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行業裏,有兩派人一直在爭論:一個是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首的社羣,另一個是以EOS為首的社羣。這兩羣人一直在爭論誰纔是真正的未來,雙方都認為自己這邊更有未來。其中EOS抗爭的重點就是100萬TPS。

這裡先給TPS的科普一下,在區塊鏈裡面有個性能指標,叫做TPS,是每秒能確認的交易數量。早期比特幣的TPS只有7筆/秒;以太坊只有幾十筆/秒;而EOS號稱可以做到100萬筆/秒,但是經過實測,目前可以做到4000是沒問題的。

那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以太坊社羣的粉絲認為以太坊和比特幣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產生主要依靠全網所有礦工節點。而EOS只是一個「超級聯盟鏈+Token」,這個聯盟鏈由21個超級節點所組成的,所以EOS只有這21個超級節點參與生成區塊。

可以看出來,因為EOS放棄了完全去中心化,引入了部分的中心,從而實現了很好的性能。當然,這也啟發了後續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改良,它們也是適當地引入了中心,從而實現了更好的性能,如比特幣的閃電網路,以太坊的分片技術。

但如果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特別是公鏈下DApp的用戶數,EOS明顯呈上升趨勢,反觀以太坊則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EOS能解決性能問題,而好的性能對遊戲開發來說非常重要,目前的DApp用戶數主要靠的就是遊戲來吸引,所以才使EOS的用戶數明顯大於以太坊。下面張圖,是EOS和以太坊DApp用戶數的對比。

從圖片中可以發現,EOS的24小時DApp用戶數已經超越ETH一個數量級。從數據上來說,EOS更加符合區塊鏈應用的場景落地,不得不說,EOS確實也是公鏈的偉大進步。

對於比特幣、以太坊的狂熱愛好者來說,完全去中心化纔是區塊鏈發展的未來,他們會認為EOS不夠去中心化。這裡我想要糾正一點:以太坊和比特幣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嗎?

從表面上看,以太坊和比特幣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然而真相卻並非如此,讓我抽絲剝繭,一步步講給你聽,先從它們的原理入手。

區塊鏈公鏈都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誰說了算的問題。其中「誰說了算」就是區塊由誰產生,在區塊鏈公鏈網路,不論節點再多,一段時間內都只有一個節點出塊。在以太坊和比特幣的設計中,他們每隔一段時間會產生一個區塊,產生區塊的過程叫做出塊。而區塊鏈本身就是由一個個區塊串聯起來行成,每個區塊都要記錄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只有第一個區塊沒有上一個區塊的哈希,也被稱為創世區塊)。每個節點都有權利對所有的區塊做永久的追溯,檢查他們的合法性。只要其中有一個區塊不匹配,那麼從不匹配的區塊開始,後面數據都是有問題的,就都要丟棄。

在比特幣和以太坊的設計中,誰產生區塊,誰就獲得出塊獎勵。比特幣的邏輯是每十分鐘出一道猜數的數學題。誰能按照規則首先猜出符合要求的數字,誰就獲得出塊權;誰擁有出塊權,誰就能獲得出塊獎勵,也就是說這個區塊產生的比特幣就歸這個出塊節點所有。而這個挖礦的過程完全是由密碼學來保證,沒有任何規律可依,只能一個一個去嘗試,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暴力破解。礦工靠運氣找到符合規則的數後,獲得出塊權,然後打包數據寫入區塊,從而獲得比特幣的獎勵。

也許看到這裡你已經發現問題了,對比特幣來說,平均每十分鐘出塊一次,也就是每十分鐘只有一個節點能夠獲得這個出塊獎勵。試想一下,一天只有24個小時,那麼比特幣一天最多隻能出24x6=144個區塊。這也意味著一天下來最多隻有144個節點可以獲得獎勵。對比特幣來說,成千上萬人參與的一個區塊鏈網路,但是最多隻有144個人獲得獎勵,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以太坊通過引入叔塊的機制,將出塊的時間大大縮短。但是沒有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只是緩解了這個問題。

那怎麼辦呢?為了讓大部分比特幣礦工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那就必須讓大家都有幣可分。於是比特幣誕生了一個中心化的商業機構,叫做礦池,那麼礦池是幹什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酷愛數學的年輕國王向鄰國一位美麗聰明的公主求婚。公主出了這樣一道題:求出一個很大很大的17位數的真因子。若國王能在一天之內求出答案,公主便接受他的求婚,那麼國王最後有沒有跟公主結婚呢?

