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好問題,盡信書不如無書。類似的情況在史書中還有不少,讀史既要知興衰得失,也應明白其中的虛妄猜測,自古史官強調秉筆直書,會盡量採取翔實可信的一手資料,但寫史環境不同,寫史人風骨不同,導致可信度高下立判,《史記》作為從古以來大受推崇的信史之一,司馬遷本人的考究精神也著實可佳,但這也不意味著該書全部可信,讀然後疑再求釋疑,庶己有得。學者王國維也提出讀古書二重證據法,本題似乎也可以套用一二。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後,多次巡遊天下,一來體察民情,一來尋仙訪友厭服東南天子氣,兼有耀武天下之意。(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崩逝在邢臺沙丘。據說臨死前留下遺詔要扶蘇即刻入鹹陽「會喪鹹陽而葬」,趙高生下壞心,詔令被壓下,並以扶蘇信任倚重蒙恬,扶蘇上位李斯高位必然不保來說服李斯與他合謀,李斯初時不肯,被趙高一步步誅心終於屈服,同意立胡亥殺扶蘇。所以,沙丘之變的核心內容就是矯詔立胡亥。

立扶蘇為太子之類的原遺詔看不到,秦人正史也沒有記載,但《史記》卻有了這個情節,哪來的?首先,推情察理。胡亥上位後倒行逆施,做了人神共憤的事。對本應沒有大威脅的兄弟大開殺戒,如把公子將闊兄弟三人,先囚後殺。此外,還有十二名公子被殺於鹹陽市,十名名公主在杜地被處以碟刑,受到株連的人更是數不清。秦始皇的陪葬發現可以證明這一點。又殺死蒙氏兄弟、馮去疾等老臣宿將,「毅有大罪,法及內史」。這體現出殘暴的一面,同時也是繼位不自信的流露。類似間接證據比比皆是,可以無限接近推斷胡亥矯詔上位的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其次,以先秦各國的傳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秦始皇沒有立皇后,嫡庶難說,論長以扶蘇為首,如果沒有明確的詔令,扶蘇繼承皇位符合宗法,而不是小兒胡亥,就算不立長子扶蘇,但為什麼是立胡亥而不是其他公子呢?胡亥繼位理由不足,這也留給人猜想空間。最重要一點,關於胡亥矯詔上位是有可能有直接證據留下來的,就是李斯。李斯與虎謀皮被踢出局,丞相變為罪人,其間鬥爭和關押時間較長,這段時間是有可能對親信或身邊人說出沙丘事變真相的,從這方面來說,這史料就相當可信了,畢竟是當事人之一。


對史料提出質疑是對的,你想的也是對的,這就是司馬遷杜撰的。

當然,也不能叫杜撰,他是史家,是紀傳體史書的開創者,紀傳體跟編年體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編年體必須在眾多史料中選一個他認為合理的記錄,而紀傳體不用,他可以把聽說的東西都記錄下來,讓後世讀史者自己去思考。

司馬遷的《史記》裏有眾多互相矛盾的史料,比如秦始皇的出身,

《史記 秦本紀》裏,他就是異人的兒子。

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

《史記 呂不韋列傳》裏,他是呂不韋的兒子。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再比如《趙氏孤兒》的記載,《晉世家》和《趙世家》裏就完全不同。

不僅僅《史記》,《三國志》也是如此,矛盾點太多了。

司馬遷和陳壽這些史家,都是聽說的,或者史書記載的,他們就負責記錄下來,至於是不是真的,自己去分析。

對於「沙丘之變」,應該是假的,因為密室之謀司馬遷都能記錄得如此詳細,而胡亥的年紀他卻不知道。

至於這個故事哪裡聽來的,很可能是陳勝吳廣等人編的,證明胡亥得位不正,就像李世民寫楊廣弒父篡位一樣,也是證明得位不正,

因為陳勝等人打的旗號就是公子扶蘇,所以應該是陳勝吳廣說,本來秦始皇傳位給公子扶蘇,只是趙高李斯等人篡改遺詔,改立胡亥。

最大漏洞恰恰就在這裡,因為扶蘇是不可能是繼承人的,誰會把繼承人丟在邊疆啊?如果把扶蘇當繼承人,秦始皇出遊,應該讓扶蘇監國才對啊。


某某之變都是後世人在一些歷史比較重大的事情進行的命名,以方便後世人熟記。其實提問者問得很對。矯詔謀反的事是要做得相當嚴密的,核心事情確實是隻有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知道,後事人是不知道具體事情和細節的。因為沒有哪個傻子會對人說我是篡改遺照當皇帝的。

