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線也好,謎題也好,由於篇幅或版權刪去或更改的地方也好,想知道具體的一些區別


因為Ingress的一個小眾玩法而在一個月內被迫看了至少5次RP1小說,然後上映後今天一刷了電影,準備二刷看細節。

目前看來小說和電影除了主線相同,人物相同之外...根本沒什麼一樣的地方...3個謎題都有區別...電影為了致敬很多經典作品,無縫地改編了很多劇情....

【以下有劇透】

1.最有印象的是another life的那個硬幣,原作是通過打吃豆人打出3,333,360分的完美分數比Halliday大佬打得還要高於是獲得的有+1命的25美分神器(Lv99哦),電影裡面直接把吃豆人劇情刪了,改成Halliday紀念館的館長打賭「只有一次出現了Kira」而贏得的硬幣...25美分這個數字在小說裡面是有交代的,因為OASIS的註冊費用是25美分終身,角色死了也就是重新創建角色,不需要重新創賬號....但是電影裡面沒有交代這個背景...

2.然後是關於最後的atari2600上玩adventure...原作是所有去玩的人都獨立一個房間,這時候是IOI的人和主角同時玩,然後主角先找出隱藏玩法而勝利,電影裡面是IOI直接把atari 2600所在的島霸佔了...讓一堆IOI臨時演員輪流去送死....主角最後全世界直播玩遊戲通關...以及小說裡面沒有出現adventure的官方彩蛋,以下是原文:

It took me only a few minutes to reach the Secret Room.

I grabbed the sword and used it to slay all three of the dragons. Then I found the black key, opened the gates of the Black Castle, and ventured into its labyrinth. The gray dot was hidden right where it was supposed to be. I picked it up and carried it back across the tiny 8-bit kingdom, then used it to pass through the magic barrier and enter the Secret Room. But unlike the original Atari game, this Secret Room didn』t contain the name of Warren Robinett, Adventure』s original programmer. Instead, at the very center of the screen, there was a large white oval with pixelated edges. An egg.

The egg.

小說里的隱藏結局沒有出現原作者的名字,但是電影有(估計也是致敬這個經典的遊戲才原封不動把這個遊戲弄出來)。而電影的真正的蛋,則是把主角傳送到Halliday的房間然後Halliday翻了半天才找到給主角。

3. 在小說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第一次現實見面在結局,也就是拿到了adventure的彩蛋之後,才線下面基,而電影裡面,在男主角拿到第一把鑰匙後,女主角在現實中救了男主角而提前見面....

4. 在拿到了OASIS的最高許可權後,小說里男主角第一件事是復活了小夥伴,並且恢復原狀(畢竟死了一次之後應該是數據清零了...),而電影裡面沒有這一段,但是電影比小說多了男主角拿到最高許可權後把股份和4個小夥伴平分了(五巨頭),順便把IOI封號了,然後還一周兩天關服....

5. 小說裡面的第一扇門是要在wargame這個電影裡面給Halliday最喜歡的這部電影配音,要求每一句台詞都對的上.....電影裡面直接在主角拿到第一把鑰匙時,門就出現了....

6. 小說裡面門(門要用鑰匙打開,門裡面是下一把鑰匙的線索)和鑰匙是分開的,但是電影裡面,當有人拿到鑰匙,那一扇門就出現在他面前...小說裡面的門也要玩家去找...最後一扇門的打開方式——"三把鑰匙同時插進去" 電影裡面是因為上面有3個鑰匙孔.....然而小說裡面是通過一個Three is a magic number這首歌來暗示....

今晚二刷後補充....

-------------------二刷完畢,繼續施工-----------------------

7. 最後諾蘭的哥斯拉還是哥斯拉,但是小說里主角的奧特曼卻沒了...聽說是因為要不到版權233333333333,於是就變成了高達打哥斯拉.....

8. 第一把鑰匙的獲取,小說裡面是玩經典遊戲《龍與地下城》,和最終三巨頭之一的巫妖Acererak對決街機遊戲《Joust》...三盤兩勝......如果這個情節拍成電影,估計沒有什麼觀賞性吧....於是果然改了,改成了很有觀賞性的無規則賽車遊戲....倒車請注意,倒車請注意...

9. 突然想到一個... 小說裡面Halliday的遺產只有2400億美元...但是電影裡面直接翻了一倍...5000億美元,half of trillion....而且還故意裝老年痴呆說成50萬...half of million... 為了增加笑點...就把家產翻倍了....