國王立即回國,向時任宰相的大數學家求教,大數學家在仔細思考後認為這個數有17位,則最小的一個真因子不會超過9位,於是他給國王出了一個主意:按自然數的順序給全國的老百姓每人編一個號碼發下去,讓每個老百姓用自己的編號去除這個數,除盡了立即上報並獲得賞金。最後,國王用這種方法求婚成功,抱得美人歸。

礦池也是採用同樣的原理,每一個小曠工就相當於一個農民,每個人都提供計算資源。注意,小礦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比特幣網路中的礦工,它只是一個計算單元而已。礦池本質就是讓每個小礦工有序的去進行計算,注意,是有序地進行。

礦池會將一個計算區間分配給每個小礦工。比如礦工A計算1-10,那麼礦工B就計算11-20,以此類推,其中礦機能力強的多算一點,礦機弱的就少算一點。

這樣不論最終是哪一個小礦工猜到了正確的數,礦池都將獲得收益。礦池先獲得區塊獎勵收益之後,再按照實際參與計算的次數,平均分配給礦池中的所有礦工,計算次數越多的小礦工獲得收益相對越高,反之,則越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計算的節點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礦工,礦池纔是比特幣網路中真正的礦工。其中礦池的任務就是計算的分派,讓大家有序的去計算,但最終獲得區塊獎勵的是礦池。當然礦池也不是白做,它會事先約定一個抽成比例,會抽取收益的百分比。由此可見,礦池首先是個中心化機構,其次是個商業機構。

除了通過礦池這種並行計算的方法提高挖礦成功的幾率以外,大家也在想辦法提高單機的計算能力。所以計算節點從最開始的CPU挖礦升級為GPU挖礦,然後再升級為ASIC專業礦機挖礦(比特大陸就是ASIC專業礦機的最大製造商)。但是專業礦機升級換代非常快,每一次更新性能都會有非常大的提升,新的機器性能往往是老機器的十倍。在這樣的資源升級戰中,,CPU、GPU、以及老式的礦機到後來基本上很難獲得收益,因為算力比例太小。

於是,挖礦逐漸演變為誰先擁有最先進的機器,誰就能獲得收益,而先進的機器往往掌握在專業礦機的製造商中,如比特大陸,後來他們建起了礦池和礦場。礦場是什麼?

礦場就是把礦機直接託管在他們那裡,參與的小礦工直接獲得雲挖礦的收益,他們只需要付錢,不用拿到礦機就能獲得收益。

前面我說了,從比特幣網路的技術視角看,礦池纔是真正的礦工,而小礦工,他們只是計算資源而已。後續機器的高速迭代導致專業礦機廠家進入礦池,礦池的計算能力也逐步拉開差距,於是就分出了大礦池和小礦池,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拉大。前面提過比特幣一天產生的區塊數目是有限的,也就意味著小礦池獲得的收益將越來越少。小礦工很快發現在小礦池上分到的錢不如大礦池多,於是小礦工就會遷移至大礦池挖礦,漸漸地,就形成惡性循環,小礦池最終將無法生存而關閉。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小礦池會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大礦池,大礦池形成寡頭割據的局面。

礦池纔是真正的礦工,更可怕的是,如果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礦池越來越少,越來越寡頭化,甚至最後產生壟斷,那就可能發生可怕的51%攻擊。如果有那麼一天,當其中一個礦池佔據50%以上算力的時候,或者幾個大礦池聯合超過50%的算力,他就可以篡改新的區塊,就可以他說了算。

最終只有極少數的大礦池割據整個礦工市場,或許最終存活的礦池數量還不如EOS的21個超級節點,但至少EOS的21個超級節點在「政治」上是平等的。

所以,簡單理解。EOS相當於直接在治理上形成了21個確定的寡頭節點,形成了相對的中心。而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在經濟層面上自然形成了不確定性的寡頭甚至壟斷,形成了變相的中心。這麼看來,至少EOS的21個超級節點的「政治權利」是平等的,他們輪流依次出塊。而比特幣因為經濟上的競爭,就不好說了,現實世界中很多行業都從羣雄逐鹿慢慢形成寡頭,而最終由寡頭形成壟斷。從結果上看,比特幣和以太坊追求的完全去中心化並沒有真正做到,也許最後比特幣和以太坊還沒有EOS去中心化。

我在設計PPIO項目的時候也考慮了這個問題。PPIO(pp.io)是個旨在給開發者提供一個可編程的去中心化存儲分發網路,使得雲存儲更便宜,速度更快,更加隱私。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PPIO是完全去中心化呢,還是相對去中心化?如果治理上能做到完全去中心化,那經濟上會不會重蹈比特幣的覆轍?

我仔細分析了比特幣,以太坊以及EOS 的原理,借鑒了EOS的一些設計理念,在保證性能和存儲服務穩定性的同時,依然不損失區塊鏈的公證性。所以設計了PPIO項目的3個階段,從「弱中心」到「去中心」。具體可見我的另外兩篇文章:

Omnigeeker:PP.io的三個階段,「強中心」——「弱中心」——「去中心」?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Omnigeeker:一切為了落地,為什麼要把PP.io設計成三個階段!?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最終我認為只有真正有場景落地纔是區塊鏈的未來。

文章作者:Wayne Wong

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有關於PPIO的交流,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聯繫我:

wechat:omnigeeker(加我微信,注意備註PPIO)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