在史記和資治通鑒中都有對沙丘之變的詳細描寫,對於這種事,秦國史官和秦國的正史上肯定是不會有記載的。那麼後世的歷史學家是從哪些方面知道這些歷史的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就先不說了,北宋時期的離大秦王朝太遠。最近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的史記對沙丘之變也是說得很清楚的,大意就是秦始皇要死了,寫了遺詔傳位扶蘇,但是被趙高,胡亥,李斯改了遺詔。傳位胡亥,並處死扶蘇和蒙括。祕不發喪回鹹陽,當時是夏天,為掩蓋屍體臭味而在車上裝鮑魚一掩飾味道。可以說是寫得非常詳細,但是司馬遷不是當事人,也沒有在場,那是如何寫得如此清楚呢。

首先司馬遷離秦始皇朝代比較近,大概在110年左右。司馬遷的資料肯定不是翻閱秦國正史得來的,應該是通過一些野史或者當時比較流行的說法。司馬遷另一個考證應該是來自家族,首先司馬遷的祖上都在秦王朝當過官,雖然只是些武將小官,但是消息來源肯定要比民間的流傳更為準確。後世很人多人認為胡亥是通過矯詔才當上皇帝的依據是:一,他殺了他的大哥,也就是秦始皇的嫡長子扶蘇。二,他當上皇帝後殘忍的殺害了不管對他有沒有非議的所有兄弟姐妹,這個從秦始皇陵周邊的陪葬坑就可以看得出來。三,陷害諸多大臣,不算和扶蘇一起撲街的蒙括,後期比較有名又有內史蒙恬,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大將軍馮劫。他這一系列的手段認為他是得位不正,心裡心虛而大開殺戒。而陳勝吳廣的起義,是打著反暴秦,立今楚的旗號,宣揚過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天怒人怨。要知道,陳勝吳廣的張楚政權在當時可是很牛的,就是後起之秀的項羽當時都是依靠的的張楚政權。不是陳勝吳廣先當了炮灰,也輪不到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了。所以估計在當時,反對秦二世,和杜撰沙丘之變也是從那個時候來的。

