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真、善、美。

十六歲的翠翠在茶峒渡口見到了」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錦雞「一樣標緻俊秀的後生——船總順順家的二兒子十八歲的」二老「儺送。這個美麗單純的山裡女孩只要一聽到」二老「這個名字就會臉紅心跳,只要一見到」二老「這個人就會低頭躲開。

偏偏是船總順順家的大兒子」大老「天保——這個又慷慨又正直的小夥子,也喜歡上了翠翠這個天真活潑的女孩。而且搶先一步」走車路「託媒人上門提親。翠翠的爺爺明白孫女的心事,只能是口上含李子,不說明白。

二老儺送和大老天保在一個晚上敞開了各自的心事,知道他們喜歡的都是翠翠姑娘。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兄弟倆個決定「走馬路」,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誰先把翠翠心子唱軟,翠翠就歸誰了。

二老儺送的歌像竹雀把翠翠的心唱軟了,他的歌把翠翠弄成了傻相。翠翠說:「爺爺,你說唱歌,我昨天就在夢裡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的真有趣!」

大老天保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留下儺送二老在家。船到茨灘出了事,掉到灘下漩水裡就淹壞了。船總順順因為大兒子的死心裡怪翠翠爺爺和翠翠,儺送二老也因為各種說不出的委屈坐船下桃源去了。

到了冬天,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個窠。」翠翠的碼頭和窠在哪裡呢?

1999年《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屬第一。


《清奇秀美的湘西水鄉風情畫——邊城的藝術特色淺析》是我當年的畢業論文。之所以選此題,是因為湖南籍現代文學教授宋老師的推薦,更是被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自然之美,奇特的風土人情,翠翠與大佬和二佬,悽美的愛情故事,深深地吸引。

民國時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沈從文先生,帶著一身奇異的經歷,從湘西一隅走向文壇,以獨創的散文體小說《邊城》,抒發自己內心深處,那命運的不可知性,那深深的鄉思,淡淡的哀愁。意在凈化亂世空氣,為迷茫孤獨的靈魂,找到一個安放之處。

湘西小兒女的愛情故事,在桃花源式的古鎮茶峒展開,主要地點是翠翠擺渡的渡口。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哥倆,同時愛上了老船公的外孫女翠翠。

面對同樣優秀樸實俊拔的兄弟倆,翠翠一時難以抉擇。夜間對岸那動人情歌,讓翠翠心動神馳,睡夢中靈魂也會輕輕地浮起……而歌者到底是二者其誰,翠翠卻搞不清。大佬天保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不幸遇難!傷感的二佬儺送,離開了故鄉,不知所往……

白塔在雷雨之夜倒下,爺爺溘然長逝,只留下孤女翠翠!善良美麗純情的少女,每日在渡口張望,默默地等待儺送歸來,渴望愛情落地……

「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這是《邊城》的尾聲。作者歌頌真善美,追求自然之美,《邊城》的畫面感很強,這一尾聲,如同繪畫大師的留白,以悠長的意蘊,拓展讀者的想像力……

《邊城》,本來就是書寫人生的孤獨,命運的悽涼。二佬儺送會回來,因為父母在,鄉愁難消。但回來時,又是什麼樣的情景?孤身歸來,重續與翠翠的鴛鴦夢,還是帶著妻子兒女回來?這是一個懸念,留給讀者想像……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以其獨特的文筆,描繪出了湘西淳樸的民風以及主人公小翠的悽涼愛情。

最初接觸沈先生的作品,就是《現代文學作品選》中的《邊城》。沈先生以其獨特清新的文筆,吸引了我們這些饑渴的求知者,反覆看了好幾遍。好文章就是耐看,每看一遍就有更深刻的感受。

小翠是幸運的,有淳厚樸實的兄弟二人的愛情滋潤,半夜那動人的情歌,把她的靈魂在睡夢中浮起;小翠也是不幸的,兄弟二人無從選擇,大佬不幸遇難,二佬傷心出走。小翠在渡口張望等待……。

二佬還會回來嗎?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文章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二佬回來了,小翠會幸福嗎?二佬不回來小翠怎麼過?讀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空間吧。


「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在《邊城》的結尾,沈從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儺送二老到底會不會回來?什麼時候回來?每一個讀過《邊城》的人都充滿了無限的遐想。私以為,儺送二老會回來,只不過應該是在很久以後了。原因有三:

首先,茶峒的人都是善良質樸之人,自然也知曉孝悌,父母在尚不遠遊。儺送的雙親俱在,當父母老去,為人子女,焉有不回來盡孝道之禮?

