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回顧一下這兩段歷史。

先看李陵事件。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夏,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匈奴,另派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送輜重。李陵帶五千步卒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匈奴騎兵相遇。匈奴八萬騎兵圍攻李陵,李經過八晝夜戰鬥,斬殺萬餘匈奴,最後部隊彈盡糧絕,死傷殆盡,李力竭被俘。

再看李靖。武德八年(公元625元),突厥犯太原,李靖被任命為行軍總管,駐守太谷。不久,李世民即位,任李靖為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這時,隸屬於東突厥的苑君璋由於東突厥內部矛盾,投了大唐,而他佔據的山西北部,正是進攻東突厥的必經之路。太宗見進擊東突厥時機己成熟,便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任命李靖為大將,率十幾萬大軍,由映西、山西、甘肅等地,分六路出擊討伐東突厥。大軍剛出發,突利可汗就帶兵來降。第二年春,李靖親率三千精兵,由山西北的馬邑直逼定襄南的惡陽嶺。突厥頡利可汗沒想到李軍突然到來,他猜想李靖敢孤軍深入,一定是大唐傾全國之兵來戰,因而慌忙向北方的磧口退卻。而李靖則乘機夜襲攻克定襄,頡利可汗被打得隻身逃走。

經此一仗,頡利可汗己無為抵抗,他便派人向太宗求和,唐太宗派人去談判的同時並沒下令讓李靖停止進攻,而李靖早看出突厥緩兵之計,也揣摩到太宗用意,他親率精騎一萬,帶上二十天軍糧悄悄尾隨於使節隊伍之後,迅速到達離突厥大營駐地十五里的鐵山,突然出擊,頡利可汗獨自逃跑,突厥部眾羣龍無首,很快被擊潰。此次戰役,消滅突厥兵一萬多人,俘虜十多萬人部眾。不久後,頡利可汗被所屬部落所擒,獻於長安,東突厥汗國被消滅。

回顧完歷史,我們做一下比較。

1、李陵、李靖在各自事件中的身份和地位沒有可比性。李靖是軍中主將,是整個戰役的指揮者和主導者。而李陵只是一個騎都尉,軍中偏將,處於從屬地位。

2、李陵事件只能稱上一場戰鬥。場面上是八萬騎兵圍攻五千步兵,李陵佔據優勢地形,精心布陣,加之弩箭優勢,所以能抵抗八晝夜,但也僅此而已。而李靖所指揮的是一場大戰役,此役時間跨度有2年,已方動用兵力十多萬人,李靖副手張公謹亦是名將,與李靖軍策應的李勣更是百戰名將。


李陵所面對的是匈奴最強盛,最團結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匈奴能夠把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對抗漢朝,從漢初所採取的和親策略就知道,漢初根本無能力對匈奴進行反擊,一是國家沒錢,二是缺乏足夠的騎兵,漢武帝從一個羞澀的青年打到兩撇鬍子都變白了還是沒能力完全把匈奴打垮,可見這時候的匈奴是非常強大的。李陵只帶領5000步兵對抗8萬匈奴騎兵,最後是箭盡糧絕,沒有後援才迫不得已投降,漢武帝也是不問緣由就把李陵家人全部殺了,斷了李陵歸漢的後路。

李靖所面對的敵人是突厥,突厥在唐初也是個十分強大的遊牧民族,逼得唐太宗在渭水簽下「白馬之盟」。但到後期突厥內部分裂,政局不穩,統治之下的部族紛紛反抗,唐太宗抓緊機會,派李靖一舉打垮突厥。

兩人的結局不同,李陵以少擊多,沒有後援,漢武帝也不夠明察,而李靖相反,唐朝是舉國之力資助他討伐突厥,再加上李靖是個名將,深經百戰,勝利情理之中。


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事的君王亦不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