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剛接觸指數投資的朋友肯定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指數種類這麼多,到底該選哪個?

今天的文章,就給大家介紹兩個使用最廣泛的指數滬深300和中證500。

當然本篇文章不會光介紹一些網上現成的概念,我會由淺入深介紹在實戰當中如何選擇和搭配不同指數,構建自己的組合。

2

寬基指數和窄基指數

滬深300和中證500都屬於寬基指數。

什麼是寬基指數呢?

簡單的理解就是包含了大量不同風格,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指數。

寬基指數能夠避免單個股票、單個行業出現的黑天鵝事件,避免非系統性風險。

當然缺點是寬基指數的收益率趨向於市場平均收益。由於寬基指數標的選取的不同,波動性會有差異。

寬基指數特別適合普通的大眾投資者,如果你不想研究個股,也不想研究行業,又想獲取市場平均收益,那麼寬基指數將會是你不二之選。

與寬基指數相對的概念是窄基指數,它是指那些風格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等等。

這種類型的指數是不能避免某些非系統性風險的,出現某些利好時,窄基指數會出現超額上漲(超過市場平均漲幅),同樣的某些利空也會導致指數出現超額下跌。

窄基指數適合那些非常看好某個行業或者風格,但是又拿不準買哪個公司的情況。

舉個例子,假設我非常看好新能源汽車行業,但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競爭比較激烈,而且由於存在多種不同的技術路徑,這些企業在選擇技術路徑的時候,就像壓寶一樣,誰也不知道最終哪一種是能夠成功的,採取錯誤技術路徑的企業最終一定會破產。

這個時候如果我選擇買入某家公司的股票,無異於賭博,風險非常大。更加明智的選擇是買入新能源汽車行業指數。

新能源汽車行業指數包含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這些企業中總有能夠成功的,這些成功的企業會全面佔領市場,獲得超額的利潤。而持有該行業指數將會享受這些成功企業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

持有行業基金,可以避免行業內單個企業的風險,但是避免不了整個行業的風險。

比如未來新能源汽車搞來搞去,最終發現新能源汽車根本不如汽油車好用,新能源被證偽,最終整個行業可能都被顛覆,那麼持有指數的你大概率也是會賠的很慘。

其他類型的窄基指數也基本大同小異,大家自己套用上面的分析,理解一下即可。

3

好,我們回到滬深300和中證500的探討。

剛剛接觸股票和指數基金的朋友可能經常聽說這兩個指數的名字,但是可能名字聽了無數次,卻也搞不清楚這兩個指數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區別,下面我們來正式介紹一下。

本著嚴謹的態度,我會給出中證公司官方的指數編製方法,大家如果看不懂也不必著急,後面會有簡化版本。

滬深300的選樣與編製:

樣本空間:

樣本空間由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滬深 A 股組成:

  • 非創業板股票:上市時間超過一個季度,除非該股票自上市以來日均 A 股總市值在全部滬深 A 股(非創業板股票)中排在前 30 位;
  • 創業板股票:上市時間超過三年。
  • 非 ST、*ST 股票,非暫停上市股票。

選樣方法:

滬深 300 指數樣本是按照以下方法選擇經營狀況良好、無違法違規事件、財務報告無重大問題、股票價格無明顯異常波動或市場操縱的公司:

  • 計算樣本空間內股票最近一年(新股為上市第四個交易日以來)的 A 股日均成交金額與 A 股日均總市值;
  • 對樣本空間股票在最近一年的 A 股日均成交金額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後 50%的股票;
  • 對剩餘股票按照最近一年 A 股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選取前 300 名股票作為指數樣本。

指數計算公式:

中證500的選樣與編製:

樣本空間:

中證 500指數的樣本空間由滿足以下條件的滬深 A 股構成:

  • 上市時間超過一個季度,除非該股票自上市以來的日均 A 股總市值在
  • 全部滬深 A 股中排在前 30 位;
  • 非 ST、*ST 股票、非暫停上市股票。

選樣方法:

按照以下步驟進行中證 500 指數的樣本股選擇:

  • 在樣本空間中剔除滬深300指數樣本股及最近一年日均總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
  • 將剩餘股票按照最近一年(新股為上市以來)的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額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後 20%的股票;
  • 將剩餘股票按照最近一年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名,選取排名在前500 名的股票組成中證 500 指數樣本股。

計算方法:

簡化版本的理解:

對於上面的選樣和編製方法估計大部分人看後是一臉懵逼,我知道大家比較懶,所以我給出了一個容易理解的版本。

通俗的理解,成交量越大,市值越大的公司也就越優質,畢竟沒什麼實力的公司也做不到那麼大

將這些優質的公司按照市值排序(將一些市值大但成交量小的剔除),選取前300個按照加權的計算方法編製成滬深300,再往後取500個加權計算編製為中證500指數。

當然,這是一種簡化的理解,在編製的過程中要複雜一些,願意研究的請參照上面官方給出的編製定義。

所以結論是:滬深300代表的是優質的大盤股,而中證500代表的是優質的中盤股

4

由於大盤股走的比較穩健,所以滬深300的波動性理論上要小於代表中盤股的中證500

這裡我們可以再加入兩個也比較常見的指數,上證50和創業板指。

上證50中的成分股的都是A股中的巨無霸(超級大盤股),所以理論上上證50的波動性比滬深300更小。

創業板指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00隻創業板股票編製的指數,其成分股偏向於小盤科技類,所以創業板指在這4個指數裏是波動性最大的。