其次,雖然因為天保的死儺送記恨老人順帶也記恨上了翠翠。但從前文的來看,儺送自是對翠翠情根深種,不會輕易把翠翠放在渡口不管不顧的。此時的出走倒像是和自己置氣,等到氣消了自然也就回來了。

最後嘛,儺送出走是因為天保的死,暗自懊惱兩兄弟愛上了同一個女子。離開也只是不想見到翠翠時時常想起天保。兩兄弟的感情十分深厚,也許為了自己內心的安寧也為了哥哥,儺送會在遠鄉求一門親事,斷了和翠翠之間的緣分,也放下心中的執念。落葉歸根,儺送終究還是會回到家鄉。

其實,大家糾結這個問題更多的可能是在想儺送和翠翠是否還能再續前緣,是否能做一對夫妻。畢竟二人都對彼此有意,只是天保的死亡讓二人生出了間隙,二人是否會結為夫妻反倒要打個問號了。


《邊城》的文字滿含著真性情的人生觀與安寧祥和的內心世界。它的文字,似乎是從作者胸中自然而然的泊泊而出,而少有遣詞造句的雕琢感,無論是對茶峒的自然風光的描寫,對依河而建的水街的自然風貌的解讀,還是對端午節中人們魚貫而出觀看熱鬧的賽龍舟比賽還是及眾多年輕精壯的青年人參加的抓鴨子活動,都為我們描繪了這方土地與人們的自然淳樸,安靜祥和彷彿是縈繞在作品中的主題氛圍,他們的交談少有言辭激烈之處,處處透著一種波瀾不驚與平易近人。

但從前期作者描寫船老大順順的艱難創始史以及他如何把兩個兒子教育的精壯能幹,既識大體知廉恥,同樣又很好的繼承了他們父親在經商與做人上面的優良傳統,二老更因其美貌與品格被遠近的鄉親戲稱為嶽雲。但我們能將這初次的見面歸結為一見鍾情嗎?顯然有些牽強,但我相信在翠翠的心中一定對這個優秀青年的愛意埋下了伏筆與萌芽。可是這份愛意的成長如日子般漫長,漫長到有一天爺爺意識到這份他守護多年的對後輩的關懷總有一天會隨著他的衰老與離去而消散,那時的翠翠的幸福又將歸於何處?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我們是從內心希望翠翠癡癡的守望能夠在某一天等到儺送的到來,但最終的結局給每一個讀者心中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那美好在消失中卻又無能為力的無奈,就如同翠翠望向江面的渴望。


看完沈從文的《邊城》,心中為那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憂傷。彷彿看到翠翠每天在渡口失落的神情。故事中的哥倆都愛上了天真爛漫的少女,但翠翠鍾情於老二,哥哥為了成全弟弟外出做生意溺亡。那個會唱歌的弟弟,為翠翠唱了一夜的情歌,翠翠卻全然不知,他也為成全哥哥而遠走他鄉了,帶著他對翠翠的深情還有他所熟悉的溪流。

可憐的翠翠成了弟兄倆推來讓去的禮物,有誰問過翠翠的心事,他哥倆都覺無比高尚,偉大,成全彼此,而翠翠永遠成了那個站在渡口的憂傷的失落者。為她唱歌的老二永不會回來。因為他不懂翠翠的心。


謝邀!

這個問題沈從文先生已經在小說中回答了:二佬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

連先知先覺,萬能的作家自己都說不準的事,任何人都無法準確預料。


肯定會回來的,他可是心靈之窗啊。


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你認為他會回來,便會回來,你認為他不會回來,便不會回來。他便是你,你便是他。這叫「入戲」。


文人烏託邦裡面的邊城

想一想就好了

其實也就那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