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雙方鬧僵後,東條英機擔任日本首相,「南下」的決策更加堅定,開戰成為雙方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選定攻擊目標時,美日高層都將目光聚集在菲律賓。因為那裡的美國海外駐軍距離日本最近,更是通往太平洋的戰略要地。

「術業有專攻」,打仗的事還是要由軍人說了算。於是,如何攻擊美軍的任務自然就落到號稱「太平洋之鷲」的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手上。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要捨近求遠偷襲珍珠港,這是為什麼呢?

先從他的個人經歷來尋找答案。

大多數讀者都知道日本人的名字都是用漢字表達,姓在前,名在後,延續父姓,世代相傳,但名字起得很隨意,甚至有時讓人啼笑皆非,如田中、三木、小熊等;其實很少人知道,在明治維新前,只有上層人才配有姓,普通百姓則是有名無姓。

山本是其生父高野貞吉56歲時,生下的第六個兒子,於是取名「高野五十六」,後因過繼到山本家,才改名叫山本五十六。由此看出,他也是窮苦出身,自小爭強好勝、好勇鬥狠。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山本從小很有上進心,17歲時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考入江田島海軍學校,與當時美國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和英國達特茅斯海軍學院一起,並稱為世界三大著名海校。

明治維新時期,海軍學校完全仿效英國的模式。專業課程、訓練模式跟英國一模一樣,並且在學校周邊不能開設賭館、妓院。但是,山本經常出入煙花之地,好賭成性。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他不像傳統日本人那樣,視條條框框為金科玉律,他膽大妄為,敢想敢做。

山本畢業後,參加了日俄戰爭,領教了當時各國海軍奉行的巨艦大炮理論。他雖然是傳統的英式海軍教育,但他並不像他們那樣古板,反而願意積極吸收各種新的理論知識。35歲時,他被選派到美國哈佛大學學習,這可是開拓眼界的大好機會。

在這裡,不但是美軍的強大讓他喫驚不小,而且社會制度和經濟、工業實力的差距,讓他感受到更大的衝擊。在這裡女人也能受到教育並且工作,在國內女人們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只有妓女才需要工作;在這裡砂糖敞開供應,在東京卻非常珍貴,需要配給。山本在對其有強烈的敬畏感之餘,更加的努力學習先進軍事理論。

美國的學習生活,讓山本對其既羨慕又敬畏。從他內心來說,和這樣的國家交戰,失敗是一定的,他不願意跟他們開戰。但作為一名軍人,尤其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早預計到未來的太平洋上只能容得下一個霸主,他要考慮的是依靠什麼可以打敗實力超羣的美軍?

功夫不負有心人,答案終於被他找到了——飛機。

這個當年萊特兄弟手中的大號玩具,蛻變成了人類軍事舞臺上新的主角——空軍。不過,剛誕生不久的空軍受重視程度也不夠高,決定各國軍事力量的,依然是傳統的陸軍和馳騁在佔據地球表面70%面積的海軍。山本非常清楚對手的實力,靠拼巨艦大炮,絕不是他們的對手,要想獲勝必須另闢蹊徑。

有了目標,就有幹勁。回國後的他擔任了海軍航空兵的教官,雖然該兵種不受重視,軍紀渙散,但他身先士卒,年過四旬依然每天堅持接受幾個小時的飛行訓練。很快,他的飛行技術超過了那些年輕人。

飛行員們也越來越信服這位新長官。在他的組織和指揮下,航空兵的訓練和軍紀煥然一新,在海軍裏的地位日漸提高,他也憑著自己的努力,離他的目標終於又近了一步。

自1939年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開始,他要趁著美國還在做著巨艦大炮的美夢,打一個時間差。於是他竭盡全力擴充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並把部分戰列艦改為航母。美日正式開戰前,他們已經擁有了「赤城」號等各類航母15艘,而同時期的美海軍只有區區的三艘。

如果從兩國海軍總噸位上來比較,日軍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從航母數量上來看,他們卻已經遠遠地將對手拋在後面,這就是山本的戰略思路:突出優勢,取得先手;不對稱打擊,取得最終勝利。

他對傳統海軍戰法的改革:航空制勝論,得到戰場檢驗。

1940年爆發的塔蘭託戰役,恰好證明瞭山本理論的正確性。起初義大利憑藉兩艘當時最快的新型戰列艦,襲擊英國過往船隻,他們知道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以,平日將艦隊主力停泊在塔蘭託港內,無論怎麼引誘,就是不出動。

