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魏怡嘉】

目前健保磁振造影檢查(MRI)都是按次給付,並未分部位,亦即一次掃一個部位或是兩部位,健保都給一樣的錢;醫院認為不划算,要求病患跑兩趟,院方可向健保申請兩筆費用。健保署應該儘速檢討相關支付標準,不該再有鴕鳥心態。

健保MRI支付標準以「次」計根本不合理,不僅造成檢驗支出增加,病患夾在醫院經營與健保支付標準之間,成了最大苦主。

據健保署統計,國內檢查檢驗健保支出年年突破新高,2016年達849億元。為抑制檢查浪費,健保署成立檢查檢驗資訊平台,希望醫師為病患做檢驗前,可透過平台查詢,避免短時間內重複檢查,同時也對排名前20名的檢驗重複檢查加強審核。

但審查只是治標,改變支付制度才能治本。此次健保署雖發函重申MRI不同部位不能分次、分天做,但只是鋸箭法,依目前MRI支付標準,有無打顯影劑一次支付6500到1萬1500元,無論做幾個部位都是同一個價,這麼簡單的數學,醫療院所不是傻瓜,多做幾個部位當然不划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病患是相對弱勢,院方當然叫病患自費或「勤快點」跑兩次。

換個角度看,如果健保署認為無論做幾個部位都支付一個價是合理而綽綽有餘的,那麼醫院替病患只做一個部位MRI,依目前健保以「次」計的支付價,是否有「要五毛給一塊」多付的疑慮?

此次MRI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突顯目前MRI支付標準不合理制度。MRI及電腦斷層(CT)檢查占健保支出,每年都位居前三名,去年兩者更用掉160多億,相當驚人,但其支付標準已10多年未調,尤其現今儀器設備已較10多年前先進,人力及醫材的耗費理應更減少,給付未適時修正產生的浪費才是大漏水,健保署袖手不處理,還有什麼立場跟民眾要求加收檢驗部分負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