軍有1.2—1.8萬人,其中土耳其人約為6千人,剩下的是亞塞拜然韃靼人的非正規軍。另一邊的情況很混亂:蘇俄已同德國達成協議向德國提供25%的巴庫油田產量,以此換取土軍不越過一定範圍——巴庫正是在線外;而巴庫公社政權由於糧食危機和政治矛盾,並不完全處於布爾什維克的控制之下,巴庫公社軍(布)人數大約為0.8—1萬。此外,協約國軍隊也達到了巴庫,巴庫有1千人左右的英軍和8千人左右的亞美尼亞軍。最終,土軍攻克了巴庫,俄軍撤出巴庫,英軍和亞美尼亞人(5—6萬)從裏海撤離。隨後發生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據稱有1萬亞美尼亞人遇難(可信的數字為3千以上)。


咖啡杯中的海戰——坦噶尼喀湖大海戰

一戰時,東非的很大一部分屬於德國,德國人控制了坦噶尼喀湖以及周圍地區的水路,威脅到比屬剛果的安全。德國人在湖上有3艘強大的軍艦:20噸的金加尼號,100噸的魏斯曼號,800噸的戈岑伯爵號。

英國人被逼急了,緊急改裝了2艘4噸汽艇,拆成零件,從南非的開普敦一路向北,穿越廣闊的熱帶雨林,運到坦噶尼喀湖。這有多誇張呢?比廣州到貝加爾湖沒少多少路程。

幸好英國人之前在非洲構築了鐵路體系,大部分路都可以用火車運輸,但是仍然有一百多英里雨林不通火車,英國人為此動用了一隻幾百人的施工隊,修出一條公路,把零件運到河邊組裝成船,沿河行駛,再到有鐵路的地區,拆開上車,運到坦噶尼喀湖組裝起來。前後歷時4個月。

英國海軍經過苦戰擊沉了加尼號和魏斯曼號,但是對於比自己大了200倍的戈岑伯爵號實在無能為力,為此英國海軍部動用了最先進的海軍航空兵,4架肖特型轟炸機對德國港口進行了轟炸,雖然沒有炸沉戈岑伯爵號,但迫使德國人主動鑿沉了這艘船,放棄了對湖面的控制。

戰後,英國人打撈並修復了戈岑伯爵號,更名為列姆巴號,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它仍然在噶尼喀湖上從事運輸業務。

非洲叢林中的海戰_戰爭史研究WHS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


希臘第四軍團的命運

希臘在一戰中先是宣佈中立,而後陷入社會分裂,國王君士坦丁一世代表的雅典政府親德,首相韋尼澤洛斯親協約國。在塞爾維亞淪陷後,韋尼澤洛斯擅自批准協約國軍隊佔領科孚島,隨後又擅自批准協約國登陸塞薩洛尼基。希臘抗議協約國破壞中立但沒人理會。

雖然大部分時間,在薩洛尼卡的協約國東方軍團都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但協約國在巴爾幹的存在還是令同盟國如鯁在喉。1916年8月,國王在德國的壓力下批准了保加利亞對塞薩洛尼基的進攻。駐守馬其頓的第四軍團被國王命令不準抵抗並待命,隨後指揮官決定在最後一刻向德國投降。但第四軍團並沒有複員解散,而是被押解到了德國的格爾利茨戰俘營。

這在國際法上非常有趣,首先德國和保加利亞並沒有向希臘宣戰,同盟國和希臘不是交戰方。同盟國甚至不認為這是對希臘的敵意行為。因為德國再三向德皇的妹夫君士坦丁一世保證,德國和保加利亞會尊重希臘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保王黨的指揮官也傾向向德國投降,以免把軍隊交給韋尼澤洛斯的國民陣線。德軍對希臘軍隊繳械後,也不能根據國際法收繳敵國軍備作為己用,而是把軍備另行封存凍結。

那被押解到戰俘營的第四軍團命運如何呢?首先因為德國和希臘並不是交戰方,扣押也不能算是俘虜。所以德國人委婉地稱之為「招待」(雖然是強制性的)。而格爾利茨也是德國戰俘營裏最特別的一所,希臘戰俘可以在格爾利茨城鎮裏自由活動,德國還給了希臘一定的治外法權,授權希臘人組建自己的巡邏隊。親德的保王黨軍官還得到了不錯的款待。

當然好景不常,隨著德國被封鎖導致的物資匱乏日益嚴重。這些希臘士兵很快也面臨饑寒交迫,許多人死於肺結核。同時君士坦丁一世被協約國推翻,韋尼澤洛斯在希臘掌權,一些被認為是親韋尼澤洛斯分子的軍官和士兵被甄別出來丟入其他戰俘營。指揮官哈澤波羅斯也病死了,德皇派了一位代表參與他的葬禮。

隨著德國戰敗,保王黨的軍官擔心被韋尼澤洛斯清算,拒絕被遣返回國,並引發了士兵騷亂,許多希臘士兵也參與了德國的革命中。最終德國人把第四軍團放了回去,這幫保王黨軍官也果不其然地被判處死刑(但未實際執行)。

不過,隨著希臘國王被猴子咬死,以及韋尼澤洛斯在大選中的失敗。這些高階軍官又重新獲得起複,並憑藉他們在大戰中的豐富經驗(和德國人喝茶),被派往了希土戰爭的小亞細亞前線。


給 @孟德爾 的答案補充一下,當時圍繞著德屬東非殖民地的陸戰也非常精彩。福爾貝克率領不足15000殖民軍(主力是黑人),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和數倍於己的英國、比利時、葡萄牙聯軍周旋了整整四年。聯軍先後投入30萬人,傷亡6、7萬,還是拿他沒有辦法。最牛逼的是,到1918年德國本土已經山窮水盡的時候,他居然在反攻,一直到被俘的軍官告訴他德國已經投降了才作罷。

盧克納爾伯爵單艦闖天下當然牛逼,但最後在優勢兵力圍剿下不得不吞下失敗的苦果。而福爾貝克從頭打到尾,對手一度以為他已經自生自滅了,而他卻捲土重來,到處亂竄,搞得對方不知所措。普魯士軍官團的素質真不是蓋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