同時,一旦發現戰機,就立即出擊,打完就走,絕不糾纏,給英國人帶來很大損失。眼看運輸船隊接二連三地被意軍擊沉,被逼無奈,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想到了還不成氣候的航空兵,決定冒險空襲塔蘭託港。

當時英國的航母上也沒什麼像樣的艦載機,坎寧安東拼西湊,才勉強湊齊21架老掉牙的「旗魚」式魚雷機,趁著夜色,直撲塔蘭託。但結果卻出人意料的好,英國僅以區區兩架飛機的代價,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共擊沉、擊傷義大利戰列艦、巡洋艦等7艘,掃清了地中海的障礙。

消息傳來,雖然引起各國的關注,但他們更多的是嘲笑意軍的無能,航空兵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重視。尤其是珍珠港的美軍高層,對此更是不屑一顧,他們認為低於45米深度是無法進行魚雷攻擊的,而珍珠港的水深只有區區13米,日本根本就沒有這種魚雷。

美國人很快就要為他們的傲慢和無知付出代價了。

不過,此時的山本卻在忙於應付。因為,海軍軍令部的原計劃,讓這個膽大包天的傢伙給擅自改了。對放著眼皮底下的菲律賓不管,竟然派飛機去轟炸萬裏之外的珍珠港,日軍內部上下都在質疑他的計劃,認為他是瘋子。

但隨後,經過山本的耐心解釋,一貫以偷襲為戰術的日軍,對他這個大膽而冒險的計劃也越來越表示認同。

於是,一場顛覆傳統海軍戰術的偷襲戰拉開了帷幕。

儘管山本五十六被美國人罵為惡魔,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扒其皮,抽其筋,碎其骨,揚其灰,除之而後快的劊子手;但他確實改變了傳統海、空軍作戰模式,受到各國的重視,直到現在。

如果他從小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還會有這樣的「建樹」嗎?歡迎留言和評論。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山本五十六在地球享年五十九歲,從萬米高空墜機而亡,我覺得叫山本五十九更貼切,多活了三年!

山本五十六是個賭徒,偷襲珍珠港是其一生中最大的賭注,賭注日本國運與自己小命。

二戰日本軍國主義盛行之際,欲圖霸東南亞,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身為海軍大臣,絕不是和平使者,他反對的是與美國發動戰爭。

山本五十六在美國活動多年,深知美國國力的強大,若日本與美國發動戰爭,日本無任何戰勝的可能,為何山本五十六還要偷襲珍珠港呢?

日本在亞洲野蠻侵略行徑,早已觸犯西方列強的利益,特別是侵佔東南亞、菲律賓,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開始限制對日本石油、橡膠、鋼鐵等戰爭物資出口,相當於扼住了日本的脖子,使日本戰爭機器無法正常運轉。

而日本要想美國放開這些戰爭物資的出口,美國條件是日本放棄侵略,退回到侵佔之初,一切回歸原點,這是美國的底線,美國這個條件,在當時的日本,上至天皇,下至日本國民,都是不可能答應,放棄犧牲無數日本皇軍性命而侵佔的土地和利益。這個外交案例,是二戰時期,日美兩國永遠無法在桌上談成的,互不退讓,各自堅持底線,美國可以堅持,也可以等,而日本一刻也等不了,也堅持不住,沒了石油、橡膠、鋼鐵等重要的戰爭物資,日本這部戰爭機器就得停止轉動!

桌上無法談成,那維有戰爭來解決了,遲早得戰,遲戰不如早戰,搏一搏,打掉美國駐珍珠港太平洋艦隊,或許太平洋就是日本海軍艦隊的天下了。

然而,賭徒不可以永遠是贏家,有賭就有贏有輸,日本開局是贏了一點,不多,美國開局是輸了一些,沒傷到經動到骨,美國家大業大,沒兩年,再次與日本決戰太平洋時,日本海軍艦隊覆滅,最終,日本輸了個徹底,輸掉整個戰爭!


古事今説,今説古事!