成分股市值大小: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指。

波動性強弱: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指。

即市值越小,整體的波動性越大。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市值越小的股票,推動其上漲時需要的資金越少,那麼難度其上漲的難度就越小。

這裡簡單科普一下波動性的概念,我們常說的風險其實是指波動性的大小,而波動性簡單的理解,就是指數上漲或下跌的幅度和範圍。

波動性越強,上漲的幅度和勢頭越猛;同樣的,下跌也是一樣的。

比如同一天,上證50上漲1%,滬深300可能上漲1.5%,中證500上漲2%,而創業板指的波動性最大,它上漲3%。

5

如何挑選適合的指數

我們在選擇指數的時候需要考慮兩個因素,分別是波動性和風格因素

我們先來說風格因素。

在A股市場上有一種特殊的現象,被稱為二八輪動,二代表少數的大盤股,八代表大多數的小盤股。

二八輪動指的是大盤股和小盤股會出現蹺蹺板似的現象,大盤股漲的時候,小盤股跌;小盤股漲的時候,大盤股跌。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非常好理解。

在大多數的時間裡,A股處於震盪市時,這個時候市場裏的資金少,但是股票多。

所以這些少量的資金在購買大盤股的時候,小盤股沒人買就會下跌;而當大盤股漲高了,資金賣出大盤股轉移到小盤股,小盤股就會上漲,而大盤股就會下跌,就會出現大小盤輪動的蹺蹺板現象。

這個大小盤風格因素也是我們在選擇指數標的時需要關注的因素。

一般有兩種策略,第一種是選擇單一風格,另一種是兩種風格平衡。

比如你選擇單一風格,只選擇了創業板指作為投資標的,那麼指數處於大盤風格的時候,你的指數就會下跌。但是小盤風格的時候,你的指數上漲會很猛。

如果你選擇滬深300和中證500相配合的組合,那麼無論市場處於大盤風格,還是小盤風格,一種風格上漲被另一種風格下跌相抵消,你的持倉波動相對平衡,不太受到風格的影響。

當然選擇風格,並不存在哪種配比最好,根據個人的偏好進行選擇。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指數相對平衡,那麼就選擇風格混合的組合;如果你偏好某一風格的指數,那麼就選擇單一風格

另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波動性

波動性的概念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選擇波動性風格的核心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指數

風險承受能力越高,選擇波動性越大的指數,風險承受能力越低,選擇波動性越小的指數。

比如,有的人風險偏好低,承受不住太高的波動性,那麼你可以選擇滬深300。

如果你特別激進,希望在牛市中多賺錢,也能夠承受更大的跌幅(比如一天跌6-7%),那麼你可以以創業板指為主。

選擇不同波動性的指數相互配合,可以將波動性更加折中。

如果你覺得滬深300指數波動太低,想提高一點波動性,那麼你可以選擇滬深300和中證500配合的投資組合。

比如你覺得創業板波動性太大,那麼可以添加一部分中證500或者滬深300,平攤一部分創業板的波動性。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某一天創業板跌了4%,而滬深300跌了2%,那麼如果你採取各50%的組合,你的投資組合下跌為3%。

請注意,風格因素和波動性因素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在大多數的時候這兩個因素會相互影響。比如你選擇高波動性的組合,那麼風格必然偏向小盤。

大家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以波動性因素為主,風格因素為輔即可

具體的配比比例,請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格偏好決定。

6

我來說一下自己的組合,以及在選擇的時候到底是如何考慮的,供大家參考。

首先,由於我的交易系統是在熊市定投,在牛市高估時賣出,那麼也就意味著平衡市中的結構性行情(二八行情)就完全放棄了,只抓那一波牛市最大的行情。

那麼這種方式也就決定了我的一輪持有期會比較長,所以我更傾向于波動性更高,收益更高的單一小盤風格。

首選創業板指數,但是創業板指數只包含了100隻股票,並且風格偏向於小盤科技類,這類公司業績比較差,波動性太大,面臨一些不確定的風險(比如最近業績暴雷,創業板估值飆升),為了平攤一定的波動性,增加更多不同行業,不同種類的股票,但同時要保持高波動性,所以我選擇了創業板指數和中證500指數各50%的組合。

好了,這篇文章就講完了。大家可以照貓畫虎,動手去做一下。

有問題和感想請留言與大家討論。

免責聲明:本文以及本公眾號任何文章的觀點,皆為交流探討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用戶根據本文以及本公眾號任何文章觀點進行投資,須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眾號及其作者不承擔任何責任。本公眾號作者也不負有更新以往文章觀點的責任,一切以最新文章為準。

公眾號《麥可撩財》(miketalking)原創,歡迎關注。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