那具體的到底有沒有沙丘之變呢,我開頭說過某某之變是後世對前歷史大事件的命名,所以在秦始皇撲街和秦二世當政的時候是不存在什麼沙丘之變的。秦始皇在位的時候沒有確立帝國繼承人,後世人之所以確定扶蘇是秦始皇的繼承人,其主要原因就是扶蘇是長子,先秦時期遵循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這個也是扶蘇最大的優勢,秦始皇沒有皇后,所以眾皇子中沒有嫡庶之分。但是秦始皇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皇帝,他會不會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呢,如果他遵循那就應該早早的確立長子扶蘇為帝國繼承人,給他個名分。很顯然秦始皇沒有,而是選擇把扶蘇給發配到邊疆去了。扶蘇去了哪,我們都知道,是去了上郡和蒙括一起修長城去了。扶蘇是為什麼會被發配那麼遠而遠離帝國中樞呢,是因為扶蘇犯了錯,引起秦始皇的不滿而遭發配的.而不是人們所說的歷練,而發配扶蘇很多人也不認秦始皇是為了歷練扶蘇,覺得更多是為了和蒙括相互監視。蒙括掌30萬秦軍精銳抵禦匈奴,即使秦始皇再怎麼信任蒙恬,但哪個帝王的心有這麼大,讓一個外人在帝國統一之時,毫無節制的統帥大軍在外,扶蘇作為監軍過去實則有節制蒙恬的味道。二應該是看管扶蘇,扶蘇做為監軍監視蒙括,蒙括作為統軍大帥,又有個皇子節制,很合拍嘛。不過秦始皇會不會想到扶蘇和蒙括玩到一塊去,那就不得而知了。秦始皇的中央集權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從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對大一統和皇帝權力的執著,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帝國最合法的繼承人,是所有文武大臣認為最符合嫡長子繼承人的唯一人選,你們說對秦始皇有沒有威脅。當然是有,秦始皇為什麼遲遲不立帝國繼承人。因為他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是想永遠當下去的,他捨不得這從古至今唯一也是第一的皇帝權力,所以他夢想能夠長生不老,一直在追尋長生不老,關於秦始皇追尋長生不老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闡述了。正是因為秦始皇的帝位的執著,導致了他夢想有一天他能長生不老,永遠的當皇帝,而被滿朝認為扶蘇就是未來帝國繼承人這一說法,他應該是很不喜歡的。我是要永遠當皇帝的人,你們不為我這個現在的皇帝著想,就想這我的後繼之君了,這才發配扶蘇到了邊疆給了最信任的蒙恬,讓這兩個大佬互相牽制。在先秦時代,一個皇子被發配而遠離中樞,大體來說就是與皇位無緣,以春秋時期晉獻公的的太子申為例。後世清王朝康熙的四皇子和十四皇子為例。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執著應該是導致他遲遲不立皇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秦始皇早知道自己要死,早有要立扶蘇為繼承人的意思的話,更大的可能就是還沒到自己死的時候就應該發詔書讓扶蘇回來。至少也要讓扶蘇先回到鹹陽再說,但是沒有,史書也無記載。史書記載秦始皇是暴斃,個人認為秦始皇應該是死得太突然,或許是秦始皇認為他還可以再搶救一下,壓根就沒有留下詔書。但是扶蘇作為長子,就算沒有遺詔,按照先秦時期的嫡長子繼承製,扶蘇也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是關於皇權的問題,既然沒有遺詔,那誰都可以去爭,李世民在有太子的情況下都給人家滅門了呢,可況現在沒有太子。但是扶蘇沒有那命,不在他爹身邊。而且秦始皇應該是非常喜歡胡亥的,不然出巡也不會帶著他了。換做是我,在沒有遺詔,有人教唆的情況下,我也會去當皇帝的,就算是遺詔立我當皇帝,誰敢留個帝國第一順位繼承人還有將軍支持的大哥在外面晃蕩。所以從皇權的角度來說,不管有沒有遺詔,不管遺詔上面寫的是誰當皇帝,扶蘇都只有兩條路,要麼反,要麼死。

沙丘之變的詳細描寫首先是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距離事變當天時候,也在一百年左右。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史記已經不是司馬遷的原作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和司馬遷的原著是有區別的,到底是司馬遷本人在秦始皇本紀中寫了這麼一段,還是後人加了這麼一段,我們都不知道,況且古今中外的史書大多都是一家之言而評天下事。歷史大致就是這樣,今天我們所知道的都是先人所說的,先人是聽祖上說的,那麼祖上是聽誰說的呢,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別說我們聽到的有些都不真實,就是我們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何況在封建專政距今已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呢。沙丘之變或許有,或許沒有。秦二世殘暴不仁,毫無建樹,搞的民不聊生,四地揭竿而起。反抗者們需要沙丘之變來為自己的行為爭個門面。如果秦二世是個好皇帝,與民生息,有所作為,天下太平開創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盛世,那麼哪來的只有3-5個人參與和知曉的沙丘之變呢。這可不像玄武門之變那麼隆重,搞得人盡皆知。


李斯死時當著眾人大罵趙高:我後悔和你矯詔害死扶蘇,陰謀立胡垓為帝,我這是自取滅亡啊


有這麼一句話你聽過沒:「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你仔細品這句話,是在稱讚司馬遷,還是在糟蹋他?


歷史邏輯推理。從可見到的「果」,推測形成果的起因,周圍的當事人也會在當時往外講具體情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