山本五十六反對對美開戰不是因為他愛好和平而是清楚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國力懸殊,開戰之後勝利的可能性小。

那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理由有三:

第一,美國扼住了日本的戰爭咽喉,石油。

作為有戰爭血液之稱的石油對於戰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日本的飛機、戰艦、坦克的作戰都需要大量的石油,但是日本並不生成石油,只能從美國貿易進口,在侵華戰爭開始之前美國雖然口頭上反對日本侵害了其在中國的利益,但是對日貿易一直沒有停止;但是日本接下來提出了「南下戰略」對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日、美的殖民地、僕從國的軍事侵佔戰略嚴重影響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夥同英國、荷蘭凍結了日本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停止了石油貿易。

起初日本希望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但是美國的條件是「只有日本將中日的佔領分界回復到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才會恢復石油貿易」。

這樣的條件等同於讓日本放棄對華戰爭所得,日本是當然是不願意的,但是美國毫不退步,戰爭成為解決這一爭端的唯一辦法。

第二,日本的戰略是通過局部勝利之後立刻與美國在有利條件下談判媾和避免戰爭的進一步擴大。

山本五十六在軍部討論對美作戰中曾提出,對美作戰,太平洋戰場最多隻能保持一年的優勢,接下來就會被美國強大的生產力追趕並壓制。

在此前的日俄戰爭中,面對實力懸殊的俄羅斯(不是蘇聯),日本拼盡全力獲得山東半島的權利在極為有利的條件下與俄羅斯談判議和。這一事件給了日本很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將日俄戰爭複製到太平洋的日美戰爭。

第三,山本五十六是個賭徒。「以小博大」的賭博性格促成了日本偷襲的戰術。

雖然山本五十六看出來日美實力的差距,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奇蹟」的可能性。山本五十六將希望就寄託在命運的眷顧下。

山本五十六在陳述偷襲珍珠港行動時曾有人質疑艦隊被發現的危險,山本五十六的回答是,「如果勝利,那麼就是天皇陛下的聖恩感召,如果失敗了就把「聖恩感召」去掉就好了。」

雖然最後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取得了相當的戰果,但實際上美國已經不可能和日本再回到談判桌上了,因為珍珠港事件擊碎了美國的「孤立主義」,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同盟已經正式組成。根據《雅爾塔》會議的精神,蘇美英三國任何一方都不能單方面與法西斯國家和談。

戰爭以珍珠港為開始向著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


感謝悟空邀答! 風語者再來說說山本五十六的事兒。說山本五十六明明反對發動戰爭是不對的,山本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從來就不是什麼和平主義者,是個地地道道的戰爭販子! 他之所以反對與美國為敵,是由於曾在美國做過考察,對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體量有著親眼所見,深知美國的戰爭潛力是世界第一,打起仗來絕對是個硬茬,難啃的骨頭。這是軍人的本能判斷,並非是說山本反對發動對美作戰,事實上他的沙盤推演在多年前就構想了戰爭樣式,假想敵就是美軍海軍太平洋艦隊,後來突襲珍珠港的成功就是他個人的「傑作」。

關於突襲珍珠港的事不談,單回答為啥明知打不過美國,為啥還要以主謀的身份去發動侵略。當時的日本,戰爭已持續多年,物資消耗太大,國內沒有造槍炮的金屬材料,甚至發動家家戶戶把家裡能拿的鐵鍋勺子都捐獻了出來……大批日軍在中國戰場深陷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國人就是不投降,戰略上處於相持階段,如再打持久戰和消耗戰,日本將難以為繼,勢必輸掉戰爭。如何化解被動局面,日本大本營當時分兩派意見,「北進派」主張進攻蘇聯,東西合進,夾擊蘇聯紅軍,最終和希特勒共謀歐洲大陸;「南進派」認為攻擊蘇聯只能通過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沒有物資資源也沒有戰略價值,無法解決日本的根本需求,所以力主進攻馬來半島,奪取那裡的石油礦產橡膠等資源,以戰養戰,可彌補戰爭消耗。於是「南進派」的意見佔了上風,作為日軍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就看到日本和美國之間難免一戰,當看到美國釜底抽薪,凍結日本資產,中斷石油礦產資源供應渠道,欲置日本命門於死地,所以才賭博性的妄圖採用突襲珍珠港的辦法,以求達到一舉殲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的目的,為南下發動更大規模戰爭掃清障礙,這纔是主因……風語者答題力求簡練,碼字不易,點個贊吧,多謝看官!


