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數學家陳景潤在一夜之間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受陳景潤的事蹟感染,一代中國少年在被問到“長大後要做什麼”時,都異口同聲地回:“科學家!”

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就在陳景潤成爲全國少年心中的英雄時,大洋彼岸,一位年輕的華人數學家在默默地攀登數學研究的高峯,他就是丘成桐。

丘成桐(Shing-Tung Yau)

30年過去,Shing-Tung Yau(丘成桐)已經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華人數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講席教授是一所高等大學具有最高學術地位的學者才能獲得的教席名銜)。

數學界最高榮譽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的第一位華人得主。

Fields Medal

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克拉夫德獎(Crafoord Prize)(該獎項是爲填補諾貝爾獎中未涵蓋的7門學科的空白而設)獎勵他的數學研究上的終身成就。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1949年,丘成桐出生於廣東汕頭,父親是學識淵博的哲學教授,母親是溫婉堅韌的客家女性。

這片有着厚重傳統文化的地方成了他一生的底色,出生詩書之家的他從小在父親書桌旁浸潤着孔孟之道。

父親與丘成桐

14歲,不諳人世的丘成桐卻突然遭遇了父親的離世,失去父親的家庭不僅沒有了精神上的支柱,更在經濟上一落千丈。

突如其來的絕境改變了丘成桐的一生,原本生性散漫的他開始發奮讀書。

1965年,丘成桐與家人在香港火炭村的新家。父親已經過世。

19歲,丘成桐在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提前畢業,被加州伯克利大學的陳省身先生破例收爲研究生。

他用一個學期就解決了著名的沃爾夫猜想(Wolf Conjecture),完成了博士課程的主要部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當時的丘成桐開始鑽研偏微分方程,而摩理教授(Charles Morrey)的鉅著《變分法中的多重積分》十分艱深難讀。

1970年春季全美髮生大規模的反戰活動,摩理教授的討論班上只剩丘成桐一人。

在硝煙瀰漫和直升機盤旋聲音充耳的環境中,丘成桐獨得摩理教授的心傳。

美國同學的眼中,丘成桐是爲了研究不要命的瘋子。

1972年,丘成桐在黎曼流形上的梯度估計的方法,宣告了幾何分析的誕生。

23歲的丘成桐打開了數學世界裏一扇新的大門,獨創一個數學流派。

之後三十年,幾何分析在丘成桐的發展下成爲一個極爲顯赫的流派。

愛因斯坦:重力直接來源於時空的曲率

1976年,丘成桐解決了幾何中一個偉大的問題——卡拉比猜想(Calabi Conjecture)。

在空間上是否存在滿足引力場方程的幾何結構,其它幾何學家都不相信它存在,丘成桐卻鍥而不捨,不分晝夜地去研究它。

廢寢忘食研究五年,無數次推翻與重來,他發現了超對稱的引力場結構,並將它創造成數學上的重要工具。

他一舉名震天下,奠定了丘成桐世界一流數學家的地位。

那一刻,他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描述自己的感受,漫長的孤獨探索,他和他的幾何分析終於自然洽和。

卡拉比丘空間

1978年,丘成桐和孫理察解決了廣義相對論的正質量猜想(positive mass conjecture),這個工作令霍金(Stephen Hawking)讚歎不已。

丘成桐結交了重量級好友霍金,霍金向丘成桐提出正能量猜想(positive energy conjecture),丘成桐和孫理察亦在數月後亦把它解決了。

左二:丘成桐

此時的丘成桐不過30歲,已經是令世界矚目的科學家。

他達到的研究層次和範圍已經是華人科學家新的標杆。

而他也在自己的研究之餘更多的關注中國年輕一代的數學研究,儘自己的所能提供幫助。

在數學研究上,丘成桐是所向披靡的“數學皇帝”。

而受益於家學啓蒙,他一生摯愛中國文學,以君子之道立身行事。

他用數學思考感受自然的詩意,以方程爲詩句刻畫自然之美。

自然的真即是至高的美,讓他魂牽夢縈。

他相信中國愛好數學的少年們和他的初心相通,不遺餘力地在中國辦數學中心提攜後學。

然而發現了超對稱引力場結構的他卻不懂這個場裏的利益權利結構。

他的坦陳直言,變成頻頻出現在媒體頭條的過激言論。

06年丘成桐接受《南方人物週刊》的採訪,說了這麼一句話:

“中國很多大的項目,表面上請了很多人來,特別是引進很多外國專家,實際上都是假的。”

話一出口,媒體上立馬成了“北京大學引進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

事件迅速發酵爲轟動一時北大和丘成桐風波。

北大官方發言人稱,“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侵害了北京大學的榮譽。”

如果丘成桐是一個國內的年輕學者,這可能是學術生涯上致命打擊。

而丘成桐說:

對我個人來講,金錢,名利,我不在乎,也不需要,至於指導中國學術方面卻遇到困難。

中國的學術未來在年輕人手裏,年輕人不能順利地成長,是我最憂慮的事情。

丘成桐(右二)和年輕學生

全靠海外人才會讓這些年青人認爲做學問只能到海外去做,不能在國內做。

事實上,我們也有能力在國內做傑出的學問,朱熹平就在國內做第一流的學問。

我們還有相當一批很好的年輕人能做傑出學問的時候,爲什麼一定要請海外的人來掛個名領最高的工資呢?

丘成桐和數學家們擔任丘成桐數學競賽評委

丘成桐這些直白火辣的言論在國內學術圈掀起了一陣大風波,對他自己也帶來許多非議。

他說他不後悔,他說:學問就是學問,學問圈子裏的門派之爭沒有意義。

他也感嘆,“幸虧我很早拿了菲爾茲獎,中國只有我一個人得到過,想毫無憑據地攻擊我就比較難。不然有人誹謗,也許媒體和官員就信了。”

右一爲丘成桐

丘成桐自幼年起就銘記孟子那句話:“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

他年輕的時候拼命做研究獨善其身,在學問有所成之後兼濟天下,竭力培養中國年輕一代的數學人才。

他沒有在所有人沉默的體制問題上沉默,他就像皇帝的新衣裏那個小孩子一樣,喊出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問題。

雖然經歷不少曲折,但其實我很愉快,我做了想做的事

至於成功與否不在我,而在這些小孩自身的努力、中國政府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做事情是憑熱情,認定是對的就行,不在乎別人怎麼看

而只要熱情夠了,事情就會做好

我做學問做了四十多年,經歷過很多挫折,最後還是成功了

很多事情,我一點也不後悔

一顆赤子之心,一生腳踏實地。

*參考資料

鄭紹遠:丘成桐與幾何分析。http://intlpress.sinaapp.com/mh/essay.php?id=212

Shing-Tung Yau: The Emperor of Math. http://www.nytimes.com/2006/10/17/science/17yau.html

內容爲【SME】公衆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