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上國內聯合學院的大學生,我們是全英文上課的。所以無論什麼課,我總是認認真真的先預習了。就是那種看一遍教科書,看一遍ppt,查好所有單詞,理解一下概念的預習。這樣上課確實能夠聽懂,可是尷尬的是,老師講的內容大多都跟書上一致,也就是預習的時候我都已經懂了…於是就經常覺得上課無聊,聽三個鐘的課大概只有30分鐘是有效的信息。可是假如我不預習的話,全英文的授課對我來說又有點喫力,上課聽課效率不高。想請教偉大的知乎,究竟怎麼樣才能讓大學生的課堂充滿意義。


你不是能接收到30分鐘的有效信息嗎?這是你通過自己努力所不能習得的,這就是上課的價值。

通過預習能懂的內容,會培養你對這門課的興趣,會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預習的作用。

我覺得你現在的狀態挺好,繼續保持下去吧。


謝邀!從更廣的角度來說,所有的知識的理解和習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考試前要複習,不僅僅是因為鞏固一下記憶,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知識點理解。如果你有讀書的習慣,肯定有這樣的體驗,書讀一遍跟讀第二遍時的收穫是截然不同的。本人的親身體會證明,讀第二遍時你會注意很多第一遍沒有關注的內容,雖然你第一遍閱讀時同樣是一字不落看完的。

人學習的過程,並非是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寫下新的知識點這麼簡潔的過程,我們都是帶著先前知識經驗來學習理解新知識的。新知識都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構建的。先前知識經驗或許是正確,或許是錯誤的,但它都是我們認識、理解和吸收新知識點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學習就不會發生。先前知識經驗如果是錯誤的,那麼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用新知識來替換先前知識;如果先前知識經驗是正確的,那麼新知識的學習就鞏固了先前知識。直到你再學習新的知識點時,上次學習的知識也就變成了新的先前知識經驗。學習的過程就是這樣不斷地瓦解和構建的過程。因此,已知知識(也就是先前知識經驗)的質和量決定了你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以上是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學習的本質過程。從某一次的學習過程來看,進行預習相當於在正式上課之前,提前增加了先前知識,這對你無疑是很有幫助作用。而且在預習過程中不理解的地方,還會成為你上課時的聽講注重,讓你的學習更加高效,不用整堂課聚精會神聽講,要知道意志力不僅僅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種體力資源啊!所以,上課前進行預習,無論你學習的過程是否是全英語環境,都是很有必要的。你感覺預習跟老師所講的內容相差無幾,從一個側面說明你的自學能力很強,可以在空餘時間學一點課堂、專業之外的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素質。祝好!

如果有充足的時間預習的話

預習的懂課本的知識證明有能力自學

可以自己一直往後預習 同一門課的不同教材也可以多看一看加深理解

深度預習之後聽課的話可以選擇性的聽 查漏補缺咯

時間不太夠的話

預習可以大概地預習

目的是為了知道老師想講什麼 自己哪些地方不懂 不會一片迷茫心裡沒有底

不一定每一個難點都得搞懂 這樣會比較耗時間

mark下不懂的地方聽課的時候也比較容易集中精力

看你適合哪一種咯


mark一下不懂的地方,講你懂的地方的時候就自己找點兒別的事情做吧。做做題或者整理筆記,最好是可以隨時中斷的事情。聽好這三十分鐘,以及不要虛度另外兩個半小時,有事情做就充實了。
我覺得預習一下還是好的,老師一般講的比較快,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了,作業也不會寫了,我學大學物理的時候就是這樣。不過期末還是能過的。

這個還是看你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只是為了混個學位,花個10分鐘左右的時間看看,瞭解將要學習的知識就可以了,但是你要是有遠大的理想,將來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那就不一樣了,需要另當別論,預習知識還遠遠不夠的。希望上述的能夠幫助到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