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的英國,就有超過三萬五千家的炸魚薯條店,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稱炸魚薯條是「好夥伴」,寫《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的喬治·奧威爾則稱炸魚薯條是勞動階級「重要的家常菜」,我認為炸魚薯條是英國的滿漢全席...(是不是黑的太慘了?)

炸魚薯條,其實是「炸魚」和「薯條」兩種混搭組合,都是外層香酥內裏緊實的小食,不僅在發源地英國有極高的人氣,也早就普及到了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美國,最近幾年在國內也開始流行起來了,大有席捲全球的意思。對!我就是喫著喫著去找的流水線...

魚肉選擇

大多數「炸魚」用的就是鱈魚這種海魚,含有豐富蛋白質,刺還很少,更難得的是幾乎沒有腥氣,數量多還價廉物美,實在是大自然的恩物了。像金拱門的魚肉漢堡主打的也就是鱈魚堡,廣義上的的「鱈魚」。

現捕現殺

鱈魚生活在寒冷的海域,冰島人民已經和鱈魚打了很久的交道,發展出來一套先進的流水線~只要是被捕撈上船,就會立馬送去處理。手速驚人的工人們在船上就把魚挨個開膛破肚,每條魚只需幾秒鐘就能取乾淨所有內臟。

冷鏈運輸

等到漁船靠岸的時候,整船的大魚都已經大致處理完畢並裝箱了,蓋上冰塊保鮮,在 12 個小時內迅速地送到工廠裏做後續處理。

去掉魚頭

工廠是用機器帶鋸統一去魚頭的,外國是把魚頭收集起來,主要是作為動物食品原料用的,比如製作狗糧用的魚肉來源…每天都有 5000 多條魚在流水線的起始處身首分離,香辣豆腐魚頭煲要不要了解一下...

去掉魚皮

接著工人把魚身立起來,送進機器先一剖兩半。再把整塊魚肉攤平,魚皮朝下,滑溜的魚皮就被滾輪切刀去掉了,光潔的魚肉進入下一個環節。

分割魚肉

工人們把去過皮的半邊魚肉,再分割成各個不同的部分,部位不同也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又由於每條魚的大小都不一樣,這個環節是由人工進行的~

粉嫩的魚肉看起來非常彈牙…

分割好的魚肉分好類後人工裝箱,把每個箱子都緊緊地塞滿!

冷凍儲存

滿滿裝好扣箱之後,送去冷櫃在 -20℃ 冷凍 4 個小時,就變成一個個的長方塊了。魚肉方塊們很方便運輸和保存,只要溫度保持得宜,就算捕撈地和加工廠隔的遠,也可以保證原料的新鮮質量~

正式加工

加工廠的工人把凍好的「魚磚」從盒子裏拆出來,會先用溫度計測量冰凍魚塊內部的溫度。魚塊內部的溫度必須低於 -14℃,再之後的流水線並不是冰箱,如果溫度不夠低(或者動作不夠快)可能會出現提前化凍、失去新鮮的風味之類的問題。

這種魚磚是一種標準度量衡,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貿易語境中,「1 魚磚」就是這樣長寬高固定的一整塊魚肉,全魚種都通用!下圖是魚磚被排好隊送去切割,先從磚塊狀切成條狀,鱈魚磚一塊是 7.484 kg,能切成 168 根魚條。

長條再被攔腰切開成好幾塊扁扁的「闆闆」。

再被切成條狀,保證每根魚條都是同樣的規格。切豬肉也是下圖的同款帶鋸,看起來很危險,實際也確實要很小心操作...這裡工人戴藍色的手套不是防護物理切割,是切割機周圍設置有「感應急停」,一旦「藍色手套」進入和帶鋸接觸的一定(極小)範圍就會立刻自動停止帶鋸。

化凍裹粉

切好的魚條要稍微蒸一下下,把最外層的冰化掉,好沾上油炸用粉,這個過程叫「裹粉」。

再將多餘的粉篩掉,要效率最大化節省原材料。

掛漿環節

裹粉完畢的魚條再送去沾上面糊,濃稠適宜的麵糊帶來酥脆口感,又不至於蓋過魚肉的鮮香,叫「掛漿」。

再將魚條送去沾上炸物必不可少的麵包糠,增添酥脆的口感和受熱面積,帶來「咔嚓咔嚓」的美妙感受。

接下來就是閃閃發光的油炸環節啦!菜籽油、200℃、45 秒,出來就有金光閃閃的外殼了!

容我再讚美一下炸物,是我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閃閃發光、滋滋生香...(ˉ﹃ˉ)

另外,短時間的油炸並不是為了讓魚肉全熟,對於這樣的半成品,「全熟」的過程應該在餐廳或者你家廚房裡發生的~此時的魚條,還是外部火熱,內心冰凍的…

急凍打包

接下來,將剛炸好的魚條再次送入急凍流水線,再把魚條降溫到 -15℃進行冷凍。

冷卻器的內部是一個不斷旋轉的 110 米長大轉盤,在 18 分鐘的旋轉過程中,保證魚條得到充分的降溫,也抑制了細菌的增生。

後面就是打包裝袋環節了,凍好了的魚條已經在歡快地飛向你了!等你買到以後只需按照包裝上的說明,花幾分鐘時間,即可足不出戶,享受到冰島海岸邊同樣的風味~

真好喫~

我是 Cast,學機械設計的

好奇各種東西都咋做的?我來帶你看個究竟!

校對:江小喪、王叉叉

文中 Gif 截取自:BBC《Inside.the.Factory》S03E04 Fish Finger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