10. 二刷電影之後看第N次小說,看到的,小說一開始,在介紹OASIS的彩蛋系統時就介紹了全世界第一個彩蛋,adventure,甚至Halliday還親自表演了一下怎麼拿到這個遊戲的彩蛋...(其實也就是OASIS的彩蛋的最後一關...),電影如果還這樣拍,那麼IOI的那堆人就不可能猜不到最後一關是adventure了= =。。。。於是這一段也刪了...


小說是一部 純粹向遊戲、動漫、音樂、電影致敬的作品(八十年代至千禧年之前),是對網路沉迷的變相批判,和對lol這種妄圖掌控整個網路遊戲謀取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的抗爭。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值得一看,小說基調就是舉著紅旗反紅旗,哈迪利其實是想讓人們不要沉浸在綠洲中的,畢竟遊戲僅僅是遊戲,而小說中的現實生活,已經破敗到人們要去綠洲中尋找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了。

電影嘛,斯皮爾伯格針對9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的一部討好之作,雖然能夠看到非常多的致敬,但是小說中那種破解謎題的努力,根本看不到了,原著中第一關是在龍與地下城的背景下,和傳奇巫妖打街機,主角憑藉自己對遊戲的熟練度成功勝利;電影中呢?搞個賽車遊戲最後取得勝利的關鍵竟然是倒車。。。這是在玩遊戲呢嗎?這是赤裸裸的作弊吧,遊戲開發者腦子殭屍化了嗎?設計一個遊戲就是為了讓你找到BUG,然後通關後就是讓你崇拜開發者的嗎?第二把鑰匙的線索改的面目全非,真是讓人痛心疾首。。。。


看了原著小說後的四刷 集齊全部類型場次

談一下對比的感想(首先感嘆一下發現的一個新彩蛋 火星人馬文,那個上世紀美國漫畫的經典人物,似乎很多解析都沒有提到它)

一、內容

大體故事上和小說保持了一致的走向: 哈利迪死後留下彩蛋,五年之內沒有人拿到鑰匙,參與挑戰,潛入(小說中)IOI,extra life……

電影做出了使故事適合電影這一表現形式的改編,比如extra life的來源不同,部分情節不同,挑戰的內容和數量完全不同(原著里的挑戰內容拍成電影確實沒什麼好看的……),部分配角的命運完全不同,男女主見面的時間不同,計分板的變動情況不同,進入ioi的始末及過程不同等等很多變化。

原著80s的元素要多許多,原著更像是在科幻背景下對80s遊戲、音樂、電影的全面追憶,而電影表現形式更生動,也多了幾分「冒險」的感覺。「Thank you for playing my game.」

二、角色

仔細看了演員的表演,演得最好的還是三位老演員 哈利迪,索倫托,還有西蒙佩吉。

亞洲演員的一些表演有一點尬……

三、感受

託了電影這種表現力更強的載體還有偉大的斯皮爾伯格的福,電影給人的刺激和震撼比小說要大的多。

小說像是在遊戲的背景中懷念80s的流行元素,電影則像是在80s的元素和現代的一些流行元素中帶觀眾參與一場激動人心的遊戲和冒險。

也算是畫上一個句號了~流行元素和遊戲真是有趣
和大部分小說改編的電影一樣,少了很多細節。原文在科幻世界譯文版前幾年連載過,有興趣可以找來看。我的雜誌一直是看完就扔的哈哈。

差別可以說是很大了,電影基本保留了小說里的世界設定,保留了大部分的主要角色,保留了一部分的關鍵劇情,其他基本都根據電影表現的需要和現實的制約(如版權)做了調整。

說一些大的不同:

1. 三個彩蛋,幾乎完全不一樣,相應的解密過程也完全不同。

2. 哈利迪角色的戲份和深度,電影了作了很大調整。

3. 資料的獲取渠道,電影里是一個虛擬博物館,書里是一本年鑒。

4. 男女主角在真實世界的見面,電影中是在中段,書里是直到結尾。

5. i-rock這個角色在書和電影里的定位完全不一樣。

6. 潛入IOI的,電影里是女主,書里是男主。

7. 關鍵道具復活幣的獲得方式不一樣。

8. 書里關於真實世界的故事沒那麼多。

9. 小說版就是個經典流行元素滿載的中二故事,電影版關注真實的主題拔高了很多。

總的來說,如果喜歡(美國)流行文化,那麼電影和小說都不容錯過。如果只是湊個熱鬧,那電影更有趣一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