山本五十六指揮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明知最終要輸掉戰爭為什麼還要偷襲。

一,國際形勢。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受島國地域限制,資源匱乏。嚴重束縛了繼續發展。從日本國家層面考慮需要擴大國際生存空間,進一步擴大版圖,充分獲取工業發展賴以生存的資源,尤其是工業血脈的石油等戰略物資。而又因為吞併朝鮮,佔領中國東北,影響到了英美在亞洲的利益。美國切斷了石油等物資供應。日本的行動能力被遏制,急切要擺脫困境。隨著歐戰爆發,英法等國自顧不暇,法國直接投降。日本窺視東南亞英美殖民地資源已久,且亞洲各國戰爭能力弱雞,更加刺激日本要在亞洲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野心。而要佔領和掠奪資源,最重要的阻力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

二,日本的野心和戰略。日本近代成功進行明治維新,從此開始投師英美,走工業強國之路。建立了新式海軍,又打敗了北洋艦隊和沙俄艦隊,通過戰爭獲得了巨大利益。從此稱霸亞洲,成為世界強國。但地域限制和資源匱乏,遇到發展瓶頸。要想續寫輝煌,唯有對外侵略擴展。在經過918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以後,日本開始經營東北,扶植傀儡,有計劃地移民鞏固佔領區,實行殖民地同化手段。到二戰爆發前,世界局勢紛繁複雜。日本傳統軍國主義因為海軍和陸軍的分歧,分為南進和北進戰略。因為陸軍嘗試北進的張鼓峯,諾門坎事件,被毛熊的機械化陸軍撕碎。而不得不採用海軍的南進戰略,那麼首當其衝就是美帝太平洋艦隊。這也是山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重要原因。山本在向內閣說明時也明確提出美帝的巨大戰爭潛能。但面臨帝國戰略選擇時,軍人無從選擇,只有讓渡於政治。

三,海軍和陸軍的爭奪。日本軍隊是奇葩式存在。因為陸軍脫胎於武士,武士道精神融入了每個士兵思想。從後來的萬歲衝鋒和將領破腹可見一斑。因此在很多時候,陸軍自下而上的行動,作為最高軍事決策機關軍部也無法駕馭。比如關東軍司令部發動918,諾門坎事件。而海軍則清高許多,出過像東鄉平八郎這樣的英雄,大多有過留學出洋經歷,喫過洋麵包,眼界更開闊。從骨子裡看不起陸軍的土氣。在陸軍北進嘗試不斷受挫是時,海軍的南下策略,將獲得更多戰略資源。山本知道只有偷襲,才能佔的先機,獲得半年的優勢。

四,山本五十六的自身性格特質。山本五十六自身賭術精湛,曾自誇可以通過賭博贏一個艦隊。在上述國際和國內的形勢作用下,山本也是海軍傑出將領,偷襲珍珠港是他經手的豪賭,籌碼是日本的國運。以小博大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贏。但最終的結果還是國力的比拼。失敗是必然的。


感謝邀請。山本五十六確實是二戰期間日軍中少有的頭腦清醒的人之一,但山本五十六並不是愛好和平,而是深知美國的工業潛力,知道日美開戰勝算不大,這才極力反對,但是東京大本營決定和美國開戰後,山本五十六還是竭盡全力執行了決定。

山本五十六是個職業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而且是典型的賭徒心理,據說年輕的時候就因為賭技高超而被賭場老闆拒之門外。接到指令後,山本五十六就設想必須一戰幹掉美國太平洋艦隊,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把美國逼到談判桌前,因此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劃了偷襲珍珠港。之後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在此不予贅述。


日本,因明治維新而擺脫落後,因甲午戰爭而發家,因日俄戰爭而崛起,日本的崛起就是一部戰爭史。日本一位首相曾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這一理論,因為日本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就在不斷蠶食中國。但是日本在中國的擴張影響到了美國的亞太利益,美國不希望看到一個鐵板一塊的亞太,因此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制裁,包括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資源。失去了進口的石油和橡膠,日本的發展和擴張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決定孤注一擲發動對美國的戰爭,期望在戰爭中擊敗美國太平洋艦隊,以獲得在太平洋地區的絕對管轄權和東南亞殖民地。

但是日本內部還是有不少反對意見的,這些人認為日本不具備挑戰美國的能力。美國太平洋艦隊十分龐大,並且駐紮在珍珠港這個太平洋重要地區。並且美國的工業產能和戰略資源也不是日本所能匹敵的。其中的代表就是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曾說過「美國有多強大?先看看底特律的煙囪吧」

但是日本大本營所提出突襲珍珠港的計劃十分完備。日本間諜已經掌握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運動規律和駐紮順序,決定運用航空母艦艦載機為主要打擊力量對珍珠港進行突襲,珍珠港水深不足二十米導致無法使用魚雷的問題也被解決——在魚雷後部載入木質尾鰭。

由於計劃的完備和可行性,山本五十六決定進行一場豪賭——用一場戰爭決定日本五十年的國運。

戰爭的結果想必大家都清楚了,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但是美軍航母並未受到打擊。日本艦隊也在美國強大的工業產能所淹沒最終輸掉了整場戰爭。


因為,日本是一個很有危機感的民族,美國當時參戰也是早晚的問題,由於日本在日俄,甲午等戰役中,偷襲成功也嘗到了甜頭。這次也算是一種軍事冒險吧,但是他顯然低估美國人的能力,偷襲珍珠港希特勒是不同意的,德國不想過早把美國卷進來,等德軍羽翼豐滿,原子彈研製成功,美國未必打得過德國。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日本不進攻美國,中國英國有可能就淪陷了,最後的對決可能是日德聯盟對抗美蘇聯盟,勝敗很難說了。


山本五十六並不是什麼反戰人士,他也是一個極端分子,他並不是反戰,而是不想打,他知道,打不過。

山本這個人,他是個賭徒,也是個軍人,唯獨不是和平愛好者。山本五十六,江田島海軍學校畢業,在對馬海戰中,被炸沒兩個手指,身負重傷。戰後前往海軍炮術學校學習,隨後又進入海軍大學。而幾年後,這位日本少佐又被日本送往哈佛大學進修。正是在美國的留學經歷,他見識到了美國的強大。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軍隊中,是為數不多的頭腦清醒的人。他眼裡,日本的實力,不足以支撐長期的戰爭,一旦深陷戰爭泥潭,日本必敗無疑。這一點與當年發動九一八的石原莞兒非常類似,石原這個人也是日本陸軍的奇才。他對於發動全面侵華非常反對,同樣認為,全面侵華會陷入戰爭。

打美國,就必須襲擊珍珠港

進攻美國,並不是山本五十六要打的,也不是日本要打的,而是日本人只能這樣做,這就是形勢已經把日本逼到了這個地步上了。1941年,日本在對華戰爭中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了,而且,沒找到油田,美國又制裁日本,都禁運了。蘇聯,日本打不動,而且遠東沒啥東西。那麼,日本想繼續維持,就必須找一個新的資源地,這個資源地就是東南亞。

日本南下東南亞,就勢必要觸犯英美的利益,而英國自顧不暇,消滅東南亞英軍可以說一點問題沒有。而美國不同,美國就在太平洋上對著亞洲看呢。想拿下東南亞的地盤,為了保證順利,就必須斷了東南亞美軍的後路,而這個後路,就是珍珠港。

山本五十六,不過就是這一個行動的策劃者執行者,不是他要打,也不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要打,是形勢到這裡來了,不打,日本活不下去。反正橫豎是個死,打,壯烈的死吧,沒準美國還真能認慫了。

對於突襲珍珠港,日本就是在賭,拿國運做賭注。山本也再賭,上頭都賭了,他沒有理由不賭。賭的是,美國能放棄東南亞,美國能夠和日本媾和。雖然說這樣的幾率並不大,但並不是沒有。


首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第一天職。其次,日本和德國是二戰中的同盟國,德國首要進攻對象是歐洲國家,日本初步計劃是先儘快佔領亞洲,然後和德國一起拿下俄羅斯,再一起對付美國。此時美國已對華有了一部分援助,同時在向參戰國出售武器,發戰爭財。日本其實是一次賭博,他認為與其讓美國袖手旁觀發戰爭財,與其早晚一戰,還不如主動出擊,先重創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實力,在美國的調整期內,如果能徹底解決掉亞洲和俄羅斯,日軍和德國就可以兵合一處,組成強大的海陸空,那麼美軍在陸軍和海上的對比實力就會大打折扣,屆時日軍和德國的戰爭態勢就會好得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